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車企 換帥 頻現 換帥潮 背後原因揭秘

合資車企由中方經理人領導的好處自然不少,但現代、起亞接連拿掉李峰、向東平,這操作就讓人猝不及防。

3月22日,據現代汽車集團(中國)公告顯示,現代汽車集團(中國)副總裁、北京現代副總經理、銷售本部長向東平因個人原因不再擔任北京現代的相關職務,將繼續擔任現代汽車集團(中國)副總裁。

十天之前,東風悅達起亞總經理李峰,也卸任總經理職務,被任命為現代汽車(中國)副總裁,而總經理一職將由韓國人柳昌昇繼任。

去本土高管,現代、起亞暗藏深意?

短短十天,兩起車企高層人事變動,在行業內引發不少議論。

作為起亞集團首位外方派駐的中國籍CEO、北京現代首位代表韓方股東的中國職業經理人,兩位大佬的地位和背景對於各自所處的企業來說,都意義非凡。

現代、起亞“等不及”

眾所周知,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眾多跨國車企早已喊出“在中國為中國”等口號。外資品牌要想在中國有出色的銷量,產品和戰略的本土化是必然的事情。以南北大眾為首的德系品牌,就是最好的例子。

去本土高管,現代、起亞暗藏深意?

2016年,北京現代和東風悅達起亞紛紛達到了各自的銷量巔峰期,前者全年銷量113。8萬輛,後者全年銷量則為65萬輛。

時過境遷,兩家韓系車企的良好態勢沒能延續下去。自2017年起,受自主品牌崛起衝擊,德、日系品牌價格不斷下探,韓系車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銷量大幅下滑。

價效比優勢被削弱、品牌影響力不足、技術創新不清晰,現代汽車集團(中國)也深知韓系品牌在中國的困境,於是在2019年就開始了針對中國區的業務調整。從李峰到向東平,企業內部一直由外籍高管擔任正職的傳統被打破,足以見證現代汽車集團重振中國市場的決心。

去本土高管,現代、起亞暗藏深意?

可近一年來,無論是北京現代亦或是東風悅達起亞,其業績並沒有明顯改善。2020年銷量資料顯示,東風悅達起亞為24。93萬輛,同比下降11。97%;北京現代累計銷量為50。2萬輛,同比下降28。7%,未能完成既定的75萬輛年度銷量目標。

堅持“以結果為導向”的韓國高層,顯然對中方職業經理人已經失去了耐心,才有了先後換帥的操作。

那些“看不見”的改變

如果單純拿銷量作為接連換人的理由,這格局顯然是小了。

別忘了,在李峰的帶領下,東風悅達起亞內部“瘦身健體”相當明顯,中韓雙方的基本矛盾被捋順,整體更是往著品牌向上的正確方向去發展。雖然2020年的銷量是處於下滑的狀態,但公司銷售車型平均單價達12。87萬元,營業收入更是同比增長2。6%。

去本土高管,現代、起亞暗藏深意?

砍掉中低端車型,抹掉低質、低價的品牌印象,李峰下定決心踏上“品牌向上”之路,正帶領著東風悅達起亞重返賽道。正如他曾說過:“走出困境,要過三年苦日子”。

而北京現代方面,儘管向東平在職工作只有一年時間,但圍繞產品、技術、服務開啟的復興之路,北京現代還是有不少改變。過去一年,第十代索納塔、第七代伊蘭特、全新ix35等多款新車進行了更新換代,但卻沒能止住北京現代銷量大幅下跌的趨勢。

去本土高管,現代、起亞暗藏深意?

備受關注的第十代索納塔市場表現甚至還不如K5凱酷,月均銷量僅為千餘輛。不難看出,以往主打低價的價效比策略,如今已經支撐不起品牌和產品的溢價。正如向東平曾說過,北京現代的轉型“要與時間做朋友”,並不是靠一、兩款產品,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不管是向東平亦或是李峰,都無法在短時間內憑藉一己之力改變韓系車的困境。當他們一前一後被調任,其實我們更想知道,假如他們有了足夠的時間,兩個品牌的處境又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或為股比開放作準備

兩位中方高管被調任,取而代之的是韓方領導人。對於現代和起亞來說,他們正在“去本土化”。缺乏更懂中國消費者的中方領導牽頭,背後的危機他們也是心知肚明。但相對來說,合資股比限制全面放開的魅力或者會更大。

據相關管理措施規定,2020年取消商用車製造外商股比限制。而在2020年年初,韓國現代汽車就立馬出手,四川現代汽車有限公司完成股權變更,韓國現代汽車持股比例為100%。

去本土高管,現代、起亞暗藏深意?

隨著2022年乘用車製造外資股比限制放開,韓方增加持股比例的慾望相信會更加強烈。既然短時間內改變不了韓系品牌銷量不振的困局,何不透過增加持股比例的方式,來獲取更高的利潤。雖然困難重重,但韓方領導人上位,無疑是能優先保障韓方的利益。

另外,即使給了中方領導人足夠的時間,但能否改變韓系品牌在中國的困境,也是一個未知數。那還不如直接從人事方面“去本土化”,也許會為將來合資股比變更的談判留有足夠的籌碼和餘地。這也是對中方高管短時間內先後被調任較為合理的解釋。

鍾述

從2015年到2020年5年時間裡,東風悅達起亞更換了五任總經理;北京現代自2002年公司成立以來,18年間就已更換過八任總經理。此前,兩位中方高管在其他外資車企都有著不少高光時刻。如今先後被調任背後或許不只是個人能力或者企業戰略成敗的問題,而是韓系品牌在中國市場腹背受敵又心有餘而力不足的體現。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