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毀掉一個孩子,你就講道理、講道理、不停地給他講道理

大家好,我是布穀媽~

每次提到《大話西遊》,我都會想起那個絮絮叨叨的唐僧。尤其是他說的話,想起一次笑一次:

“悟空你也太調皮了,我跟你說過叫你不要亂扔東西,你怎麼又……你看我還沒說完你又把棍子給扔了。月光寶盒是寶物,亂扔會汙染環境,要是砸到小朋友怎麼辦,就算砸不到小朋友,砸到花花草草也是不對的……”

每次聽完,我都忍不住要深吸一口氣,然後翻個白眼:救命啊,怎麼會有這麼囉嗦的人。

我一度以為,像唐僧這樣的角色,完全純屬虛構,只是為了搞笑。直到有一次,布妞對我說了一句話,讓我改變了這個看法。

毀掉一個孩子,你就講道理、講道理、不停地給他講道理

布妞每次出門,都喜歡用手去摸扶梯,也不管那扶梯乾不乾淨,她的手總是搭在上面。

我告訴過她,扶梯髒,手上有細菌,袖子會弄髒。可她總是不聽。

有一次,她又用手抓扶梯。我一看,那上邊的灰塵厚厚一層。我再也沒忍住,噼裡啪啦就跟她講道理:

“我跟你說過多少次了,不要用手去抓扶梯,你怎麼又抓。你沒看見那上邊的灰塵多厚嗎?你看看你的手,是不是髒兮兮的,都黑乎乎了。你等會把手塞嘴裡怎麼辦?忘記洗手直接吃東西怎麼辦?不會生病嗎?就算不生病你看這袖子這麼髒,我不難得洗嗎?”

我還想一口氣接著往下說。布妞癟著嘴,眼淚水在眼眶打轉,一臉委屈地打斷我:

“媽媽,你不是愛我的嗎?怎麼又說我?”

我愣住了,天啊,我什麼時候也變得這麼囉嗦了?囉嗦得有點像……唐僧。

孩子不聽管,我們講道理。講完孩子還是不聽,我們接著講,越講越多。道理一籮筐,可孩子越聽越不耐煩,越聽越叛逆,越聽壞習慣越多。

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毀掉一個孩子,你就講道理、講道理、不停地給他講道理

一:低情商父母,才不停地講道理

我聽朋友講過一個故事。

她女兒有次生病,但卻非常想吃冰淇淋。朋友為了勸她吃藥,便承諾說,等你病好了,媽媽一定給你買冰淇淋。

為了得到心心念唸的冰淇淋,女兒忍著想吐的情緒,把那些又苦又難聞的藥全都喝進肚裡。

後來女兒的病終於好了,她興奮地拉著朋友就要去買冰淇淋。想吃就吃吧,朋友其實也願意給孩子買。

可壞就壞在,那幾天正好變天,本還熱得冒汗的天氣,突然變得冷颼颼。孩子病剛好,哪能在這麼寒冷的天氣吃冰的呢?

毀掉一個孩子,你就講道理、講道理、不停地給他講道理

於是,朋友左一句右一句地開始勸:

不是不讓你吃,實在是這天氣太冷了,你胃會受不住啊;

你病剛好你自己也清楚啊,如果這時候吃,若生病了不又得吃那些苦藥啊;

你是個大孩子了,要懂事一點啊,哪還能這麼任性呢?

女兒抽噎著跟朋友說,你就會不停地講道理,我有多想吃冰淇淋你又不是不知道,你都不關心我,只知道不停地說我。

朋友愣了半晌才反應過來,她急著想要孩子改變主意,只顧著不停地講道理,卻忘了關心孩子背後失落和委屈的情緒。

毀掉一個孩子,你就講道理、講道理、不停地給他講道理

其實,我們早該發現,講道理,真的只會把親近的人一點點推開。

比如你在工作上遇到困難,回來跟伴侶吐槽。伴侶卻跟你說,我早告訴過你了,你就不該那樣做;你早應該改變,你看看你平時的表現,能把工作做好嗎?我告訴你,你下次應該這樣做,不應該那樣……

面對這些話,你是感激他的大道理,還是不耐煩,覺得對方不理解你?

毀掉一個孩子,你就講道理、講道理、不停地給他講道理

《親子溝通密碼》中有一句話:我們的說服就意味著他人的失敗,我們的道理越充足,就顯得他們越愚鈍。

講道理,潛臺詞其實就是:“你是錯的,你不懂,我懂,你要聽我的。”

當孩子執著於某一件事時,他可能有某種我們沒看到的需求,他正是透過執拗、叛逆、唱反調等方式,來向我們傳達他的需求。

我們若能發現需求,並且理解情緒,那麼,事情就會好辦很多。

毀掉一個孩子,你就講道理、講道理、不停地給他講道理

二:高情商媽媽,會這樣啟動孩子的左右腦

不停地講道理,除了浪費你的口水外,可能還能喜提“叛逆娃”一枚。

所以,想要孩子聽得進你的“道理”,不妨改變下溝通方式,讓話語拐一個彎。

①成果導向法

我們的孩子,不可避免地會犯錯。比如作業本忘帶了,起床晚遲到了,把別人的東西弄壞了等等。

我們一著急,難免就會嘴巴快於大腦,指責的話或者“我早告訴你”這類話就會脫口而出。但這些話,往往不起作用,孩子過後該怎麼犯錯還是犯。

想讓孩子不再懊悔過去而放眼未來,我們不妨用“成果導向法”,

啟動孩子的左右腦,引導他思考該怎麼辦,以及將來如何避免。

毀掉一個孩子,你就講道理、講道理、不停地給他講道理

比如孩子遲到。

●我們先激發孩子的

右腦空間和想象

:你希望面對老師的時候,她是怎樣的狀態呢?

讓孩子往好的成果方向想:想要老師和顏悅色,想要老師接受他的解釋。

●接著再啟動孩子的

左腦進行邏輯分析

:你覺得該怎樣做,才能出現這樣的畫面?

讓孩子換位思考老師的感受,想具體執行方法:理解老師的情緒,跟老師道歉,解釋自己的真實情況。

●站在老師角度看成果:除了聽你的解釋,你覺得老師想要的成果是什麼?

毀掉一個孩子,你就講道理、講道理、不停地給他講道理

啟發孩子多角度看待問題,多方面發散思維:老師想要我下次不再遲到,我可以告訴他我以後的早起方案。

有這樣一個思考的過程,孩子以後再犯錯,他第一時間想的不是逃避和推卸責任,而是動用大腦思維,從長遠出發,找到方法解決和預防方案。

這樣的方法,會讓孩子越挫越勇,而不是為了躲避我們的大道理,把自己的耳朵關上,變得“油鹽不進”。

毀掉一個孩子,你就講道理、講道理、不停地給他講道理

②需求導向法

《正面管教》一書作者認為,孩子的每一個不良行為背後,都有一個錯誤目的。

比如在二胎家庭裡,很多大寶會打二寶。大寶可能只是想要得到父母的關注,但他又不知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才會做出“打人”這樣錯誤的行為。

即便你跟大寶講一萬遍“他是你的弟弟妹妹,你要愛護他”這樣的道理,可他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啊,這些道理他又怎麼聽得進呢?

所以啊,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我們首先要看到的,是他內心的需求。

毀掉一個孩子,你就講道理、講道理、不停地給他講道理

像布妞出門愛抓扶梯。我改變策略,不再絮絮叨叨地講道理,而是直接問:寶寶,你為什麼這麼喜歡抓扶梯啊?

聽完布妞的話,我才明白,我是真的沒有站在她的角度看待問題:她個子矮,走樓梯時抓著扶梯才有安全感;遇到光滑的扶梯,邊走邊滑很好玩。

看到孩子的需求後,我們是不是就可以一味滿足?

不是!

因為他有他的需求,我們也有我們的需求。

毀掉一個孩子,你就講道理、講道理、不停地給他講道理

我擔心扶梯髒有細菌,我擔心布妞摔倒,我擔心衣服髒不好洗。這些都是我的需求,我得說出來讓她知道。

我們只有看到雙方的需求,並且找一個大家都接受的方法,才能實現雙贏。

最後,我們一起想出來的辦法是:出門帶個袖套,套在手和衣袖上;沒安全感的時候,抓緊爸爸媽媽的手;遇到太光滑的扶梯,要父母護著。

有些事情,當你真的同意孩子去做後,他反而可能沒了興趣,因為他失去了你這個觀眾。

毀掉一個孩子,你就講道理、講道理、不停地給他講道理

我一直認為,養育孩子是一場修行。

我們不可能做到一百分父母,但我們可以在錯誤中,和孩子一起成長。我們首先做“學習型父母”,孩子才可能做“學習型孩子”。

你覺得呢?

【圖片來自網路,侵立刪】

更多精彩推薦:

退休老教授每天帶娃玩,媽媽不滿,娃上學後的超強專注力讓人歎服

2歲寶寶語言大爆發,得益於媽媽堅持做3件事,方法值得父母借鑑

北大博士媽媽,帶2歲女兒玩出超強專注力,分享3點心得引人讚歎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