首頁/ 汽車/ 正文

易經與中國傳統文化到底有什麼關係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個詞叫做:國學易經,「易經」和「國學」經常都會同框出現。易經我們就不解釋了,國學乃一國之學,是能擔得起國之重器之學問,它還有一個名字,叫做中國傳統文化。 那麼易經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它們到底有什麼關係?

何謂傳統文化

什麼是易經,在前面的章節已有做介紹,這裡來看看什麼是「傳統文化」,它有一個比較官方的解釋: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簡單理解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決定著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三觀。

它是我們的祖先,探索人與人相處,人與自然相處,這一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套: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這些都鐫刻在我們的文化基因中,我們的基因來自父輩,父輩的基因承自祖輩,祖輩的基因源於三皇五帝。

“文化”這個概念,在中國典籍中,第一次是在《易經》中提到的,“賁卦”彖辭中是這樣說的:「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關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字面意思就是:日月交替,天行不息,這是天文;常變常新,日久成俗,這是人文。觀天象,而知道四時變化,觀人事,而可以教化群生。

這就是“文化”,將天地之道,人事之道,總結下來,傳於後世,教化世人。而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建立在有起源,有發展,有沉澱,有歲月風霜的基礎上,大浪淘沙後留下的精華。它與時俱進,相容幷蓄,和而不同,給每個歷史階段的人們,都能提供養分。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我們文化長河中的主角《易經》。

文化長河中的主角

按神化傳說,我們人都女媧造的,正經講我們被稱為炎黃子孫。我們的文化是從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是那裡傳下來的,我們腳下這片土地,被稱為華夏大地,中國的第一個王朝,是夏朝,地處中原,所以我們又叫中華兒女,華夏子孫。要去尋找我們文化的根源,那麼就要弄明白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答主畫了這張關係圖,來幫大家梳理一下,從盤古開天闢地,到諸子百家爭鳴的文化傳承過程:

易經與中國傳統文化到底有什麼關係

紅色部分為權力傳遞方向,虛線省略中間親緣人物

盤古時代「盤古」:

盤古,是中國神話中的創世之神,開天闢地,化生萬物。雖然只是一個傳說的成分,但在中國的文化裡,也寓意著人類這個物種,正式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三皇時代「天皇、地皇、人皇」:

三皇統稱天皇、地皇、人皇,繼盤古之後,他們接管著中華大地。到底誰是天皇、地皇、人皇,歷史上眾說紛紜。答主在查閱很多資料後,得出一個結論,大家做參考:在盤古時期之後,乃三皇時期,在遠古「三皇」過後,新「三皇」就成了一個稱號,他不特指某一個人,就像燧人氏有人稱為天皇,有人稱為人皇,伏羲也被稱為人皇。

有巢氏,帶領人們建造房屋,以避虎豹蟲蛇的侵害;有巢氏之子燧人氏,鑽木取火,一改茹毛飲血的歷史;燧人氏之子伏羲氏,人文始祖,從醫藥醫藥到畫卦,帶人們走進文明。燧人氏之女女媧氏,中華兒女的母親,讓我們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祖孫三輩,有巢氏解決了人們的住房問題,燧人氏解決的人們的溫飽問題,伏羲氏解決了人們的醫療問題。

這是一個傳說與歷史交織的時代,最具有神秘色彩的歷史,在這段半遮半掩的歷史當中,我們有了自己文化的種子。伏羲和女媧可以說是傳說與歷史的分割線,中國文化當中一陰一陽的部分。伏羲,中國古籍中所記載的最早的王,也是我們文化最早的權威。他透過河圖洛書給我們留下了文化的種子:伏羲八卦。

五帝時代「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自伏羲之後,炎黃部落聯盟,與蚩尤發生戰爭,最後黃帝統一天下,至此進入五帝時代。炎帝神農嘗百草,完善醫藥。黃帝利用《歸臧易》和奇門遁甲,用於軍事戰爭;建立曆法,教民按節氣而種五穀,改進生產;創著《黃帝內經》,改進了醫療,這些都是我們文化的根源。

從黃帝到大禹,天下水患不斷,五帝的時代,可以說就是一個與水患的鬥爭史,獲取了無數與自然做鬥爭的經驗,這些經過歷史沉澱,融入了我們易學文化當中。成也水患,敗也水患,禹的父親因治水有過,被舜所殺,大禹因治水有大功,繼承的舜的帝位,他的兒子啟,開啟了大夏王朝,人們的生活才逐漸走向安定,華夏也因此得名。

夏、商、周:

這是一個從神權、王權並立,到王權、禮樂治世的時代。有神權的地方,就有巫祝;有王權的地方,就有紛爭;有禮樂的地方,就有宗廟。但不管是哪樣,他們都一個共同的工具叫做《易經》。大夏用的神農時候的易,名曰《連山》,殷商用的黃帝時候的易,名曰《歸臧》,到了周朝,經過文王整理改進後,叫做《周易》。在這個階段《易經》貫穿了我們文化的始終,為百家爭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上面大家可以看到,一路走來,從伏羲畫卦,到文王易經,《易經》一直在歷史長河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流水的歷史,鐵打的易經,成了我們文化中,當之無愧的主角。

易經與百家爭鳴

歷史給每個有條件的讀書人,都發了一本書叫做《周易》,讓大家各抒己見,談一談自己的讀後感。

從雞毛蒜皮到軍國大事,應有盡有無所不包,《周易》就是一本從上古到近古的百科全書,每個人的感受,自然是不一樣的,但他們又都很有道理,不信往下看。

道家:

道家認為天下萬物是這麼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是互文的寫作手法,整體理解就是,道生一、二,然後一、二生三,然後三生萬物。這裡的一代表陽,二代表陰,在易經裡,奇數代表陽,偶數代表陰,那麼進一步理解就是:道生陰陽、陰陽生萬物。

易經是這麼認為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太極的特點,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也是道的特點,太極這個詞,也是孔子帶進易經裡去的,太妙了。這裡的兩儀就是陰、陽,四象指的是,少陽(木)、老陽(火)、少陰(金)、老陰(水),四象衝氣以為和而為土,四象是萬物組成的基本元素,由它們所生的八卦就是代表萬物。那麼這句話就可以這樣理解:太極生陰陽、陰陽生萬物。

道家經典《道德經》中講到「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這是大人情懷,是一種有功而不居功的謙遜,這正是《易經》謙卦裡講的「勞謙,君子有終」。有功而不居功,方能得其善終。

由此可見,道家的陰陽觀、價值觀和易經的陰陽觀、價值觀如出一轍。《道德經》也可以看成是對《易經》的註解,一種對天道、地道、人道更高深的理解。

儒家:

易經有特點:居中、得正、當位,好;不中、不正、失位,不好。這裡的居中得正,是儒家最看重的,這就是儒家講的“恪守中道”,這也正是儒家“仁以為己任”的思想基礎。乾卦的中心思想,君子以自強不息,也正是千百年來,儒家的出世之道。

乾卦九三的「夕惕若厲」,不正是儒家講的「吾日三省吾身」嗎?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這裡只做個拋磚引玉,畢竟現在通行本的《易經》裡面幾乎有一半的內容都是孔子寫的,儒家自然和易經淵源極深。

墨家:

墨家曾經也是顯學,鼎盛之時,可謂儒墨平分天下。我們這節就簡單聊幾個墨家的主要思想:非攻、兼愛、節用。

易經的思想是不尚武的,若要動武,必須師出有名,在易經中多次提到「不利為寇,利禦寇」強調可以保家衛國,但不可以攻城略地,這就是非攻。

兼愛,愛別人的父母子女,要像愛自家的父母子女一樣。這個比儒家的推己及人的層次更加高了,但仔細想想好像卻不合理。其實不是不合理,而是需要前提條件,那就是天下大同,那時候,國家就是一個家。就像《易經》家人卦中講的那樣「王假有家,交相愛也」,君王的夢想,就是把全天下變成一個大家,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老有所依,少有所養,相親相愛。

節用,就是要有計劃地使用財力物力,不能浪費資源,在《易經》節卦象辭是這麼說的:「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凡用物有度,必合於理而用,這正事墨家「節用」的思想。

法家:

說起法家,我們不得不談兩個人:一個商鞅,一個韓非。

商鞅的法家理念是:依法治國,以法代禮,人們的功過是非,一切以法為標準。

我們現在的法治社會不是也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簡直就是商鞅及法家思想精髓的延伸。在《易經》家人卦初九爻就講到:「閒有家,悔亡」在治家之初,必須要建立家規,以後的賞罰才有理可循,只有如此才能防患於未然。治國和治家是一樣的,家有家規,國有國法。

商鞅制定的法律是比較苛刻的,嚴厲的,但結果是好的。這正是《易經》家人卦九三講的「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講的是:對孩子要求嚴格,他當時可能會抱怨,不理解,但終有一天,會明白家長的一片苦心,對於治理國家也是同理。歷史是不會騙人的,秦國從全班倒數第一,到最後一統天下,就是最好的印證。

韓非的法家理念是:法、術、勢。

法,就是商鞅的依法治國;術,自然是君王權術,作為君王,必須給人以深不可測的感覺。《易經》的思想,謀事必密,行事必速,正如易經繫辭傳中所講「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絕對不可以讓臣下看出君王的底牌;勢,就是權威、權位,在《易經》裡稱為“位”。在易經裡,在個“位”相當重要,得了“位”就得了主動權,是一種無人敢非議的存在。易經繫辭傳中專門說到「聖人之大寶曰位」,這也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的中央集權制度。

就社會而言,法不是目的,刑罰不是目的,要的社會的安定和諧。所有的法,其目的都是為了讓人們聽話,便於管理。在《易經》噬嗑卦中,專門講到法與刑的問題,初九爻講到:「屨校滅趾,無咎」,按現在的話理解就是,帶上腳銬,不讓人幹壞事,這其實就是一種小懲大誡。

兵家: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若是到了戰爭的地步,那已經威脅到了國家的生死存亡,這是國之大事,舉兵用人不可不慎。在《易經》師卦中,專門講到,如何行軍打仗、選賢任能。

將領一定要智慧、忠信、仁勇、治軍有方,這是做為一個統帥的基本素質。易經師卦強調,行軍打仗,必須要「貞大人吉」,就是上面孫子兵法講到的統帥標準。

師卦初六爻講到「師出以律」,這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調兵派將,如臂使指的境界。

在孫子兵法還在用間諜篇中專門強調,間諜之事,必須嚴格秘密行事,不然肯定功功虧一簣,這正式易經的思想,在易經繫辭傳中有這樣講到「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這裡專門強調了,凡大事必密謀的重要性。

從《孫子兵法》的角度而言,想要大打一場勝仗,必須要天地、地利、人和,要是沒有條件呢,那就等到有條件,保證自己不犯錯,等敵人犯錯,敵人犯了錯,自己就容易取勝了。反正不可以輕舉妄動,這正是《易經》師卦當中「師左次,無咎」的思想,戰爭中無過,就是最大的功。這種思想,貫穿了整個孫子兵法的始終。

醫家:

從《黃帝內經》開始,陰陽五行的辯證論,就就從未離開過中醫。自古巫醫不分家,中醫的基礎理論就是最樸素的易經陰陽理論。我們來看一下,中醫中的養生之道:

春天,萬物生髮,夜臥早起,以使志生,生而勿殺,逆之則傷肝;

夏天,萬物華實,夜臥早起,使志無怒,使氣得洩,逆之則傷心;

秋天,萬物收斂,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收斂神氣,逆之則傷肺;

冬天,萬物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逆之則傷腎;

所以,陰陽四時變化,萬物有終有始,皆應陰陽之道,順於陰陽則苛疾不起,逆於陰陽則災害叢生,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在《黃帝內經》中講了太多的陰陽五行,大家感興趣,可以去看看,一定收穫滿滿。

農家:

易經乾卦的「元、亨、利、貞」,就是在告誡人們,若是要法天之用,就需要按自然規律行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乃自然之理。在易經當中,特別注重時間的問題,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非常重要。孟子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自黃帝建立曆法後,人們學會了按節氣播種,按時節收成,其實農民很懂《易經》,百姓日用而不知而已。

縱橫家:

縱橫家的開山鼻祖王禪老祖,在《鬼谷子》一書中,開篇就寫到:「觀陰陽之開闔,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門戶」。在他理解,世間萬事萬物逃不過陰陽,生死存存亡是,交流溝通亦是。鬼谷子一書,你可以把它理解為“說話的藝術”,就拿第一篇《捭闔》篇而言,講了說話的陰陽之道,如何誘惑君主,如何威脅君主,如何把握這個度,以達到自己的遊說目的。這裡面還有很多,都是圍繞著陰陽思想展開的論述,在這個領域已是將陰陽之道,用到的極致,僅在言語之間,即可救亡使存,轉危為安。

陰陽家:

一看這個名字,就和易經脫不了干係。我們簡單提一下,陰陽家的代表人物鄒衍,他所提出的「五行學說」簡單理解就是我們現在講的五行相生相剋,這是陰陽相生相剋的升級版、解釋版。還有他的「五德終始說」、「大九州說」,這都是易經思想的範疇。

以上這些是百家爭鳴時,諸子百家的代表,其它的我們就不在在裡論述了。若是以前沒有了解過,相信大家讀到這裡,應該知道為什麼《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了。

結語

中國如此厚重的傳統文化,是建立在百家爭鳴與歷史篩選的基礎上的,而《易經》又是諸子百家的源頭,到底《易經》和中國傳統文化有什麼關係,此時已經是不言而喻了。

中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文化的源、民族的根,讓我們每一次面臨險境,每一次都能絕處逢生,從沒有讓中華兒女失望過。在中華文明,薪火相傳的路上,我們每個人都任重道遠,不負征程。

(此處已新增書籍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檢視)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