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一個人,到底能不能“熬出頭”,關鍵看40歲到50歲這十年

一個人,到底能不能“熬出頭”,關鍵看40歲到50歲這十年

01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改變命運,出人頭地,成就非凡。可並非每個人,都能如願以償。

人生,本就是短暫的,青春易逝。一個人能夠去到哪個程度,也是有限制的。缺少某些條件,也許人這輩子就完了。當然,抓住某些機會,或許就突然發跡了。

曾仕強教授說過這麼一個道理,普通人一生的機會,就只有那幾年的時間。那幾年過去了,沒啥成就,那就一生如此了。

很多人會疑惑,到底是“哪幾年”的時間,會決定人一生的命運呢?

有人認為,是青春的那幾年;有些人認為,是三十歲之後的那幾年;有些人認為,普通人根本就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

對此,

孔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後來人都是值得敬畏的,又有誰知道後來的人不如前面的人呢?

只不過,如果人到了四十歲,或者五十歲,依舊默默無聞,那他這一生,應該就無法改變了。

一個人,無論他的本事有多大, 有沒有出頭天,看的是40歲到50歲這段時間。

一個人,到底能不能“熬出頭”,關鍵看40歲到50歲這十年

02

40歲到50歲,為什麼會成為人生的“關鍵點”呢?有這三個原因。

首先,從40歲開始,人之體力和精力,就慢慢地大不如前了,成就事業的機率大幅度減小。

我們會看到,大部分人成就一番事業的時間,都是30歲到35歲這五年。這五年發展好了,

有自己的資產和人脈了,那40歲之後,自然安穩無憂。

可是,如今內卷嚴重,“35歲職場定律”出現了,很多人連存款都沒有,40歲後連工作都找不到。他們別說出頭了,能夠找到工作,賺到錢就不錯了。

其次,競爭加劇,無數中年人在40歲到50歲這段時間被淘汰。

有一個現實,很多人都無法接受,那就是“人到中年被淘汰”。你去企業應聘,沒有人要你,哪怕你學歷再高,也沒有用。

原因在於,現在的應屆生太多了,老闆有如此多的廉價勞動力可以選擇

,又有誰會要一個體力跟不上,加班又有健康風險的中年人呢?

第三,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很多人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節奏了,事業發展到此為止。

從40歲開始,我們會感覺到,自己很難接受時代的新知識了,老一套依舊銘刻在腦海當中。所有跟不上時代的人,能夠混一頓安穩飯,就不錯了。改變命運,都是奢望。

一個人,到底能不能“熬出頭”,關鍵看40歲到50歲這十年

03

談到40歲到50歲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不是說沒有,而是說特別少。

比如說古時候的姜子牙,七十多歲才出山,幫周文王掃平天下。

可是,現在又有哪個老闆,會像“周文王”那般,敬重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呢?

很多私企的老闆,別人看到你上了年紀了,要加幾百塊工資了,第一時間不是考慮你的價值,而是考慮如何攆你走,而不用賠償一分錢。

比如說秦朝末年的劉邦,47歲那年才帶領兄弟們打天下,簡直就是歷代創業的典範。

可偏偏是這一個典範,千古以來只有朱元璋可以比擬。

說得難聽一點,普通人,既沒有劉邦的本事,也沒有劉邦的運氣,他們要想改變當下的命運,就顯得有點困難了。

單單是拿出創業的本錢,很多人都沒有,仍舊在負債。

比如說我們都熟悉的任正非,別人在四十多歲的時候才創業,一手開創了華為集團,讓人敬佩。

但是,又有誰知道別人的第一任妻子,

背景有多厚?

又有誰知道,別人

所佔據的時機

,又有多好?普通人既沒有背景,也沒有佔據時機,基本只能普普通通一輩子。

一個人,到底能不能“熬出頭”,關鍵看40歲到50歲這十年

04

孔子說過,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人吶,四十歲的時候才能逐漸不迷惑。到了五十歲,才能知道自己的命運走向。只不過,在年輕的時候,他不明白,認為自己有理想了,有本事了,就能有所成就了。

孔子如此有才華的人,懷抱著拯救天下,宣揚“仁德”的觀念,去周遊列國,

誰知道還是差點餓死在道路上

,幸好命大,才闖過了難關。

經歷過這些事兒後,孔子慢慢地覺得,

人要想成就大事業,就該把握好“天時地利人和”。

當然,這一切,都在他上了年紀之後,才逐漸看透。

對此,他還總結了這麼一句千古名言:

“時也命也,慎始善終,盡人事而聽天命。”

大致意思是,所有的命運,都跟我們所碰到的時機有關。唯有謹慎地開始,最後得以善果,才是最好的歸宿。其餘的一切,我們只要盡力了,就沒有遺憾了。

一個人,到底能不能“熬出頭”,關鍵看40歲到50歲這十年

這世間,有99%的人都只是平凡人,幫老闆打著工,幹著最累的活,領著一般的工資,過著為了“柴米油鹽”而發愁的人生。

所以說,做大事,想出名,就該趁早。太晚了,沒有資源、人脈和背景,就真的一生落魄了。

文/舒山有鹿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