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詩經•民勞》的作者為周公,地點在“惠此中國”的東都成周城

《詩經•民勞》的作者為周公,地點在“惠此中國”的東都成周城

(作者:趙輝)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尋找“最早的中國”,確立“中國”概念誕生的最初地點,是中國歷史研究與中國考古研究領域最重要的一個目標。縱觀中國古典文獻,出現“中國”概念最早的記錄,就是《詩經•民勞》中的“惠此中國”,而且極具“中國”概念的歷史意義與文化意義。

雖然1963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的西周青銅器【何尊】銘文中有“餘其宅茲中或自之乂民”的最原始記錄。但其本義究竟是“餘其宅茲中或,自之乂民”,還是“餘其宅茲中,或自之乂民”,尚有待深入研究。因青銅器【何尊】為周康王時期器物,【何尊】中的“宅茲中國”,也並非一定早於《詩經•民勞》中的“惠此中國”的年代。這也將是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中未來最重要的一項研究內容。對於其中的緣由,正是本文所要論述的內容。

《詩經•民勞》的作者為周公,地點在“惠此中國”的東都成周城

商末周初,不僅是中國歷史發展中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中國文化發展中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發生的波瀾壯闊歷史事件,大大促進了中國南方與北方、中國東部與西部文化的融合,最終形成了原始“中國”概念的產生,併成為中華民族永遠的國號與榮耀。

商末周初的歷史,集中體現在周武王與周公兩人身上。周武王的歷史事蹟與功績,集中體現在《禮記·樂記》中所記錄的歷史事件: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滅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國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復綴以崇。天子夾振之而駟伐,盛威於中國也

武王克殷反商。

周公一生的功績與歷史事蹟,被《尚書大傳》概括為:

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周武王伐紂滅商,是其歷史功績中的兩大主要事蹟,具體過程開始為北伐殷墟,消滅了商紂王;再而南征滅亡了“商奄”商王朝,殷商王朝就此徹底告別了中國歷史舞臺。周武王進而統一了中國南方地區,將中國南方地區納入西周王朝的統治版圖,使得周武王的功績“

盛威於中國也

”。周公在周武王突然病逝後,第一年力排眾議代周成王攝政七年,穩定了西周政權初建、武王病逝後而產生的混亂局面;第二年北伐攻克趁勢反叛的殷墟殘餘勢力;第三年南征“商奄”平定了由奄、淮、徐、薄姑組成的“四國”集團,並佔據“商奄”城邑並將其經營為西周王朝統治東南地區的東都成周城,常駐“成八師”穩定了中國東南地區局面。

《詩經•民勞》的作者為周公,地點在“惠此中國”的東都成周城

將殷商王朝的南都“商奄”經營為西周政權的新國都,是在周武王當初攻克“商奄”後即定下的國策。周康王五年的青銅器【何尊】記錄下這一歷史: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於天,曰:‘餘其宅茲中,或自之乂民’。為了實現周武王的既定國策,周公東征在拿下反水的“商奄”後,周成王數次往返於宗周與“奄”之間,留下了《史記》《尚書》中的歷史記錄:

成王自奄歸,在宗周,作多方;襲淮夷,歸在豐;昔朕來自奄,予大降爾四國民命

因此,將殷商王朝的南方中心城邑“商奄”經營為西周王朝的東南中心都城成周,是周武王、周公、周成王一以貫之的既定國策。如何經營管理好東都成周及成周周圍的東南臣服諸侯國及人民,是周公行政七年的主要工作。只有實現了東都成周地區的穩定,安定團結廣大東南地區的民眾,才能實現西周王朝統治的穩固。為此,周公廣泛採集商奄塗山地區的民風民俗,禮樂傳統,在“

六年制禮樂

”,實現了“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的盛世局面。秦始皇焚書坑儒雖然毀滅了大量的中國文獻史料,但秦國的《呂氏春秋》還是為我們保留下難得的這段歷史記錄:

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

《詩經•民勞》的作者為周公,地點在“惠此中國”的東都成周城

可見,“周南”與“召南”作為《詩經》的起始篇章,產生於周公經營“成周”之南的塗山地區,是一個經得起歷史文獻記載與民風民俗驗證的歷史事實。“周南”的含義,不僅來源周公採風於塗山,而且包含了西周東都“成周之南”的中國歷史與文化意義。被公認為《詩經》採集者的尹吉甫,在周宣王時期,更是被周宣王派駐成周城徵收淮夷人的賦稅,而來到了南淮夷管理“成周四方”。周宣王時期的青銅器【兮甲盤】記錄下這一歷史:王令甲政(徵)司(治)成周四方責(積),至於南淮夷,淮夷舊我帛畮(賄)人,毋敢不出其帛、其責(積)、其進人,其賈,毋敢不即次即市,敢不用命,則即刑撲伐,其隹我諸侯、百姓,厥賈,毋不即市,毋敢或(有)入蠻宄賈,則亦刑。從銘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周宣王時“成周”與“淮夷人”的關係,因西周政權對淮夷人的強勢掠奪,而使得兩者關係變得相當緊張。

當初周公經營成周時,“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的盛世局面已不復存在;因周公對成周的精心經營而形成的“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餘年不用”的天下太平局面早已遠去。“王在成周”“東伐淮夷”“伐東夷”“伐南夷”,成為西周王朝中後期政治軍事的主旋律。

《詩經•民勞》的作者為周公,地點在“惠此中國”的東都成周城

周公在經營東都成周、代王行政時,採用的是什麼行政舉措呢?《詩經•民勞》中詩文記載,為我們留下了最原始的記錄: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無縱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遠能邇,以定我王。

民亦勞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國,以為民逑。無縱詭隨,以謹惛怓。式遏寇虐,無俾民憂。無棄爾勞,以為王休。

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以綏四國。無縱詭隨,以謹罔極。式遏寇虐,無俾作慝。敬慎威儀,以近有德。

民亦勞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國,俾民憂洩。無縱詭隨,以謹醜厲。式遏寇虐,無俾正敗。戎雖小子,而式弘大。

民亦勞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國,國無有殘。無縱詭隨,以謹繾綣。式遏寇虐,無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諫。

《詩經•民勞》的作者為周公,地點在“惠此中國”的東都成周城

周公作為當時的實際掌權者,擁有周王的最高行政權,而又不是周王。周公在成周行政時的目標與政策,在《詩經•民勞》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又表現了周公自身身份的特殊性。《詩經•民勞》反覆陳述了新西周王朝在成周對人民的國策:人民需要休養生息,祈求富裕安定的生活;要給中國人民帶來實惠,以安撫四方地區的民眾;要遠離小人,善待尊敬民眾;要制止不良行為,崇敬高尚仁德的行為;要懷柔遠方的民眾,以穩定我王朝的統治,讓我們的周王得以休息安心。

你們要在成周這裡進行統治管理,要“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惠此中國,以為民逑”、“惠此京師,以綏四國”、“惠此中國,俾民憂洩”、“惠此中國,國無有殘”,不要讓“中國”失去周圍民眾的支援。因此,“此中國”即西周王朝統治管理東南地區的“成周”城,也是商王朝的舊都“奄”,是為了管理中國東南地區“四方”民眾的中心城邑。

《詩經•民勞》的作者為周公,地點在“惠此中國”的東都成周城

“戎雖小子,而式弘大”,“以定我王”表達了周公對自己的謙虛以及目標任務的弘大;表達了周公對人民的撫卹體諒,都是為了維護周王的統治。縱觀《詩經•民勞》全文,也只有周公的特殊身份,才能如此表述其胸懷人民,告誡統治管理者,為周王管理的努力行為。不論是周王自己,還是最高階貴族統治者,還是下層普通民眾,都不能表達出《詩經•民勞》詩意內容的特殊性。普通民眾難有胸懷天下中國的雄心,貴族統治管理者不可有僭越王權的言行,周王本人不可能有“以定我王”“以為王休”的表述。

《詩經•民勞》的作者為周公,地點在“惠此中國”的東都成周城

因此,《詩經•民勞》的作者只能是周公,而無他人的可能;創作時間在周公攝政的五年到七年之間;地點在東都成周城;表述的物件為管理成周四方的周王朝的貴族管理階級;目的為實現以成周為中心四方地區的安定繁榮團結;實現了“興正禮樂,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頌聲興”、“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餘年不用”的天下太平的盛世局面;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與繁榮奠定了穩固的政治基礎;為中國第一部民歌總集《詩經》的誕生,開創了寬鬆的文化氛圍。在周公崇德崇文、興正禮樂思想的治理下,在成周最終誕生了“最早的中國”,留下了詩情畫意的四方湖,傳承了歷史悠久的“古城”,開創了“天下”太平的盛世,繁榮了《詩經》的“中國”禮樂。

(作者:趙輝)

《詩經•民勞》的作者為周公,地點在“惠此中國”的東都成周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