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孩子得了抑鬱、雙相,父母要反省,可為啥他們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本文字數約:10895 字

閱讀時間約:12 分鐘

本文章節:

01、父親酗酒,導致他總是焦慮、胡思亂想

02、為何他躁狂發作、心情興奮時,反而易於人起衝突?

03、對寵物過分傾注感情,背後是心理創傷

04、他為什麼總是擔心當醫生的父母遇到危險?

在我們接診的“雙相障礙”患者中,絕大部分都不是典型的雙相。他們沒有出現過心境高漲、自高自大、情緒愉悅甚至是興奮的輕躁狂/躁狂發作。

可是他們有過暴躁易怒的表現,曾非常激動地大吼大叫,甚至在家砸東西、打人。很多精神科大夫認為這也是輕躁狂/躁狂發作的表現之一,所以把他們診斷為雙相障礙。

而在我們看來,這其實是大量疊加性心理創傷被啟用時的激越狀態,患者內心是非常壓抑和痛苦的。我們更傾向於認為這部分患者是抑鬱障礙伴激越狀態。當然,這在臨床中還有爭議。

可是,我們接診的偉濤就屬於真正典型的雙相障礙,而且是比較嚴重的雙相障礙Ⅰ型。他有過典型的躁狂發作,愛說大話、愛吹牛,精力旺盛,大手大腳地消費,還因為傲慢自大跟導師、同學發生衝突。

服用較大劑量的心境穩定劑和抗精神病藥後,偉濤的情緒有所回落,但很快出現了重度抑鬱發作,有強烈的害怕和不安全感,甚至有過自殺行為。而且還有反覆洗手、檢查的強迫症狀。

偉濤和父母找到我們就診,並非常希望接受深度心理干預。我們經過評估後,決定收治。

偉濤一共接受了17次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還有我的強化認知干預等等。昨天,我們分享了他初次前來面診,以及前3次深度催眠的詳細情況。點選回看: 他被頂級醫院診斷為典型雙相障礙Ⅰ型,躁狂發作的根源在深度催眠下破案了

01、父親酗酒,導致他總是焦慮、胡思亂想

偉濤再次跟催眠治療師Lucy見面,準備接受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TPMIH)時,他一臉愁容,說前幾天因爸爸的事感到非常焦慮,還跟媽媽吵架了。

偉濤說從小到大,

爸爸的一些行為經常會讓他覺得非常焦慮,甚至胸悶、心跳加速,並消耗大量的精力胡思亂想。

Lucy認為偉濤很可能遭受了來自爸爸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便決定處理這個問題。她在深度催眠下找到了5個相應的創傷事件。

第一個創傷事件發生在偉濤6歲的時候。

有一次,偉濤媽媽不在家,偉濤爸爸帶了一群朋友回家喝酒、抽菸及打牌。

偉濤媽媽曾告訴年幼的偉濤,“打牌、賭錢的人都不是什麼好人。”偉濤看到爸爸跟朋友一邊打牌,還一邊抽菸喝酒,他非常討厭這些行為,覺得爸爸的這些朋友都不是好人。

這時,偉濤奶奶出來勸他們不要喝酒了,早點回家休息,可偉濤爸爸只是不耐煩地敷衍了一下。偉濤從小就是被奶奶帶大的,與奶奶感情很深,他看到奶奶被爸爸這樣對待,心裡很不舒服。

第二天起床後,偉濤看到客廳被爸爸和朋友們搞得一片狼藉。他對爸爸這種行為極度厭惡,尤其不喜歡爸爸喝酒。

第二個創傷事件發生在偉濤更小的時候,大約3歲

。有一次過節,偉濤爸爸沒回家,偉濤媽媽打電話質問:“你已經多少天沒回家了?又是在喝酒不回來,對吧?為了喝酒,你心裡還有這個家嗎?還有你的媽媽跟兒子嗎?”

偉濤非常愛媽媽,他看到媽媽那麼傷心,心裡也不是滋味。而且,偉濤爸爸好幾天不回家,這也讓偉濤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

從那以後,偉濤就非常反感爸爸喝酒,只要爸爸喝酒,父母就會產生矛盾、吵架。

可為什麼偉濤一談到爸爸就非常焦慮?深度催眠狀態下的偉濤說,“我每次想到我爸,大腦就會出現一個畫面:我爸躺在醫院裡,全身插著很多監測生命體徵的儀器和管子,媽媽不在他身邊。這個畫面讓我很焦慮、很害怕。”

Lucy順著這個畫面,尋找背後更深層的心理根源。原來,當偉濤爸爸又喝得酩酊大醉、回家倒頭就睡的時候,媽媽就會強烈不滿。第二天,偉濤媽媽會生氣地對丈夫說,“你昨天晚上又喝多了,你知道嗎!一晚上都在打呼嚕,不省人事!你以後要是因為喝酒住院了,我可不會照顧你!”

偉濤媽媽講過很多次類似的話,其實主要是想向丈夫抱怨,並且督促丈夫少喝點酒,而不是真的不照顧他。可年幼的偉濤當真了,他非常擔心媽媽真的會不管爸爸,更擔心自己也會被拋棄。

孩子得了抑鬱、雙相,父母要反省,可為啥他們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圖片來源於網路

Lucy將這個創傷事件進行修復後,引導偉濤意識到,雖然父母現在的感情不太好,但這是可以修復的。經過深入、深刻的家庭治療後,尤其是父母知道他的這些心理創傷後,他們都會深刻地自我反省、改變和提升。父母感情會變得和諧,而且無論如何都不會拋棄他。

除了這3個主要的創傷事件,還有另外2個較小的創傷事件,在此不一一贅述了。

第二天,偉濤接受了我的強化認知干預。他說他爸爸的酗酒行為,確實對他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創傷,甚至導致他有些牴觸與人社交接觸。

偉濤認為他爸爸並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在他小的時候基本不陪伴他。等到他上了高中,爸爸才有了關心他的意識,給他做早飯,“但這太晚了,我跟他已經生疏了”。再加上,後來偉濤上了大學,父子間的交流就更少了。

當偉濤媽媽聽了我對前一天深度催眠的反饋後,她的表情既驚訝,又痛苦!

她確實對丈夫愛喝酒、打牌這些事非常不滿,在兒子小的時候,兩個人頻繁爭吵,丈夫怎麼都不改。她說,這麼多年來,她和丈夫的感情越來越淡了,她甚至想提出離婚,只是兒子生病了才暫時擱置。

“以前,我覺得小孩得了這個病,可能跟遺傳有關係。但現在我才知道,原來是他爸那些烏煙瘴氣的事,對孩子造成了那麼大的傷害!是我們兩個大人以前的吵架傷害了孩子!”

偉濤媽媽都快哭出來了。

“之前我把孩子在深度催眠下找到的創傷,都告訴了他,希望他能有所觸動和改變,但是他還是沒啥反應。何醫生,我實話對您說,我現在覺得我那麼多年對婚姻的付出是錯付了,我真的對那個人非常、非常失望!等小孩好了之後,我就堅決跟他提出離婚!”

我安撫了一下她,並告訴她,在此之前,我還沒有單獨跟偉濤爸爸進行過家庭治療,所以他可能還沒有具備自我反省的意識。從精神科的角度來看,偉濤爸爸很可能有偏執型人格改變,甚至達到了人格障礙的程度,但這肯定與他的原生家庭、成長時期的時代背景有關。

後續,我會對偉濤爸爸進行認知干預,引導他從孩子患病的經歷中吸取教訓,並且積極自我反省、改變及提升,改善家庭氛圍及家庭關係,才能更有利於偉濤的康復,令他們一家人都得到提升。

所以,我希望偉濤媽媽不要認為只有自己和孩子是受害者。其實,從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來看,偉濤爸爸也是一個受害者。

當然了,如果偉濤爸爸改變意識還是不強,兩人的三觀無法磨合,那離婚也是理性的選擇。等到偉濤康復了,能獨立了,她也就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工作上,繼續鑽研臨床技術,甚至跨學科學習,成為一名更加優秀的主任醫師。

偉濤媽媽聽了以後非常認可。

不久,在我的強烈要求下,偉濤爸爸終於抽空前來接受家庭治療。我對偉濤爸爸說,偉濤一提到他就感到焦慮,腦海裡還會浮現他躺在ICU插滿管子的畫面,我將這背後的創傷事件一一告訴了他。

偉濤爸爸非常震驚!偉濤說的這個畫面在現實中從來沒有出現過,是他極度焦慮下在腦海裡產生的畫面。偉濤爸爸從來沒有想到,他喝酒以及與偉濤媽媽的吵架會給偉濤帶來如此大的傷害!他說他之前看我們公眾號的文章,發現我一再強調孩子患病後,父母要加強自我反省、改變及提升。

“何主任,我其實覺得您講得很對,孩子有心理問題了,父母肯定有責任。但我當時不知道我錯在哪裡啊!我沒罵他、沒打他,好像也沒做錯什麼啊?”

我發現偉濤爸爸“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非常重,他覺得自己投入到事業中,是家裡的經濟支柱,已經盡到了做父親和丈夫的責任了。

而且他自己在單親家庭中長大,他的父親去世很早,是偉濤奶奶一個人把他帶大的。這更讓他覺得,孩子交給妻子和母親全權照顧,這沒有問題,甚至認為這就是妻子的責任。

因為從小就沒有父親,他不知道怎麼向孩子表達父愛,也很少體貼妻子,對妻子表達愛意和感謝,他甚至覺得那樣“太假”,“太裝了”,男人對妻兒的好體現在行動上就可以了,他是家裡的經濟支柱,為了這個家庭他付出也很多。

至於喝酒、打牌,他更加不覺得有何不妥,因為身邊的朋友都是如此,很多也是有家室、有小孩的,而且有時候是不得不去的應酬。作為主任醫師,他的工作壓力其實很大,喝酒、打牌能讓他放鬆一下,他從沒意識到這些行為以及與妻子的吵架會對兒子造成如此大的心理傷害。

“這次回去之後,我一定會戒酒!”偉濤爸爸斬釘截鐵地說。

我對偉濤爸爸的成長經歷表示理解,對他戒酒的決心也表示認可。但我提醒他不要想得太簡單。他可能有一定程度的酒精依賴,並有“心癮”問題,我根據我們在成癮方面的臨床經驗提供了一些具體化建議,指導他更有效地戒酒。

而且,戒酒還不夠,他還要懂得尊重妻子,對妻子的付出給予肯定,學會表達對妻子的關心與愛,學會理解妻子的不容易,甚至要帶著一種重新追求偉濤媽媽的心態去獲得妻子的認可。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儘量修復他們夫妻間的感情,為孩子的康復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偉濤爸爸,我也實話跟你說。其實你愛人跟你結婚之後也受了很多委屈,你對她也帶來了很多傷害,她對你很失望,她早就有離婚想法了,只是偉濤病了,她就把這個想法先放一邊了。”

“現在她發現原來偉濤有很多創傷是你帶來的,你之前還沒有反省的意識,她真的很絕望。她說她甚至有去跳珠江的衝動,幸好心裡放不下兒子,才用理性剋制了這種衝動。你愛人其實也達到抑鬱症的地步了!”

偉濤爸爸表情很凝重,他沒說話,但心裡估計已經翻江倒海了。我再次叮囑他,必須儘快地、深刻地拿出實質性的行動,深刻自我反省、改變及提升,讓妻子、孩子都看到他的變化,偉濤才能更快走向康復,妻子也才更有可能回心轉意。

偉濤爸爸說他一定會痛改前非,我也期望能夠儘快看到他的改變。

02、為何他躁狂發作、心情興奮時,反而易於人起衝突?

深度心理干預到這個階段時,偉濤的病情已有了明顯的改善,我決定指導他逐步減藥。

偉濤剛開始接受心理干預時,每天服用0。25mg勞拉西泮、15mg坦度螺酮、15mg米氮平、0。2g喹硫平、0。6g碳酸鋰。

我指導偉濤把喹硫平的藥量減掉一半,即由0。2g減為0。1g。每天服用的碳酸鋰也減半,只保留晚上服用的0。3g。我叮囑偉濤父母,要仔細觀察偉濤減藥的反應,並及時向我反饋。

減藥後的第二天,Lucy對偉濤進行第5次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

偉濤說,他從小到大都很少與別人發生衝突,哪怕是很焦慮的時候也不會。可為什麼躁狂發作、特別開心的時候,反而會跟老師、同學發生那麼多矛盾?

而且,現在的他想起發生矛盾的情景時,心裡非常難受、惴惴不安,很擔心讀研究生時還會跟同學、導師發生衝突。

這就是之前我們提及過的,偉濤躁狂發作時意氣風發,情緒亢奮,可當他恢復平靜後,對當時的所作所為非常後悔、羞愧,當時的高傲自大變成了疊加性心理創傷。

孩子得了抑鬱、雙相,父母要反省,可為啥他們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圖片來源於網路

Lucy決定處理這個問題:

為什麼偉濤躁狂發作時頻繁與人發生衝突,而且現在想起來心裡很不舒服?

在深度催眠下,她找到了4個相關的心理創傷事件。

第一個創傷事件發生在偉濤7歲的時候,他當時上幼兒園大班

。有一次,偉濤去好朋友家裡玩,看到朋友有好多玩具,而且還有兩張動畫片光碟。

偉濤非常喜歡這兩張光碟,他沒有告知朋友,就私自把光碟拿回了自己家。後來,這位好朋友到偉濤家裡玩,一下就發現偉濤偷拿了自己的光碟。他非常生氣,當場就哭了,兩個人的友情因此破裂了。

當時偉濤心裡很害怕,大腦一片空白,這是他第一次遭遇人際關係的衝突,他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雖然後來雙方父母出面處理,這個事情化解了,但對偉濤造成了心理創傷,形成了錯誤認知:千萬不要與別人發生衝突,否則只會讓自己更丟人。

Lucy將這個創傷事件修復後,引導偉濤意識到他現在已經成年了,遇到自己喜歡的東西時,可以徵求別人的同意,用正確的方式去借。就算被拒絕了,也能夠透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取,而不能再採取這樣的方式,否則很可能被人誤會,甚至是厭惡。

第二個創傷事件發生在他小學3、4年級時

。有一次全班打掃衛生,偉濤負責掃地,他十分積極,絲毫不怠慢。

突然,他看到自己的鞋帶掉了,就把掃把放在一邊,蹲下來綁鞋帶。結果班主任剛好看到了,誤以為偉濤在偷懶,走過去踹了他一腳。

偉濤心裡非常憋屈,自己明明沒有做錯什麼,但他認為千萬不能跟別人起衝突,越解釋越說不清,只會給自己帶來更多的麻煩,於是他也不跟老師解釋,只是把委屈往肚子裡吞。

這位班主任還對偉濤造成過其它心理創傷。班主任教學風格嚴苛,發現學生做錯時,總喜歡採取懲戒手段。比如,學生寫作業出錯了,就罰抄一百遍。

有一次,偉濤朗讀課文不小心讀錯了,班主任罰他站在講臺上,面對著同學們上完一節課。

偉濤從小成績優秀,經常被大人誇獎,這次竟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被罰站,他感覺很丟臉、很委屈,對班主任非常不滿。但他為了避免跟老師發生衝突,他再次選擇了隱忍。

第三個創傷發生在偉濤參加大學夏令營的時候

。當時,他認識了一位女同學,心生愛慕,並開始追求她,結果被拒絕了。

有一個男同學看到偉濤很沮喪,就安慰、勸解他。可偉濤卻不領情,還跟這位男生髮生了言語衝突。事後,偉濤覺得特別丟人,心裡非常非常難受,更加堅決認為以後不能與別人發生衝突。

第四個創傷事件發生在偉濤上初二的時候

。他的其中一條寵物狗就是那時候丟失了,他非常傷心。

班主任知道了以後,當著全班的面說他這幾天情緒不好,是因為家裡丟了一條狗,語氣帶著一絲輕蔑。

偉濤心裡感到很厭惡、憤怒。他一直把寵物狗當做家人一樣看待,狗走丟了,他已經很難受了,班主任還當眾鄙視、嘲笑他。“我心情不好,是我的私事,他為什麼當著同學的面說出來!?”

他覺得班主任不但多管閒事,還無情無義。但是,偉濤沒有當面反駁及解釋,只是心裡很不痛快。

在找到這個創傷事件後,Lucy才明白偉濤在第三個創傷事件中,他不接受那個男生好意安慰的真正原因。偉濤覺得他追那位女生,這完全是自己的私事,別人為什麼要多管閒事?他不願意聽那個男生的勸解,所以兩人發生了衝突。

Lucy將這些心理創傷事件進行修復後,引導偉濤意識到,如果想真正避免與同學發生矛盾與衝突,一定要學會平和、理性地解釋,向別人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而不是一味迴避或者指責別人,這反而可能會加深誤解與矛盾。

而且,偉濤不能總是害怕與別人發生矛盾與衝突。每個人都會遇到與別人意見不一致的情況,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尤其是別人向自己提出建議、批評時,如果理性思考後認為是合理的,要學會真正地接受、改變,才能獲得更好的提升。

次日,我在強化認知干預中告訴偉濤,這次深度催眠修復了人際關係方面的心理創傷,這是非常重要的。

偉濤從小遇到對別人不滿的情況時,總是忍受、妥協、不表達出來。雖然這是避免了直接的人際衝突,但他心裡一直很壓抑、痛苦,負性情緒得不到釋放,也沒有學會理性、科學的人際交往技巧,更沒有機會在與人發生矛盾後,雙方深入交流,學會互相理解、換位思考。

所以,當他躁狂發作時,他心境高漲,不再壓抑自己的感受,一有不滿就懟對方,也不懂得照顧別人感受、理解別人的言行舉止,自然就容易與別人發生衝突了。

偉濤說,他以前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過分地避免與人發生衝突。他是在小縣城長大,當地的混混很多,他甚至覺得學校的部分老師、同學都很像社會上混混的樣子,內心有點恐懼。所以他覺得好好學習,避免與別人發生矛盾、衝突是正常的、正確的選擇。

偉濤更沒想到,這個問題的背後原來有那麼多疊加性心理創傷。

我引導偉濤,接下來他很快就要去讀研了,大部分時間與精力都要放在自我提升及學習上,但也要懂得掌握一些人際交往技巧,更好地處理人際關係。即使真的發生人際衝突了也不用過分焦慮,他要勇敢面對,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在社交中更加成熟、理性。

03、對寵物過分傾注感情,背後是心理創傷

偉濤第6次接受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前,我繼續指導偉濤進一步減藥。

上次我讓他減掉了一半的喹硫平、碳酸鋰,他沒有出現明顯的減藥反應,他們一家都非常高興。

這次,我讓他將每天服用的15mg米氮平、15mg坦度螺酮都停掉。也就是說,只保留0。25mg的勞拉西泮、0。1g的喹硫平和0。3g的碳酸鋰,所服用的藥量大幅度減少。

這次減藥仍然很順利,偉濤沒有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於是,催眠治療師Lucy繼續尋找需利用深度催眠處理的問題。

偉濤說,他一直有件事非常愧疚、難過,對自己的影響挺大的。他養過兩隻寵物狗,第一隻狗在他讀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去世了。讀初二的時候,他又收養了第二隻狗,結果弄丟了,他再次備受打擊。

直到現在,偉濤想起狗狗們還會覺得非常難過,還經常會夢見它們,夢醒以後更加悲傷、低落中,很久才能緩過來。“我是個很重感情的人,我一直把它們當做家人看待,它們突然離開,真的讓我很難受、很難受”。

可能很多人覺得偉濤重感情、對小動物有愛心是好事,但從科學精神心理學的角度看,對寵物、動物傾注強烈的情感,在它們離去時異常悲痛、且很長時間都難以放下這件事的話,這背後往往有疊加性心理創傷。

孩子得了抑鬱、雙相,父母要反省,可為啥他們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圖片來源於網路

而且,這種心理特點很有可能是個大隱患。像偉濤所說的,他把小狗當成自己家人了,所以非常悲痛,直到現在還難以平復。那如果以後他真正的家人離去了,比如說他非常愛的奶奶逝世了,他完全有可能陷入情緒崩潰,導致病情復發。

所以,Lucy和我都覺得這個問題必須進行處理,

為什麼偉濤對兩隻小狗的情感那麼深厚?為什麼直到現在還因為它們的離去而痛苦?

Lucy在深度催眠下找到了4個心理創傷。

第一個浮現的創傷有溫暖、也有悲傷。

偉濤初二的時候,寫作業時會把小狗放在自己大腿上,小狗很乖,一直安靜地趴著。偉濤心裡感到很溫暖,有種被親人陪伴的感覺。

後來這條小狗走丟了,偉濤一直沉浸在悲傷中,還寫了一篇作文悼念它。語文老師覺得他寫出了真情實感,在課堂上讀了出來。

偉濤說,他之所以這麼傷心,一方面是他從小狗身上感受到了一種難得的溫暖感覺,把小狗當成了自己的家人。另一方面,他還沒有經歷過親人離世,無法處理好失去小狗後的悲傷心情。

Lucy認為要把小狗給他帶來的“溫暖的、把小狗當做親人一樣”的感覺處理掉,但偉濤不願意,對他來說,這種感覺非常美好,是一種強烈的正性情緒體驗。

Lucy花了不少時間說服他,如果這種感覺不處理,以後他對寵物、甚至可能對小動物都會有這種強烈的感覺,萬一寵物又突然離他而去了,他會再次陷入悲傷。

偉濤最後同意了,但Lucy處理時仍然遇到不少困難,最後才終於修復了這個創傷。

Lucy還對偉濤作出引導,以後遇到親人離開我們的情況時,該如何及時從強烈的負性情緒中抽流出來,理性接受、積極面對。生離死別是人生的一部分,學會面對也是人生的必修課。

第二個創傷就是偉濤經常夢見小狗的夢境

。在夢裡面,他和兩條小狗玩得很開心,再次體驗到親密、溫暖的感覺。但醒過來發現小狗不在了,他非常失落,很長時間都高興不起來。

Lucy修復這個創傷後,引導他要加強意識到這是一個夢境,醒來後要及時抽離、放下,並把注意力轉移到該做的事情上面,要理性接受小狗已經離去的事實。

第三個、第四個創傷則是兩條小狗分別去世、走丟形成的情景。

偉濤小學6年級時,有一次他和父母外出旅遊,把小狗先放到了奶奶家。當他們旅遊回來時,奶奶帶著痛苦的表情告訴他,小狗去世了!原來,是奶奶遛狗的時候,一時沒看牢,小狗吃了有毒的東西,很快就死掉了。

偉濤當時就情緒崩潰了,趴在地上嚎啕大哭。他特別後悔,覺得自己要是沒出去旅遊,小狗就不會死了。他還對奶奶有點生氣,覺得奶奶對小狗照顧不周。但奶奶是他最親的人,年紀又大了,他不敢抱怨奶奶,也覺得不應該抱怨,這種難受的情緒沒有及時釋放出來。

到了初中,他收養了另一條狗狗。有一天他在家玩遊戲,爸爸媽媽帶著狗出去散步,結果回來大呼小叫地告訴他,狗走丟了!

他們全家出動,去狗走丟的地方找了很久都沒找著。偉濤當時又生氣,又難過,對父母說了一句:“路飛可以保護好自己的夥伴,但我卻做不到!”

路飛是他愛看的動漫《海賊王》裡的角色,他這麼說,除了自責、懊惱之外,其實還有對父母的抱怨心理,覺得是父母不小心弄丟了小狗。

這天晚上的深度催眠做了很久,Lucy花了很大精力才修復了以上創傷。

次日,我再次向偉濤強調,這個問題處理的重大意義。他的奶奶當時年事已高,身體不太好,他和奶奶的感情非常深厚。

雖然理性上,他知道奶奶總有一天會去世,但如果這個問題不處理,奶奶去世的打擊,以及那個時候他曾經類似的疊加性心理創傷被啟用,很容易再次情緒崩潰,出現重度抑鬱發作。

我還自我開放,分析我小時候經歷父親、母親去世,是大哥、大嫂把我帶大的。長大後,我又遭遇了大哥去世的沉重打擊。我當時也很悲痛,但我把悲痛變成一種動力,促使我不斷去奮鬥,達到逝世親人對我的期待!

偉濤很驚訝,說從沒想過我有這樣的經歷。他也說,終於深刻地感受到小狗離去對自己的重大影響。

而且,之前他總覺得小狗的去世、丟失與他有關,非常內疚與自責。但透過這次深度催眠後,偉濤意識到主要責任並不在於他,他也逐漸能夠放下了。

接著,我跟偉濤媽媽反饋這次深度催眠發現的心理創傷事件。她也很驚訝,不過是兩條寵物狗,怎麼會對孩子造成那麼大影響?

我引導她意識到,小狗陪伴偉濤時,他之所以感覺那麼溫暖、那麼美好,是因為父母都沒有滿足他的這些情感訴求,他太渴望得到這些感覺了,所以對寵物狗產生了強烈的情感,把它們當成自己的家人。

我督促偉濤的父母一定要抓緊時間自我反省、改變及提升,要有意識地重建親密的親子關係,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

偉濤媽媽還反饋,偉濤奶奶前幾天病危,偉濤十分緊張,好在後來奶奶好轉了,她知道孩子非常愛奶奶,她本來也擔心,奶奶去世時會對偉濤形成重大打擊。

偉濤媽媽十分感謝我們能夠及時發現這個隱患,並打好了“預防針”,這能極大程度地避免偉濤後續出現病情波動。

隨後,我繼續指導偉濤減藥。我讓他停掉了碳酸鋰,每天只服用0。25mg勞拉西泮、0。1g喹硫平。

兩天後,偉濤媽媽說兒子減藥後出現了輕微的入睡困難,但睡眠質量還行,不再多夢,精神狀態也很好。除此之外,沒有其它減藥反應,更沒有出現情緒波動,

我很高興,我繼續指導他偉濤減藥,停掉了勞拉西泮,喹硫平也再減了一半。

也就是說,偉濤剛來接受干預時服用的大量藥物(每天0。25mg勞拉西泮、15mg坦度螺酮、15mg米氮平、0。2g喹硫平、0。6g碳酸鋰),在大約一個月內,就減得只剩下每天50mg喹硫平了。

如果按照主流精神科的治療,這種減藥速度是不可想象的。但廣大患者不要盲目模仿,更不要擅自減藥、停藥。我可以指導患者如此快速地減藥,而且不良反應輕微,這與他們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已得到大幅度修復有關。

不過,我建議偉濤,如果入睡困難的問題令他困擾的話,可考慮再加一片右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屬於第三代鎮定安眠藥,副作用較輕微,藥物依賴性也較弱,是青少年患者不錯的選擇。

偉濤媽媽採納了我的建議,偉濤每天服用50mg喹硫平、1片右佐匹克隆。

04、他為什麼總是擔心當醫生的父母遇到危險?

很快,我們為偉濤安排了第7次深度催眠下病理性記憶修復。

偉濤說,

他只要看到患者刺殺醫生的惡性社會事件,就控制不住地焦慮不安、恐懼,擔心身為醫生的父母也有這樣的危險

。他覺得醫務人員的職業風險非常高,付出與回報根本不成正比。

一般人關心父母安危,這非常常見,也值得認可。但偉濤的這種焦慮、恐懼超出正常範圍了,他也意識到自己過於擔心了,但就是控制不住。

孩子得了抑鬱、雙相,父母要反省,可為啥他們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

圖片來源於網路

Lucy決定偉濤處理這個問題,在深度催眠下,她找到了6個心理創傷,以下分享其中4個比較重大的。

第一個創傷事件發生在偉濤上初一、初二的時候

。偉濤去醫院找媽媽,在媽媽桌面上看到一本醫學雜誌。封面上是一群醫務人員戴著頭盔、拿著棒子在防衛的圖片。

偉濤覺得醫學雜誌的可信度是很高的,而這本雜誌為什麼教醫務人員如此嚴陣以待地防衛呢,這說明醫患衝突已經非常常見、嚴峻了。“為什麼要讓醫務人員戴頭盔呢,這證明他們的頭部、脖子都是非常危險的。為了保護好自己,醫務人員還要拿著棒子跟他們搏鬥,這太可怕了!”

再加上,偉濤確實在媽媽任職的醫院裡目睹過醫鬧事件。偉濤越想越害怕,內心充滿了極度恐懼,總是擔心父母出事。

第二個也發生在初中時期

。當時,他的學校風氣不好,管理混亂,經常會有地痞、流氓、小混混打群架。

偉濤經常在學校看到同學被那些地痞、流氓、小混混拖進廁所裡暴打,等到出來的時候,渾身充滿了淤青及血跡。

有一次在上課的時候,偉濤看到教室後門處有一位同學被打。結果,到了中午,這位被打的同學又叫來了一些社會上的人為他撐腰,出現了鬥毆、傷人事件。這些校園暴力事件讓偉濤非常害怕。

有一次,偉濤放學後與同學一起騎著單車,有說有笑地回家。他跟同學們聊得太開心了,沒有注意看路,一不小心就撞上了同校的兩個小混混,惹火了他們。

兩個小混混把偉濤暴打了一頓,然後揚長而去。與偉濤同行的同學們趕緊上來關心他,問是否要告訴老師。偉濤思考過後,決定還是要說出來。父母、老師嚇了一跳,決定報警處理。

第三天,警察來到學校,把這2個小混混狠狠地訓斥了一頓。事後,偉濤聽同學說,這位同學的表哥聽說這2個小混混要報復他,這位同學的表哥只比他們大兩歲,是同一學校的。他馬上跟這2個小混混,撂下狠話,“偉濤是我好兄弟!你們要是敢再找他的麻煩,我就敢找你們的麻煩!”

有了這位同學表哥的撐腰,偉濤充滿了安全感,非常感激,以為這件事情過去了。可沒過多久,偉濤又聽同學說,那兩個小混混之間發生了劇烈衝突,其中一個人把另一個人捅了!

原來,小混混A有個漂亮的女朋友,小混混B也喜歡這個女生,甚至還偷偷跟這個女生約會。小混混A得知後,一怒之下就把他捅了。

偉濤聽到後渾身發冷,感到後怕,“原來小混混A這麼狠!還敢捅人!他當初還威脅要報復我,幸好沒有發生,不然我早就被捅了!”

這一連串事件使偉濤出現了強烈的不安全感,他非常害怕社會上的小混混、流氓,看到了心裡都打哆嗦。

第三個創傷事件是在2020年1月的時候

,偉濤看到了民航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楊文被患者家屬割傷頸部、最後不治身亡的新聞。他心裡非常壓抑、悲傷。

後續,偉濤還看到楊文醫生兒子所寫的悼念文章,文中提及了他曾勸母親不要當醫生了,而是去美國生活。

偉濤也有類似的想法,他很希望父母不再當醫生了,但父母又無法放棄自己的事業。偉濤內心非常悲觀,總有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

第四個創傷事件比較重大

。在偉濤讀大學時,他的父親曾因醫患糾紛事件被打傷了。

當時,有一名患者在父親任職的醫院科室中住院治療了一晚,第二天卻突然出現嚴重症狀,去世了。經過第三方專業鑑定,這並非醫療事故,但死者的家屬不依不饒,上醫院鬧事,並提出了讓醫院賠償10萬的要求。

醫院為了息事寧人,答應了該患者家屬的要求。可家屬覺得是自己佔理的,之前開的價太低了,便把索賠金額飆到了80萬。

這下,醫院不肯了,家屬便一直帶人到醫院鬧事。他們大吵大鬧的時候,不小心把偉濤爸爸打傷了。最後,醫院報警了,家屬才向偉濤爸爸道歉。

雖然偉濤爸爸的傷勢不重,那些家屬的無理醫鬧也沒有得逞,但經過這件事情,偉濤覺得醫患關係極度緊張,隨時有可能爆發劇烈矛盾。“我爸媽每天要面對那麼多患者,萬一遇到不理性的人,又砍又殺的,我父母很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偉濤越想越恐懼,陷入災難化思維中。

Lucy對所找到的創傷進行了修復,並引導偉濤意識到,醫務人員確實面臨一些安全隱患,但相關部門已經意識到了,國家也制定了法律條規,採取了有效的措施盡力保障醫務人員的安全。

而且,隨著我國“掃黑除惡”的大力進行,再加上人臉識別、“天眼”等技術越來越發達,壞人做了違法犯紀的事情後,很容易被繩之以法,難以逍遙法外,這也令壞人有所忌憚,不敢胡作非為。

所以,我們其實生活在比較安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偉濤與父母一起做好自我保護措施就行了,不必過於擔憂、恐懼。

第二天,偉濤前來接受我的強化認知干預,我還引導偉濤可以加強體育鍛煉,進行強身健體,比如健身、學拳擊等等,更好地抵禦別人對自己的惡意傷害。

同時,我也引導偉濤從理性的角度去看待醫患矛盾,不要過於擔憂,我也會引導偉濤父母加強防範意識,提供一些具體化建議,更好地保護自己。偉濤對我表示了感謝。

偉濤還有一個突出的強迫症狀,他特別特別擔心自己上網時,會洩露隱私等重要資訊。這背後到底有什麼心理創傷呢?

明天,我們繼續分享偉濤的深度心理干預過程。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