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壬寅雜說——“見義勇為被網暴”背後的真實邏輯

近期,有一則新聞上了熱搜,雖然熱度不算太高,但因為其反映的現象在當代社會頗具有一定代表性,故而也有值得思考之處。

我思故我在,有思必有得。

這則新聞倒也不復雜:近期上海一家商場中,一個小女孩在獨自玩耍的時候,不知何故,懸掛在扶梯之外,境況十分危險。這時,兩位成年男子發現了此情況,果斷施以援手,將小姑娘從扶梯外拉了上來。

原本這就是一個讓人稱道的見義勇為事件,兩位男子應當受到社會的褒獎,但是,竟然有一些媒體和網友,開始對這救人者進行“網暴”。理由竟是:救人時反應不夠快,以及男子救女孩兒上來時,手放在了所謂的“敏感部位”。

壬寅雜說——“見義勇為被網暴”背後的真實邏輯

首先,必須要澄清的基本事實是,絕大多數網友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的道德感、正義感還是很強的。

從這則新聞的瀏覽量和評論量來看,只有10%不到看到這則新聞的網友進行了評論,這符合網路資訊傳播的一般規律。

進行評論的網友中,

不管是哪個平臺,佔據絕大多數的,90%以上的觀點其實也都是支援見義勇為的男子,認為“事急從權”,一些情況達不到最為理想的狀態,但瑕不掩瑜,男子見義勇為的大義才更值得關注。

既然總體的價值導向都是正確的,那為什麼還要對此進行討論呢?真正需要關注、思考和討論的問題到底是什麼?

其實真正的問題是,為什麼關於如此正能量的事件,引發關注和點選的新聞標題,卻要把“觸碰隱私部位”列在醒目位置?

是媒體對這個事件的關注點真的在此處嗎?

還是真的就是,能引起網友們關注的關鍵詞都在這“下三路”?

不少網友很奇怪,甚至很憤怒,甚至懷疑是有“敵特”別有用心“帶節奏”。

但其實回過來想想,其實這種現象已經並不少見,

各種聳人聽聞的“標題”和平淡無奇的內容之間落差過大,早就造就了“標題黨”這個新名詞。

壬寅雜說——“見義勇為被網暴”背後的真實邏輯

但這個現象背後的邏輯是什麼呢?確實值得思索一番吧。

第一層邏輯,自然是人的邏輯。

在人工智慧還未發展到可以完全取代人對新聞、資訊的編輯崗位時,這主要的譁眾取寵的行為本身,就還是人做出的。

並且,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做出的。

不少網友也很奇怪,對於如此正能量滿滿的事情,新聞編輯卻總能找到如此蹊蹺的視角,是因為這些編輯都骨骼清奇,思維邏輯就是與眾不同嗎?

就像蘇東坡和佛印和尚的那個典故:“心中有佛,看人都是佛;心中有屎,看人都是屎。”

這些新聞編輯,難道眼中心中所見的,都只是“屎”,都只是黑暗和醜惡嗎?

其實也不是。

這一切,是來自於大環境。

人這種動物,對於物質世界具有能動性,建設不知道行不行,破壞環境的本事倒真是第一名。

但同時,物質世界也對人的內外都有反向的塑造。

壬寅雜說——“見義勇為被網暴”背後的真實邏輯

人很難真正實現人格的獨立和精神的自由的。

因為人無時無刻不在承受環境的影響。

那麼環境對編輯的影響有那些呢?

第一個環境因素,人越發地懶於思考,新聞標題必須簡單直接。

工業革命、資訊革命之後,人類社會物質生產力快速發展,物質越來越豐富。

在這種背景之下,人維持生存的壓力極度減小,相應的,很多傳承千年的價值觀念就日益被削弱。

例如家族、家庭觀念,人維持一個大家庭的根本目的,其實就是應對不安全不穩定的外部環境,團結起來,應對風險的能力就越強。

過去的時代,一個人脫離了家族,別說發展,生存都可能立刻陷入危機,但現在,即使一個人離家千里,音訊全無,來到完全陌生的城市,只要願意幹活,怎麼也能生存下去,曾經很出名的“幹一天,就能玩三天”的“三和大神”,就是真實的例子。

回過頭來,

物質財富的豐富,導致私人財產的大幅增加。相應帶來的,其實不是大家物質需求被滿足後,去追求精神的富足,反而是對物質追求的慾望更加強化。

壬寅雜說——“見義勇為被網暴”背後的真實邏輯

我們常聽說:過去大家都窮,但是精神上沒有這麼大的負擔。現在富了,但種種煩惱也來了。似乎窮才是一切煩惱的解藥。

其實,某種意義上真的是如此。

窮自然不是煩惱的解藥。但當匱乏是普遍的,不會引發公平帶來的心理負擔時,

人生活物質的匱乏,反而會激發人們對精神層面的追求,透過精神的力量來撫慰空乏的肚皮。

宗教是這樣,詩歌、文學、音樂、戲劇其實也是這樣。曹雪芹貴為富家公子時,天天只是享受,只顧琢磨著去哪兒聽戲遊園,和誰詩詞相賀飲宴快樂,哪有心思去做別的?但抄家落魄之後,他可是寫出了《紅樓夢》這部名著奇書。

孔夫子困於陳蔡,而撫琴作樂,恐怕也是用精神上的自我滿足來克服空空如也的肚皮吧。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一個人天天琢磨著自己的房子是不是又掉價了,自己的股票基金是不是又下跌了,這個月獎金能有多少,孩子的興趣班是不是又要繳費了?以及喜歡炫耀的鄰居又買了新車,和媳婦對頭的同事又買了新包等等事情時,要讓他靜心去思考有深度,比較費腦筋的問題,可能就難以如願了。

恰如莊子那句“其嗜慾深者,其天機淺”。

在大家都向往、追求物質財富的時代,願意深度思考的,願意從文字之中讀出新的文字的人,其實就是越來越少的。大家都想要直接的、顯而易見的東西。

壬寅雜說——“見義勇為被網暴”背後的真實邏輯

同時,由於網路技術的發展,資訊的數量激增,人能夠接觸到的資訊總量爆炸式增長,進而分配給每個資訊的注意力就愈發有限了。

於是乎,標題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曾經簡約、含蓄而委婉的標題就不合時宜了。

第二個環境因素,人對刺激的承受能力越高,新聞標題的刺激強度就必須越強。

由於資訊的爆炸性增多,人們寥寥無幾且功能有限的資訊通道每天都在承受著各類資訊的“轟炸”。

五音使人耳聾、五色使人目盲。

人對於刺激的感受能力越來越弱,要想達到同樣的吸引力,對感官的刺激就勢必要更強。

什麼東西刺激性最強?

那自然是伴隨著人類最基礎的慾望的字眼,刺激性最強。

“食色,性也”“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些古訓說得也很清楚了,只有最底層的慾望,食慾、色慾和追逐金錢的慾望,帶來的刺激才最為強烈。

壬寅雜說——“見義勇為被網暴”背後的真實邏輯

於是乎,想要吸引眼球,關於色慾的暗示和金錢的數字,就日益變成了新聞標題中的最關鍵、最常見的字眼。

就因為大家需要,編輯即使再想用溫和、雋永的字眼來擬標題,但面對著慘淡的點選量,也只能“長嘆息以掩涕兮”,老老實實順應民意。

第三個環境因素,就是經濟因素,網路盈利模式的特殊性,使得“流量為王”,內容反而成了其次。

導致新聞標題越發“向下”發展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就是當代社會執行的底層邏輯,金錢的邏輯。

什麼能帶來金錢,什麼就是對的,不管美與醜,不管善與惡。

雖然很不和諧,但是很現實。

而網路上,什麼能帶來金錢?最為直接的因素就是流量。

網路的本身意義之一就是為了分享,而網路上,由於複製資訊幾乎可以說是接近零成本,那麼內容製造者的想要盈利就變得困難了。

但是的確有天才的頭腦,發明了

現代的廣告模式,“廣告商用付給媒體廣告費的形式,為使用者觀看新聞的費用買單”這種在傳統商業邏輯下很難想象的事情成為了現實。

這就是那句著名的

“羊毛出在狗身上,卻由豬買單”。

壬寅雜說——“見義勇為被網暴”背後的真實邏輯

但是對於消費者、網友來說,其實看似免費的閱讀資訊服務背後,其實是自己的注意力和潛在的購買力成為了媒體的商品,被賣給了做廣告的公司。

且不論誰是最終的商品,誰是最終的買家,但是由於流量成了網路上的財富核心。追求流量就成了網路行為的靶標。

我們看到的很多網路亂象,重要的本源就來自於此。

加上上面的刺激性邏輯,

流量邏輯下的新聞資訊,只能靠撩撥網友的底層慾望,進而吸引關注,獲得利益。

隨著網路經濟的發展,競爭的加劇,傳統的媒體,例如報紙、雜誌等紙媒,自然已經日薄西山,甚至一些曾經的頭部平臺,今天也難以為繼,甚至得到流量都不是為了獲得超額利潤,而僅僅是為了生存了。

在資本的眼裡,在自身生死麵前,別說標題寫的譁眾取寵、駭人聽聞了,就算讓它把親媽“賣”了,資本也不會眨一下眼睛的。

回過來,新聞編輯也都是人,也需要生存、生活,他們也要靠薪水來付房租水電,來養家餬口,再加上大環境如此,想要吸引流量,就得加大刺激,而要增強刺激,涉及人類本能慾望的“下三路”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壬寅雜說——“見義勇為被網暴”背後的真實邏輯

但是,回過頭來,看起來網路新聞標題的譁眾取寵在人的行為邏輯下似乎有其合理性,但真的就只是這樣麼?

其實,

在人的邏輯之外,還有一層邏輯,那就是媒介的邏輯。

傳遞資訊的媒介,其實也是資訊的一部分。

這個觀點來自於的尼爾波茲曼1992年的書《技術壟斷》。

舉例來說,意思就是,在報紙上傳遞的資訊,其實不僅僅是那些字,報紙本身也是資訊的一部分。

網際網路上也是如此,網上傳遞的資訊,網路本身也是資訊的一部分。

資訊傳遞的媒介,因其自身的特性,作用於資訊本身,在很大程度上,不僅決定了資訊的形式,也決定了資訊的內容。

形式也是內容。

例如,曾經的書信時代,傳遞資訊的成本很高,速度很慢,無法滿足長篇大論和雞毛蒜皮,正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於是乎,只能關注重點,主要是問候家人。瞭解父母妻子、兄弟姐妹、親朋好友的近況,至於對方的房產、田地的價值幾何,多隻能一筆帶過。

主要關注人,這自然就顯得感情十足。

壬寅雜說——“見義勇為被網暴”背後的真實邏輯

隨著電話、BP機、手機的發明,聯絡的速度快了,成本也降低了不少,於是乎,雞毛蒜皮的小事就進入了通訊的資訊之中。例如交代一句,下班去菜市場買點菜,去某某處取個什麼東西,聽說哪裡的商店在甩賣等等。

但是,在簡訊等形式的媒介上,人們還是字斟句酌,深怕超出了70個字的篇幅,要多花一毛錢的簡訊費。

當進入網路時代後,不僅僅雞毛蒜皮的事成了網路資訊的主體,甚至連過去從來沒法傳遞的很多資訊也都出現了。微信的影片通話功能,使得在過去傳遞的經過加工的紙面資訊之外,還有了能夠展現情緒、表情的豐富資訊。

例如,對於一個花花公子來說,過去一個月一封信,紙面上寫些甜言蜜語,哪怕只是抄來的,一樣也能對伴侶起到作用,畢竟核實情況的確沒有條件。

但是當代的男女朋友間,哪怕說一句甜言蜜語,但要連上影片,這時,哪怕稍微走神一點,立刻也能被多疑、易怒的伴侶發現,進而徹底無所遁形。

看似同樣的一句傳達愛意,書信形式展現的內容和影片通話展示的內容其實早已完全不同。

媒介也是內容。

理解到這一層,我們在看到網路上充斥的各種亂象時,其實就更加容易理解了。

因為網路本身追求的目的是連結,連結其實本身就是附帶著要對人權利、隱私、空間的侵犯。

這可以說是網際網路的“原罪”。

壬寅雜說——“見義勇為被網暴”背後的真實邏輯

理論上,網路的“原罪”之下,任何資訊其實都要呈現在所有上網的人面前,供人無限的審查審視,自然任何方面的微小細節,理論上也都會被發現,被討論,進而觸動某些對此敏感的人。

網路這種工具的作用下,其實很難形成過去很容易形成的“共識”。

每個人發聲的成本低了,於是乎怕麻煩而過分克制自己、去附和別人的人就少了。

所以,哪怕是這則新聞中,一個充滿了正能量的事件中,我們也可以很必然的下這麼一個結論:

只要這個新聞還在網路上傳播,伴隨著無限的連結、無限的共享,必然會有一些負面的細節被人“挖掘”出來。

畢竟,萬事萬物都有陰陽兩面。

只要觀察的夠深,在強烈的光明之中,也必定有黑暗的一點可以供人批判。

即使不是這個所謂的“手放在隱私部位”,也肯定還會有“XX後家長沒有責任心,忽視孩子,使得孩子遇險”“XX商場漠視生命,安全設施不完善”等等。

壬寅雜說——“見義勇為被網暴”背後的真實邏輯

人群之中,總會有隻能看到黑暗的人。

但也正因為他們的存在,也反襯出我們選擇相信“光明”的可貴和價值。

標題“下三路”其實無所謂,別人只看到或是“選擇”只看到“下三路”其實也無所謂。

有所謂的其實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們應當相信我們的選擇。

心中的“光明”其實從來不來自於別人,而只來自於自己的選擇。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