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斯人也”還是“是人也”?人們到底在爭論什麼?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的這段話,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的。作為初中生的學習內容來說可是必須要熟背的成都。但是最近突然在網上出現了很多的聲音,告訴我說原來學的課文裡面一直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難道這麼些年我們真的背錯了?

我是90年代在安徽上的初中,為此我在網上也查了很多資料,對於網路上曬出來的內容為“是人也”的,基本上都是人教版的教材,其他出版社的教材就明確有“斯人”的說法,僅憑人教版教材來否定“斯人”是大家記錯了,未免太過於武斷。

“斯人也”還是“是人也”?人們到底在爭論什麼?

“斯人也”還是“是人也”?人們到底在爭論什麼?

但是網上也有人曬出來自己的課本確實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斯人也”還是“是人也”?人們到底在爭論什麼?

“斯人也”還是“是人也”?人們到底在爭論什麼?

至此,網上出現了兩派之爭,“是人也”和“斯人也”,但是真的是我們大家都記錯了嗎?我是不太相信所謂的曼德拉效應的。不過在看到這些分析的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比較有趣的奇怪的現象,“是人也”一派大多數極力的證明“斯人也”這個說法是錯誤的,而且一定是大家記錯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是人)也,這句話的白話的意思是說如果上天要讓某個人承擔重任的時候,在文言文中“斯”這個字就有指代“這”的意思,而“斯人”和“是人”都有指代這個人的意思,也都有這種用法。如劉禹錫的陋室銘中有“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杜甫的“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陸游的“斯人亦可人,淡墨寫愁絕。”等等。“是人”在古文中的用法相對來說反而是比斯人要少一些。

有人就說了,在有一些古籍和四庫全書中的《孟子註疏》中明確記載了就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所以就肯定是“是人也”是對的。但是這並不是孟子的原文,古籍中記載的就一定是對的嗎?如大家現在很熟悉的《將進酒》,在敦煌莫高窟原文中叫《惜樽空》,我們最熟悉的那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原文中實際是“天生吾徒有俊才”。這兩句詩詞在後人的口口相傳中漸漸有了變化,而且意境和意思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但是這並不影響我們對於《將進酒》這首詩整體的喜愛。

我雖然記憶中一直以為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但我並不是“斯人”派,也不是“是人”派,因為我的語文書已經找不到了,而且我覺得無論是“斯人”還是“是人”對這篇文章的理解根本沒有什麼影響。但是如果這次的爭論讓很多的人都能夠重新去認識並理解到孟子的這段話的意義,其實就已經是很好的正向引導作用了。

語言在流傳的過程中出現偏差是很正常的現象,但是一些專家或者唯人教社的版本就是正確的想法我是不認同的。如果對於“斯”“是”的改變大家一定要分出對錯,我覺得反而更應該去關注現在新課標中一些不應該更改的字的發音,比如“一騎(ji四聲)紅塵妃子笑”,現在課本中統一成了“一騎(qi)紅塵妃子笑”;還有“遠上寒山石徑斜(xia二聲)”,現在小學課本中統一成了“遠上寒山石徑斜(xie二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