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楊宇霆以悲劇收場,張作霖該負有多大的責任?

張作霖是民國時期的一代梟雄,在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他的勢力達到巔峰,控制了直隸省、山東省、黑龍江省、奉天省、吉林省、江蘇省、安徽省、熱河省,以及綏遠、 察哈爾、京兆等地區,他的奉軍總兵力超過35萬人,可謂兵強馬壯,實力無人能及。

張作霖能夠取得成功的因素眾多,他精明過人,講情重義,出手闊綽,識人善任,善於收買和拉攏人心。他作為雄踞一方的軍閥,深知人才對他的重要性,他雖然能夠發現人才並重用人才,但如何用好人才他則有明顯的不足和短板,表現出來的是張作霖自身的侷限性和根深蒂固的綠林風格。

楊宇霆以悲劇收場,張作霖該負有多大的責任?

在他主政東北期間,素有“文有王永江,武有楊宇霆”之說,不可否認,王、楊二人為張作霖治理東北,發展壯大功不可沒,但也暴露出來了不少問題,值得探討。

筆者認為,張作霖重用王永江前期是成功的,在後期沒有留住王永江是失敗的;但在重用楊宇霆方面則是徹底的失敗,不是楊沒有才幹,而是他在用楊的方式上出現了大問題,直接導致楊宇霆的人生悲劇,間接也害了他自己。

楊宇霆,1885年生,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他小張作霖10歲,大張學良16歲。他加入奉軍後,因智謀深遠,才幹出眾,很快被張作霖發現,深受張的賞識,並委以重任。

楊宇霆以悲劇收場,張作霖該負有多大的責任?

1916年,張作霖任奉天督軍兼省長,楊宇霆即被任命為奉天督軍署參謀長,時年僅31歲,後來相繼被任命為東北陸軍訓練總監,東三省兵工廠總辦,江蘇軍務督辦,第四方面軍軍團長等要職,成為奉軍中名副其實的2號人物,地位顯赫。

對在奉軍中根基不穩的楊宇霆一步到位的破格提升,張作霖忽略了用人之道,張弛有度的原則,他簡化了用人流程,遭到了眾人的非議,帶來的是後期極大的危害。而火箭式的被提拔,讓年紀輕輕的楊宇霆開始飄飄然,逐漸養成了居功自傲,目空一切,飛揚跋扈的性格,甚至連少帥張學良也不被他放在眼裡,常常指指點點,以長輩自居。

當時的奉軍內部並非鐵板一塊,有元老派,士官派,陸大派之分。

楊宇霆以悲劇收場,張作霖該負有多大的責任?

元老派是指奉系中跟隨張作霖一起打下江山的老一輩將領。代表人物有孫烈臣、張作相、馮德麟、湯二虎、張景惠、吳俊升等人。

士官派是指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過的一批將領。代表人物有楊宇霆、常蔭槐、姜登選、韓麟春等人。

陸大派是指畢業於中國陸軍大學和河北保定軍官學校的一批將領。代表人物有郭松齡、李景林等人。

在派系林立的奉軍中,年輕的2號人物楊宇霆自然成了眾矢之的,他處處遭人忌恨,處處被人孤立,不僅引發一些元老派將領的不滿,也招致楊與陸大派將領們的矛盾不斷惡化,甚至士官派的一些將領也常常和楊宇霆對著幹。在此環境下,讓楊宇霆不得人心,處境尷尬,後來,他主動向張作霖申請外放,到江蘇任職軍務督辦。

楊宇霆以悲劇收場,張作霖該負有多大的責任?

張作霖重用楊宇霆沒有錯,但是把年紀輕輕的楊擺在顯赫的位置,這是他的失當失策,並直接引發一連串的惡性反應。

1917年,元老派53旅旅長湯二虎反出奉天城,與張作霖分道揚鑣。表面上看是與警察廳長王永江之間的尖銳、不可和解的矛盾,但是,這也與張作霖重用王永江和楊宇霆,楊的官職壓過元老派這一做法大為不滿,認為張作霖是過河拆橋,忘掉了他們這一幫老哥們兒,在內心深處,對張作霖產生了嚴重的對立情緒有著極大的關係。

如果說湯二虎和張作霖之間的分歧是內部矛盾,最終得以調和,那麼郭松齡反奉帶來的則是災難性的後果。

以郭松齡為代表的陸大派與楊宇霆為代表計程車官派長期不合,郭楊二人往日裡積怨甚深,勢如水火。楊被委以重任,徹底打破了兩派間的平衡。

楊宇霆以悲劇收場,張作霖該負有多大的責任?

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功勞最大的郭松齡沒有得到任何好處,他認為這是楊在中間搗鬼,他意識到,奉軍中只要有楊宇霆的存在,他郭松齡就永遠沒出頭之日,在極度的憤怒下,這也成為他反奉叛張的導火索。他在灤州通電討奉,更是直接喊出倒張懲楊的口號。

郭松齡兵敗被俘後,張作霖欲把郭押解到奉天當面審問,而楊宇霆則趁機報復,假傳張命,將郭直接處死。

郭松齡反奉叛張,是對張作霖致命的一擊,加劇了奉軍內部的矛盾,削弱了奉軍的實力,大大降低了少帥張學良在奉軍中的威信,也間接導致了皇姑屯事件的發生,這是一連串的因果關係。

在張作霖死後,少帥張學良主政東北,楊宇霆則以元老重臣自居,視自己為張學良的監護人,經常以周公輔成王的典故自詡,他規勸張學良戒毒,批評他不問政事,雖然出於好心,但年輕氣盛的張學良卻不買他的賬。

楊宇霆以悲劇收場,張作霖該負有多大的責任?

另外,在東北重大問題上,他和張學良存有嚴重的分歧,特別是在東北易幟上,楊宇霆堅決反對,他認為不應該服從蔣介石的國民政府,與張學良之間的矛盾日益增多。為此,他和黑龍江省長常蔭槐等人相互勾結,企圖以元老身份左右政局。

1929年1月10日晚,楊、常逼迫張學良成立東北鐵路督辦公署,要張學良在任命常蔭槐為督辦的便箋上簽字。這一舉動,促使張學良痛下決心,將楊、常處決於老虎廳。楊宇霆時年44歲。

關於“楊常而去”的真實原因大家說法不一。筆者認為,真正原因是多方面因素的整合,除以上幾點外,也許還包括張學良深受郭松齡的影響,視郭為良師益友,對郭感情極深,他本人與楊宇霆長期也是面和心不合,他有為郭復仇之嫌,在民間也有張楊被日本人離間之說……

楊宇霆以悲劇收場,張作霖該負有多大的責任?

在張作霖的軍閥生涯中,楊宇霆對張的貢獻巨大,功不可沒,但楊最終成為悲劇式人物,除自身原因外,與張作霖不當的用人方式和粗獷的用人風格有著直接關係。他忽略了奉軍不是他當年的保險隊,他對楊宇霆的極限提拔,肆意任免,加劇了奉軍內部的矛盾,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最終一發不可收拾,可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不僅坑了楊宇霆,也害了他自己……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