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這,就是黃河!

這,就是黃河!

黃河入海口

-中國·黃河-

這,就是黃河!

雲巔蒼蒼,“大河”泱泱,造化齊魯,山高水揚起。儀態蜿蜒九曲、氣韻玄黃雄渾,對於中國人來說,“母親河”黃河代表一種無以言說的安定感、認同感和歸屬感。

這,就是黃河!

百川灌河,一瀉千里,黃河一路向東,浩浩湯湯,綿延5000餘公里,“哺育”了萬里沃土,躍身融入三面環陸的渤海灣,在東營黃河口入海。

流動搖擺5000餘年,縱貫古今,黃河又“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雛形和精魂,

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

這,就是黃河!

黃河,

天馬行空,崩騰不息,

西起

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脈支脈——查哈西拉山南麓

扎曲;波濤滾滾,氣勢如虹,在歷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後,最終經流山東匯入渤海。

在中國北方大陸,揮毫潑墨,洋洋灑灑寫下一個大大的“幾”字。

這,就是黃河!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的一首詩,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如這首詩所寫,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居高臨下,水勢洶湧,挾帶大量泥沙。自潼關而下,進入平原,流速趨緩,所挾泥沙沿程淤積,河床逐年增高,河底遠遠高出地面,成為地上“懸河”,全憑兩岸大堤束水。一遇大汛,千里長堤難免出現坍塌、漏洞,人力防不勝防,東決西潰,歲無寧日。口門較大者,水勢難收,即成改道遷徙。據史料統計,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年間,黃河決口1590多次,改道遷徙26次。每次潰決,泛區數百萬、乃至數千萬人民之生命財產盡付洪流,災禍之巨難以用數字統計。歷史上,黃河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於世,又被稱為“中國之憂患”。同時,大清河原是地下河,岸高河深,水行地中,兩岸並無堤防工程。黃河奪大清河道後,經數十年衝淤,河道逐漸展寬淤高,河水漫溢,兩岸逐步修築堤防,然堤身矮小,抗洪能力不足,決溢頻繁。自1855年至1938年,東營境內有34個年份決口70處,尾閭改道6次,給東營地區的人民造成沉重的災難。

東營市以一隅之地,承接黃河萬里之水,責任重大。送黃河水安瀾入海,已成東營人民千百年來既艱鉅又光榮的任務。

這,就是黃河!

鳥瞰黃河

這,就是黃河!

在東營,你是怎樣的黃河?

在東營,黃河找到自己的道路和歸宿,並與這裡的溫帶氣候、疏鬆的土壤一道,形成了中國早期的文明。

這,就是黃河!

航拍黃河入海口|

蘭闍藝文

這,就是黃河!

攝影|陳煥友

黃河由東營入海以來,由於泥沙量過大,出海口門屢被泥沙淤積,出水不暢,在以寧海為頂點的三角洲洲面上發生50多次分汊、決口,導致尾閭流路多次變遷。

其中,清咸豐五年(1855年),河水奪大清河道,寧海以下向東北流,經鹽窩、薄莊南,韓家垣子北,鐵門關南,至肖神廟以東之二河蓋、牡蠣嘴入海。此道歷時34年,實際行水19年。光緒十五年(1889年),河自韓家垣子(利津陳莊)決口,改道東流,經老鴰嶺、四段、楊家嘴,由毛絲坨(墾利建林東)入海。此道歷時8年,實際行水5年零10個月。

這,就是黃河!

1934年合龍處(今涯東村附近)決口,河水東向漫流,先由毛絲坨以北老神仙溝入海,後又形成神仙溝、甜水溝、宋春榮溝三股入海形勢。1938年7月,南京國民政府下令扒開鄭州花園口大堤,河水入淮河故道,山東河竭。1947年3月,花園口堵復,黃河歸山東故道,仍循原河道三股入海。此道歷時19年,實際行水9年又2個月。

這,就是黃河!

為穩定現行流路,改善河口地區防洪(凌)的不利形勢,自1988年起,相關部門開始實施調整入海口門,清整河道阻水障礙,修築導流堤和控導工程,採取截支強幹、拖淤疏浚等措施,固灘保槽,穩定河勢。西河口以下出現主槽單一,水流歸順,河門通暢的局面。現河道已行水至今,沒有再決口。

這,就是黃河!

同時,面對灘區變更、鹽鹼茅草,這裡從頂層設計出發,生態養殖、民眾遷建等措施化害為利、造福眾生,與自然和解,讓百姓樂居。

這,就是黃河!

這,就是黃河!

母親河畔的山東

這,就是黃河!

深秋的黃河

秋明天闊,萬物豐收

黃河入海,生態東營。黃河在這裡入海,造就了共和國土地上最年輕的城市。

這,就是黃河!

黃河口溼地晨曦|胡友文

東營是一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陸上沒有山,海里沒有島,城區沒有百年老屋,鄉村少有千年古樹,一方赤子一樣坦誠的熱土,一個不需要用神秘面紗裝扮自己的城市。來到東營,你需要尋找的不是虛無縹緲的美麗傳說,不是人云亦云的世俗看點,不是摩肩接踵的擁擠人流,不是瘋狂消費的購物市場,在這裡你需要尋覓的是一種脫胎換骨的思緒迴歸,一種豁然開朗的心靈感悟。

這,就是黃河!

這,就是黃河!

與“母親河”對話

講好新時代的黃河故事

我們嘗試與古老的“母親河”對話,還原省內沿黃九市二十三縣的鴻圖精微;更重要的是,我們心懷敬畏觸控中華民族千年文明的脈搏,傳遞綿延628公里的大河兩岸泛起的現代之光,努力講好新時代的黃河故事。

這,就是黃河!

大浪淘沙,洗盡鉛華,讓我們一起追尋熨帖於心的黃河故事,高唱新時代的黃河之歌。

“黃河從這裡入海”體例

↓ ↓ ↓ ↓

這,就是黃河!

這,就是黃河!

這,就是黃河!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