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河南人工鑽石產業崛起:技術進步顛覆天然鑽石稀缺性

河南正在顛覆鑽石產業。商丘市拓城縣有著“中國鑽石之都”的稱號,目前一年能生產的人造鑽石,幾乎佔了全球產量的半壁江山。河南生產的鑽石,不僅質量好,價格便宜,還能按照需求加入各種微量成分,形成各種不同顏色的鑽石。2018年以前,1克拉培育鑽石的生產成本至少也要2萬多,但在今年已經降到3000元左右。

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文獻中已有關於鑽石的描述和記載,公元一至三世紀羅馬帝國也出現了關於鑽石的記載。不過,這時鑽石大都與異教迷信聯絡在一起,基督教徒對鑽石興趣不大。在中世紀的歐洲,人們對鑽石的看法還不一致。一些人認為鑽石可以治病,也有人認為鑽石有毒;軍人認為鑽石會帶來勇氣,女人認為鑽石會使男人深愛妻子。

接下來第一個革命性技術出現了:鑽石切磨技術。某種程度上,鑽石的好看、璀璨程度,是產生各種傳說、形成價值共識的基礎。令鑽石脫穎而出的,正是這一技術的發展。

威尼斯是歐洲最早的鑽石切磨中心,再後來是安特衛普。歷經幾百年,一代代的鑽石切磨師不斷提高切割與打磨技術,到了十七世紀,切磨師已能在鑽石上切磨出58個面。更精湛的切割與打磨技術,使得鑽石的反光與折射更好看。

現代鑽石市場的傳奇故事始於1866年南非金伯利鑽石礦的發現。1888年,企業家Cecil Rhodes成立了後來大名鼎鼎的戴比爾斯(De Beers)。到1900年,戴比爾斯公司透過在南非的各個礦場控制了世界原石鑽石產量的90%。戴比爾斯透過市場營銷手段,極力促成人們對鑽石的新共識,其經典的廣告語“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人人皆知,它把鑽石的純淨和質感與愛情的永恆和忠貞聯絡起來,賦予了鑽石獨特的地位,鑽石由此成為寶石之王。

這個過程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印刷術、電報、報紙等傳媒技術,使得廣告營銷成本極大下降,鑽石深入人心,在普通人的心智中建立共識。

隨著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南非、剛果等地不斷髮現新的礦床,現在的戴比爾斯壟斷力有所下降。

技術塑造了鑽石的價值,技術也正在顛覆鑽石的價值。帶來致命一擊的是人造鑽石技術。

1954年,人造鑽石首次成功合成,當時,一批通用電器公司的研究員在實驗室裡製造出一顆鑽石,他們仿造鑽石在自然界形成的環境,給碳加以極度的高溫高壓。同樣在1950年代,另一種製造合成鑽石的方法被研發成功,這種叫化學氣相沉積(CVD)的方法,在很低壓力和相對低的溫度下,將碳從含碳的混合氣體沉積成鑽石基體。人造鑽石擁有金剛石的高硬度等物理特性,因而在電信、鐳射光學、半導體、航空航天等工業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人工鑽石最初出現的時候,對於“鑽石共識”幾乎沒有太大的影響。過去幾十年,人工鑽石超過 90%都用在了工業領域,這是因為那時的人造鑽石,工藝還不成熟,沒辦法完全去除氮、鐵等雜質,人造鑽石就呈現出深淺不一的黃色,而且成本也高、賣得也貴。雖然在工業用途上硬度、熱導率沒有差別,但在色澤、純度等外觀因素上,與天然鑽石相比,完全沒有競爭力。即便要做珠寶,也屬於比較低檔的產品。

但是現在不同了,因為人工鑽石的品質提升到很高的程度。人造鑽石甚至可以做到雜質更少純度更高,專業鑽石鑑定師的工作也就失去了實質意義。更重要的是,培育鑽石價格優勢明顯,零售價僅為天然鑽石的20%-35%。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毛河光曾用化學氣相沉積法,用一週時間培育了一顆2克拉的人造鑽石,他讓學生拿到GIA(世界三大鑽石評級權威機構之一)估價,鑑定專家居然給出了20萬美元的估價,實際上這顆人造鑽石的成本不到5000美元。這個技術傳入中國,發生了和其他技術一樣的情況:成本快速下降,規模迅速提升。

或許有人說,天然鑽石有證書。但值錢的不是證書,而是品質。當人工鑽石與天然鑽石從品質上無法分辨的時候,證書還有什麼意義?

(作者繫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畢業於化工專業)

•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劉遠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