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必須要讀《資治通鑑》

必須要讀《資治通鑑》

人類歷史之所以延綿不絕就是因為有記載,有傳承,祖先們將語言、文化、事件和人物傳承下來,下一代學習上一代的知識和經驗,踏入新的征程。

《資治通鑑》無論是對現代社會的個人、單位、企業或者事件都有極高的借鑑、參考價值,就看你有沒有讀透能不能講自己代入進去!我所寫的跟我的職業有關係,我做的是營銷諮詢,所服務的客戶大多是企業家,所以寫的與企業相關的會更多一些。

當然,我也不會摻雜自己的論點、觀點或評價,透過分析、歸納和推斷做出解析,用的是“正向”思維,以人物、事件的正能量結果為主!

王陽明說:“史以明善惡,示訓誡。善可為訓者,特存其跡以示法;惡可為戒者,存其戒而削其事以杜奸。“

凡是瞭解過《資治通鑑》的讀者,第一反應就是太難度,裡面隱晦的啟發點太多,如果沒有一定的閱歷的人很難讀得懂;或者是沒興趣,因為裡面的歷史故事沒有那新鮮,凡是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在課本中學過;還有一種人把此事當作“騙子”,把《資治通鑑》當作“國學騙局”,是收智商稅的一種騙局,因為瞎講國學的人確實太多了;還有些人將《資治通鑑》歸類於“陰謀詭計”之類的詐書,這些人就喜歡看些陰謀詭計的地攤文學,把自己的失敗歸類於不屑於使用“陰謀詭計”!

以上的所有看法都太片面了,每個人都是想讓它怎麼樣,就把它說成什麼樣,這是明顯的沒有文化,讀書少!就看你從哪方面來理解了,所以,我們在讀《資治通鑑》之前所瞭解到的歷史都是”小兒科“!

我認為資治通鑑是一部集哲學、文學、歷史、軍事、創業、管理、職場等等的集大成者,資治通鑑是世界上最齊全的一本教科書了,人這一生所遇到的,所經歷的浮浮沉沉幾乎都可以在《資治通鑑》種找到原型,這是它的最珍貴之處!

我認為:中國人的品性和價值觀初步形成於戰國秦朝,成熟於西漢東漢時期,經歷了近七百年的時間,一直到如今的現代社會我們的品行和價值觀依然是承繼於那個時期,社會從未改變過,歷史一直在重演,我這篇文章講的也是對《資治通鑑》所敘述的這段歷史的解析,以其能夠講透我們為什麼要讀透《資治通鑑》。

當我們真的深讀《資治通鑑》的週記一一直到漢紀一的這段歷史的敘述時,就會身臨其境的感覺到,其中所講的大道理我們基本都聽過或者被教育過,再將每一個事件代入到我們的生活、工作當中會發現或多或少有些人生經歷與其有些雷同。

那我們如何從《資治通鑑》獲取經驗教訓,而在生活中應用得到呢?這裡首先要講一個虛一點的概念-意識!意識是哪裡來的?意識是知識、智慧與經驗的總和!而《資治通鑑》的偉大之處就是讓你讀透後具備“歷史經驗意識”!在現實生活中,只要意識“到位”就能看的清看得透,而做出合理的預判,再去制定詳細的計劃而行動,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必須要讀《資治通鑑》

言歸正傳,我來講一些歷史大宏觀層次的點到面的要點!

第一個要點:三家分晉

《資治通鑑》開篇講的第一個歷史大事件就是“三家分晉”,《資治通鑑》認為這是“禮崩樂壞、天下禍亂”的起源,也是一個周天子王朝崩潰的開始!三家分晉,作為天子的周威烈王竟然予以承認,拋棄了之前諸侯王必須是周天分封或者認可的的規制,這就說明誰都可以自立為王,天下萬物執行的規則不再受天子的約束,人人都可以稱王稱霸,甚至滅亡天子,這就是領導者最容易犯的第一大錯誤!

同時《資治通鑑》也給出瞭解決方案,

“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紀綱哉!是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

作為領導者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職責,是什麼最應該堅守的東西,那就是“禮”的制度,天下至禮出於天子,天子就是“禮”的經營者,要堅守基本的等級制度,達到各司其職的目的。大家在自我代入一下,思考一下自身經歷的實際情況,從生活和工作單位中去思考自己曾經遇到過的事例,是不是會很有感觸。這一段就是司馬光直接將給皇帝聽的,拿到現在就是將給“一把手”聽的,因為這個“禮制、禮教”太重要了,絕對的排第一!沒有“禮制、禮教”我們透過拼命獲得的豐碩成果就無法長久的持續下去,這也是中國很多企業“短命”的主要原因。“堡壘往往從內部被攻破”,好多企業往往都是內部出了大問題才導致衰敗下去,而“禮制、禮教”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人會說,你看西方的企業好多都是一百多年或者幾百年的歷史了,但凡你細心的研究過這些百年曆史的企業就會發現,它們發展到現在僅僅保留下來的是名字而已,核心早就變了,並非我們所講的“禮、教”。這些都是我們所要從《資治通鑑》中要讀明白的,在生活中、工作中,我們就要注重運用“禮、教”來做管理和經營。

第二個要點: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並非大家理解的那麼簡單,更深層次的是適應了天下趨勢的變化,天下趨勢的變化的根源在於“人口和土地”的增加和思想流派的無序傳播。到了戰國時期,戰爭永遠是每個國家社會的主流,畢竟土地、人口就是最大的財富。

在商鞅變法之前比較專業的有李悝變法、吳起變法,同時期的還有申不害變法,再往遠了看還有管仲變法呢!商鞅變法更深層次的頂層設計是貴族階層的徹底的自我變革,但“核心”還是君王制,目的在於為君王制貴族階層創造更大的生存發展空間的勢能,所催生出來的“天下大一統”的概念就是“勢能”的最終目的。秦國君王是如何將“勢能”創造出來的呢?關鍵就是在於“耕戰、伐交和滅國”的戰略的實施!

商鞅變法與其他變法本質的不同是以“君王制”為根本,這是其他諸侯國變法所不能得到的!商鞅變法的本質在於貴族階層核心能力的再塑造,是系統性的變革。第一件要辦的事就是利用“君權”的勢能,“倒顛”貴族、特權階級,製造一批新銳的軍功貴族階層,以“君權”為核心形成新的“舉國耕戰”的勢能,重點在於製造“新勢能”!商鞅、秦惠文王、張儀、司馬錯以及白起等人都是新貴族新勢能的推動者。它的底層邏輯就是“軍功封爵”,以“戰立國”,整個國家都是“不斷運轉的戰爭機器”。哪怕到了秦始皇帝時期天下一統,這臺機器也無法停下來,直到漢末大亂,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貴族階層重新洗牌,從而顛覆原有的社會思想,以“黃老之學”思想為治世標準,才將整個“戰爭勢能”緩和下來!黃老之學實際上是非常實用的政治治世思想,跟我資本主義思想是同類的哲學、政治、經濟思想體系。

放到現代社會企業的背景下看,商鞅變法就相當於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內在塑造,核心競爭力的塑造的關鍵在於“製造勢能”。勢能這個東西對企業的發展極其重要,幾乎都可以把促進企業發展的所有因素歸類於勢能,它的關鍵在於找到社會發展的規律,而規律要從人口和資源的變化上來找,而這個規律必須與企業的天然稟賦相匹配。如果企業想要成功或者獲得新的發展,最核心的還是文中所講的以“君主制”來形成新的強力管理層,來“製造勢能”。

第三個要點是秦始皇帝統一天下。

大家都明白秦始皇帝一統天下靠的是商鞅變法和奮六世之餘烈,但更深層次的邏輯呢?用現代的語言講就是“天下唯一”,“天下唯一”說白了就是“制和度唯一”,所有土地、人口和利益的固化、保障以及利益(土地、人口)的持續對外擴張,皆歸結為“唯一”這個概念,它與“統一”不是一個概念;唯一的核心是固化和保障,比如生命、財產的保障等等,並將其深入人心,萬代相傳。

【例文】

王初並天下,自以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乃更號曰皇帝,命為“制”,令為“詔”,自稱曰“朕”。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曰:“死而以行為諡,則是子議父,臣議君也,甚無謂。自今以來,除諡法。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

皇帝的概念並非是天下都是皇帝一人,皇帝的本質在於“統一”性,天下萬物、人人都統一於皇帝,皇帝更是制度的保障,它具備絕對的歷史延續性(3000年),甚至延續到現在,所以現在中國政治體制和國家形態是與其他國家完全不一樣,這也是我們民族的絕對優勢,它絕對保證了我們民族生命的長久延續。

如果站在企業的立場去思考基業長青的問題,企業先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歷史延續性”的問題,歷史的延續性也並非只有一代繼承一代這一種方式,“保障性制度”的方式也許更好。

第四個要點:西漢王朝的建立

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節點,是逐步從“分天下”過渡到“家天下”的一個緩慢的過程,這個過程花了將近70年的時間,一直到漢武帝“推恩令”的實施才算完成。“家天下”的核心也是傳承,今非昔比,在古代由於人口、地域和科技的限制,直系血脈的傳承是最有效率的維護國家穩定和安全的統治方式。從“分天下”到“家天下”是個漫長的過程,這段歷史程序是絕對避免不了的,大家所能看到的也許是制度(管理方式)的設計上,但更深層次的是社會結構和趨勢的變化上。就比如為什麼有很多的老牌企業能夠統治市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斷匹配到了社會結構和趨勢的變化從而做出了與管理制度(管理層)相匹配的結構性調整。管理制度的關鍵在於管理層的設定,比如漢朝建立初期是需要異姓諸侯王,漢高皇后到漢文帝時期就變成了劉氏諸侯王和功勳共治,而到了漢景帝晚期和漢武帝時期就成了儒家文士、酷吏和軍功武將共治情況。

【例文】

呂后問曰:“陛下百歲後,蕭相國既死,誰令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知有餘,然難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乃所知也。”

如果我們假定漢高祖劉邦在帝國建立初期就已經預測到了後世的變化而做出了相應的對策呢?那他又如何去做的呢?劉邦在去世之前開了一個結束“分天下”的頭,當然,這是在具備絕對實力之上的。大家在《資治通鑑》讀劉邦的這段歷史就會發現大家在討論時政或者重大政治決策的時候基本只參考兩個案例:周朝和秦朝!從宏觀的歷史程序來看,兩者是互為因果的關係。因為劉邦很清楚歷史規律是逃脫不掉的,而這兩個朝代又是離自己最近的朝代,分析兩者的經驗教訓,借鑑兩者優缺點會做出更有效的決策。周朝的延續(春秋、戰國)先後將近800餘年靠的就是周天子分封諸侯王而“天下共主”的制度。站在歷史分階段的角度上來思考,周朝真正的衰落和被滅實際上都是因為異姓諸侯王(三家分晉、秦國滅周),在這800餘年間最弱的最先被滅亡的諸侯國反而是周天子的血緣親戚,比如晉(叔虞)、魯(康叔)、衛(伯禽)、燕(召公)等國;

《荀子》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這個是必須要謹記的教訓。

其實,周天子也做過翦除諸侯王的事情,但基本都失敗了,比如討伐鄭國、楚國,甚至戰國末期的五國伐秦都算是吧,失敗的原因就是各諸侯國們都發展成了真正的“國家勢力”甚至民族勢力(趙人、秦人、楚人概念的出現),就好比是現在梵蒂岡(羅馬教廷)去滅了英國、美國、法國、德國,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最近發生的相似事件就是最有價值的參考,這就是真理!因為人人都喜歡學自己認知裡所看到的東西!所以,大家就很好理解漢高祖劉邦為何一開始就要削弱異姓諸侯王(韓信、張敖、彭越、黥布等)的勢力了吧,再說他們也確實造反了,這是任何一方都無法妥協的,所以英明的皇帝都是實用主義者。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的初期在政治體制上與周朝建國初期幾乎無大樣,這是歷史階段性的問題,只是漢高祖劉邦和漢高皇后吸取了周朝的教訓先翦除異姓諸侯王。漢文帝、漢景帝原則上都是承繼了漢高祖劉邦的政策,兩個皇帝在位期間的主要任務也是繼續翦除諸侯王,只不過換成了“遠親”諸侯王,直到漢武帝推恩令的實施,諸侯王才變成了“王爵”。

這個歷史階段任誰都是逃不開的,是自然法則!無論是中國歷史還是西方歷史幾乎都逃不開這個自然法則。放到如今的社會、企業和個人也是一樣的,每個企業都會有不同的歷史階段,創業的成功絕對離不開貴人相助、合夥人或者是創業同事們的協助和艱苦奮鬥,創業初期大家一起同甘共苦,真的過了這個階段,事情就會變了,在這裡我不是鼓勵自相殘殺,而是讓大家認清現實,提前有應變的意識,畢竟事業永遠是第一位的,不能在剛開始就遭受失敗,那大家真的什麼都沒了!

西漢建國初期至漢武帝前期,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有兩個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個是社會的內部環境,也就是社會主流、百姓生活的變化,從崇尚武力、戰爭轉變成了希望穩定、追求享樂,這正是國家持續創造財富積累財富的好時機。第二個是外部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也就是與匈奴之間的邊境矛盾成了整個國家面對的主要威脅,這兩個環境的變化必須是相輔相成,一是可以透過“和親”的方式保持基本面的國家安全穩定,二是可以一直最佳化國家軍隊的戰備狀態,這個時期必然是一個國家最佳的實力增長期。比如,我們改革開放後的最關鍵的增長期(80年代至90年代)或多或少受益與對越自衛反擊戰和10年邊境輪戰。

這就好比企業過了創業階段,進入了穩定階段時期,這個時候企業的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裡所說的變化是指企業進入了更高層次的市場競爭領域,企業的競爭戰略就要發生變化了,競爭對手變得不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公司內部的穩定和贏得新客戶保住老客戶。

以上是我邊讀邊寫《資治通鑑》的部分見解,有些解析因為語言組織的問題也無法寫的很明白,建議大家多讀原文,其中自身的立場和代入感很重要,我的角度首先是“正能量”,不去判斷這件事或者這個人的好壞,而是重點看他帶來了什麼樣的“正能量”!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