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雲南餌塊的傳統制作與吃法大全

兒時,餌塊的印象

過去,每年臘月,農村家家戶戶都要舂餌塊,其方法是將大米

淘洗、浸泡、蒸熟、舂搗

後揉製成磚塊形狀。

農村舂餌塊,年味就濃了

。做出的餌塊

又白又軟,四角圓滑,像只小枕頭

雲南餌塊的傳統制作與吃法大全

記憶中的餌塊

小時候,媽媽先將泡過的米放到木甄裡蒸,蒸到六七成熟時取出,放進抹了油的

石碓窩裡舂

踩碓是力氣活,由父親或哥哥完成

。在

碓頭拌米飯的是技術活

,要眼明手快,在碓起來時迅速用手抹翻一下。反反覆覆地舂打成面狀後,取出放到案板上

搓揉

雲南餌塊的傳統制作與吃法大全

石碓舂“餌”

“揉”是餌塊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序,

“揉”使大米的清香得以充分釋放,讓餌塊成型後更加細膩

。反覆地“揉”,

“揉”進了人的情感,“揉”進了媽媽的味道,吃起來格外香糯

。現在一些機器加工的餌塊之所以味道大不如前,就是

缺了“揉

”。

雲南餌塊的傳統制作與吃法大全

揉“餌”——印象中很燙手

揉好的“餌”做成

磚狀,這就是餌塊

一塊叫一“筒”

。做餌塊的邊角料可以用木模壓制成各種花樣餅狀,或者小動物造型,看著很是逗人喜愛。

“餌塊”是雲南大眾化小吃,將

餌塊切成絲後叫“餌絲”

,其吃法多樣:

炒餌塊、滷餌塊、燒餌塊、糖煮餌塊、蒸餌絲,pa肉餌絲

等等,味道各異。

雲南餌塊的傳統制作與吃法大全

餌絲,記得小時候我們叫做“粑粑絲”

上大學時,燒餌塊的印象

燒餌塊

”是用做成薄餅形的餌塊再放在慄炭火上的鐵架上

賣燒餌塊的多是女人

,她們一手扇火一手翻餌塊,

“燒”到微焦黃時

,在表面塗

芝麻醬、辣醬、滷腐等,還可夾入油條

,是美味的地方特色小吃,也是許多昆明人的方便早餐。

雲南餌塊的傳統制作與吃法大全

燒餌塊

過去天矇矇亮時,街頭巷尾常可看到三五成群的人簇擁在燒餌塊攤前等著買,尤以中小學校門口為多,碰上天冷時燒餌塊攤的爐火還可燭手取暖。攤販麻利地抹醬、收錢,買到手的人邊走邊吃,是昆明一道景。民間還有一說,

燒餌塊出爐時非常燙手,買餌塊的人只得趕快用手指去捏耳朵,因而叫“餌塊”

燒餌塊的比較印象

在雲南人愛吃的燒餌塊中,有人比較後得出以下結論:若

論“個兒”

,燒餌塊中當數

曲靖的最大

大如扇子

論精細要數騰衝

,其

餌絲細白如玉,入口筋道

,若

論味道則非大理莫屬

,其特點是

醬料豐富

,還有花生碎末,任君挑選。

雲南餌塊的傳統制作與吃法大全

騰衝餌絲

今天,餌塊成就的經典小吃,能否讓你想起兒時年關製作餌塊的場景

“餌塊”是雲南獨有,“餌”在《說文》的解釋是“粉餅也”。西漢《急就篇》有“餅餌麥飯甘豆羹”,顏師古注了一條:“搜米麵蒸之則為餌”。梁玉虹先生在《古往今來話滇味》中寫道:“餌”字的讀音、用料與古代相同,指用稻米制成的糕餅。

騰衝大救駕

“炒餌塊”的別名叫“大救駕”。相傳,公元1644年,清帝國開始了在全國的統治。1646年,明朝舊臣建立南明王朝,擁戴年輕的朱由榔做了永曆皇帝。1656年,李定國迎立永曆帝駐曄昆明,與農民軍形成了聯合抗清的局面。1658年12月,清軍三路入滇,永曆皇帝經滇西逃往緬甸。

清軍緊追不捨,當時天色已晚,此一行人疲於奔命,飢餓難耐。終於找到一山野農家,看到這些疲憊不堪的人群后,農戶把家裡僅有的“高檔存貨”

豬肉、雞蛋、番茄

等找出來炒了一盤餌塊送給他們,

永曆皇帝

吃後大呼“真乃救了朕的駕也”!主人這才知道遇上了皇帝,從此,“大救駕”便成了騰衝炒餌塊的“封號”。這個傳說也體現了雲南人的憨厚朴實。

騰衝大救駕製作工藝標準版

主料:餌塊、豬脊肉片、雞蛋、番茄、豌豆尖、乾煸雞樅、香菇、大蔥頭。

調料:熟豬油、糟辣子、精鹽、味精。

製法:餌塊切成菱形片;肉切薄片,加鹽、溼澱粉調勻醃製。番茄切小塊,白菜洗淨切菱形片;肉片過油倒入漏勺瀝油待用;鍋上火,注入豬油燒熱,下餌塊片,稍炒回軟撈出待用;鍋上火,注入豬油燒熱,下蔥炒出香味,下白菜、肉片、雞蛋,糟辣子、味精、鹽,最後下餌塊拌炒均勻後再下番茄略炒後裝盤即可。

雲南餌塊的傳統制作與吃法大全

騰衝大救駕

昆明小鍋滷餌絲

昆明小吃中,最令人回味的要數以前端仕街翟永安的小鍋滷餌塊了,它

油汪汪,紅潤潤,香噴噴,滋潤糯

。20世紀20年代初,玉溪人翟永安在藩臺衙門菜市上第一個擺攤售賣小鍋煮品。用

鮮肉、燜雞、魚、葉子等罩帽,加上醃菜、豌豆尖、韭菜等配底

,使小鍋煮品具備了色、味俱佳的特點,經過不斷研究改進,終於形成了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美味小吃,廣為食客稱道。

1938年藩臺衙門市場被拆除,翟永安遷到

端仕街

繼續經營,大批食客仍然追蹤而至,致使一條小小的端仕街以小鍋煮品而知名。就在這段時期,翟永安又在原來的基礎上,創造了小鍋

滷餌塊、滷米線、滷麵,並加罩脆哨、鮮豌豆

等,使小鍋煮品發展為系列美食。然價廉物美,老少貧富均宜,早、午、晚堂,無不門庭若市。

翟永安的小鍋煮品之所以能贏得如此盛名,首先是烹煮技術精湛,火候及

下料先後

都有考究;另外是

選料

認真:一鍋濃濃的

筒子骨湯

是必不可少的,豬肉是精選的

鮮嫩小公豬肉

,餌塊是

官渡冬吊米舂成

米線為復興村納家榨的

威遠街“丁醃菜”家的醃菜

張官營的韭菜

、豌豆尖,醬油必用上等的。

昆明小鍋滷餌絲製作工藝標準版

主料:餌塊

配料:鮮豬肉絲、水醃菜、豌豆尖、熟鮮豌豆米。

調料: 精鹽、味精各、鹹醬油、甜醬油、肉湯、紅油、熟豬油20克。

製法:餌塊切成7釐米長、粗2一3毫米的絲;水醃菜剁細,豌豆尖洗淨。特製銅鍋上中火,放入豬油,下餌塊絲,澆人肉湯、醃菜、肉絲、鹹甜醬油後用碗翻扣在鍋上。聽到滋滋響聲,湯汁快收干時,取去碗,加入鹽、豌豆尖,翻拌,下豌豆米、味精拌勻,淋入紅油,出鍋裝盤。

雲南餌塊的傳統制作與吃法大全

昆明小鍋滷餌絲

曲靖蒸餌絲

雲南人吃餌絲多為煮和炒,

蒸餌絲是曲靖獨有

。曲靖蒸餌絲已經成為曲靖的一張“美食名片”。其調配料很有講究,要精選

筒子骨熬湯

,經3~4小時小火熬製而成。餌絲吃得差不多了,

喝上口撒了蔥花的簡子骨湯

,十分愜意、舒坦。蒸餌絲製作技藝是曲靖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

曲靖蒸餌絲製作工藝標準版

主料:曲靖本地餌塊。

輔料:秘製肉醬,韭菜、豆芽、自制酸醃菜等。

製法:取上好的餌塊,先用涼水浸泡,再切成片,然後均勻地切成絲,放入蒸籠裡蒸至餌絲髮軟時,取出裝入碗中。放上焯熟的韭菜、綠豆芽,調入精鹽、白糖、味精,淋上熬好的醬油,蓋上肉醬、蒜泥,撒上酸菜,放上油辣子,最後拌勻就可以食用。吃完餌絲,再喝上一小碗撒了蔥花的筒子骨湯,回味無窮。

雲南餌塊的傳統制作與吃法大全

曲靖蒸餌絲

燒餌塊

燒餌塊是雲南最常見的

大眾化小

吃。將餌塊加工成圓薄片,放在木炭火上燒烤,

餌塊加熱,膨脹變厚

,當

皮色稍黃或局部發焦

,反面加熱,兩面皆黃,皮脆內軟時,取出抹上甜醬、芝麻花生醬即可進食。

但抹醬很有講究,

醬分甜、鹹、辣、香六七種

,放在燒架攤前。

甜的有甜醬油、甜麵醬

鹹的有鹹醬油、黃豆醬、路南滷腐汁

辣的有什錦醬、丘北辣椒油

香的有芝麻醬、花生醬等

。有的喜辣有的愛甜,攤主按客人要求抹醬。

如果你不偏味,主人就按規矩,第一道抹上

鹹醬油

,第二道抹

甜醬油

,第三道抹

辣椒油或甜麵醬

,第四道抹上

芝麻花生醬

,然後對摺成半圓形遞給買主,這時如果在燒餌塊中

夾上根油條

則另有風味,滿口噴香回甜。

燒餌塊製作工藝標準版

主料:圓形餌塊。

調料:鹹醬油、辣椒油各、甜醬油、芝麻花生醬、什錦醬各等

製法: 將餌塊放在慄炭火上燒呈兩面黃,抹上調味品即可食用。

雲南餌塊的傳統制作與吃法大全

燒餌塊

九河燒餌塊

九河是

玉龍雪山

下一個美麗富饒的村莊,九河鄉餌塊的歷史由來已久,據說白族人的祖先在遷移過程中,用隨身攜帶的小刀將餌塊切成小塊燒煮,燒烤時小塊的

米粑粑燒得變糊起泡

極其像人的耳朵

,當時被先人們稱之為“

耳粑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做餌塊的食材也越來越多,除了

大米、糯米,還有小米、燕麥、紅薯、紫米

等,或幾種摻在一塊,做出來的餌塊顏色不一,就像彩雲之南的雲彩,好看又好吃。

雲南餌塊的傳統制作與吃法大全

紫米燒餌塊

炒餌絲

雲南的餌絲是一種質感獨特的米制品,不僅柔軟可人,還散發著

淡淡的米香

。炒餌絲是餌絲的一種吃法,在大火高溫下,

餌絲很快辣醬、肉末、白菜絲、韭菜、酸菜等配料搭配

的味道融為一體,但是卻又能完美地保留自身的米香,讓

每一口都能回味清甜,感受醬香

。因此,炒餌絲常常作為雲南人早餐、小吃扮演雲南生活的重要角色。

雲南餌塊的傳統制作與吃法大全

炒餌絲

謝謝大家品讀。我是烹飪與營養老師——食悟者。喜歡本文的朋友歡迎轉發、點贊、收藏,喜歡食悟者文章的朋友可以點選關注,獲取更多營養美食及美食文化。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參考文獻:雲南名特風味小吃集萃。楊艾軍——昆明:雲南科技出版社,2015。8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