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浩蕩兩千年》

前段時間聽了幾場高質量的讀書分享會,然後悄咪咪的把大家分享的書名記了下來,並趁這段空閒時間,把財經作家吳曉波的《浩蕩兩千年》認認真真的看了一遍。

《浩蕩兩千年》是財經作家吳曉波所著中國商業史三部曲的最後一部,

作者透過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看到世界上現存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大方鼎時,然後引發的一系列思考。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浩蕩兩千年》

為什麼中國經濟會在一個高起點的水平線上長時間徘徊?為什麼高度發達的工商文明中無法孕育出資本主義?到底又是什麼因素導致了這些情況的發生?而導致這個情況發生的因素是否已經徹底地排除?中國的工商企業是否仍然有可能再次陷入這歷史的宿命中呢?

中國工商企業發展的時間軸

作者分別對歷史各個階段的現象及發展進行了闡述和分析,進而總結了中國經濟史的發展與衰落都逃不過“集權”和“抑商”這兩大關鍵因素。

春秋戰國到魏晉南北朝

這期間經歷了分裂到大一統再到分裂,隨之而來的是,思想也經歷了百家爭鳴到焚書坑儒再到獨尊儒術,在政權上的表現則是越來越強悍的專制及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在經濟上的所有發展更是為了維護這制度而不斷髮展。

這歷史長河中孕育的名商人比比皆是,如管仲,商鞅,范蠡,桑弘羊等,其中以“管仲變法”為標誌開始探索國家積極干預產業經濟的試驗。他們的經濟改革,成就了一個國家,直到現在,也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及影響。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浩蕩兩千年》

隋唐到宋元

這時的中國儼然已是世界的中心。經歷過暴秦,強漢,然後到了盛唐,弱宋,這似乎看起來讓人安心點。也確實,不得不否認,這一階段雖然中央集權越發高度集中,但是在其他方面,確實是一個繁榮穩定的走向。

隋朝,世族的沒落,在人才考查方面有了科舉制;唐朝,雖然依舊採取蔑視商人的政策,不過也給商人營造了較寬鬆的氛圍,輕稅簡政,造就了盛唐。宋朝,開國便來個“杯酒釋兵權”,溫和的政權模式,使宋代在科技發展(四大發明等)和經濟發展(交子等)都更上一層樓。元朝,中國第一個少數民族執政,蒙古族天生好戰卻不善商業,於是衍生了“斡脫商人”這種權貴經營模式。

經濟乃國之命脈,好的經濟改革能促進社會穩定發展,但不合理的經濟改革也能讓一個國家瞬間覆滅,如隋朝大運河的修建,有詩曰:“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再如唐朝,一斗鹽逼反天下人……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浩蕩兩千年》

明清時期

俗話說,最美不過夕陽紅,明清便是這夕陽,雖美,卻不過是稍縱即逝的瞬間。明朝再次從蒙古族奪回政權,為保“穩定”的統治者,更是將政治專制及獨裁提上了新高度。

統治者目光短淺,格局太小,記憶體小國寡民思想,對男耕女織無比嚮往,硬是把這資本主義經濟萌芽扼殺在搖籃裡。統治者認為,保“穩定”最主要的兩個方法就是除外患解內憂,於是有“北修長城,南禁海貿”這一說,硬是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對清朝的第一印象來自當年紅遍大江南北的《還珠格格》,裡面有個片段是小燕子拍乾隆馬屁,大概的意思就是乾隆執政有道,讓天下人都稱讚不已,因為有他,稻穀都不生蟲了,糧食都吃不完,堆在倉庫發黴了。雖是電視劇一個不起眼的小插曲,也反應了當時康乾盛世的繁榮景象。

可是,這些良好的條件,不僅沒讓中國更好,反倒因為盲目自大,閉關鎖國,讓中國陷入最最黑暗,屈辱的歷史中長達一百多年。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浩蕩兩千年》

歷史背後的真相

看這本書的心情,如同波浪線一般,起起落落,一會兒感嘆前人的智慧,一會兒可惜政權的專制獨裁,帶著喜憂參半的心情把書看完。其實中國是善於經商的民族,但是商人卻被長期蔑視,大家都認為經商是個投機取巧的行當,所以商人在中國歷史地位的排位一度是士農工商,最末位。再加上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統治者為了控制人民,都是從思想,經濟方面下手,即使是富人也不得不依附官方的關係才能得以成長。這點,即使在現代社會也是存在的。

文中有個關於“富不過三代”的很在理的解釋,所謂富不過三代並不是說因為這第三代很昏庸無能,而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第三代人和官家原有的關係就逐漸變淡了,失去了權利的庇護,那原有的經濟體系便也跟著崩塌了。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浩蕩兩千年》

“集權”和“抑商”總結了中國的經濟歷史,但是,即使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仍然出現了許許多多著名的商人或商群。令人惋惜的是他們的宿命,似乎總在“輝煌——落魄”中來回滾動。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作了個假設,如果我突然發了一筆橫財,我會怎麼處理這錢呢?我可能是這樣想的:先去買套房子,再買輛車子,然後再給爸媽一筆贍養費,把日常消費各方面打點完,再剩餘的錢,再考慮做一下其他的生意。而我相信,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想法,大部分中國人應該都是這樣想的,先保證大後方,穩定一切後,再放心的去考慮其他的問題。這也是大多數中國歷史商人到最後沒落的原因,當掙了足夠的錢,就是開始層臺累榭,雕欄玉砌,富足兒女,紙醉金迷,沒有利用現有資產進行下階段的經濟拓展。正所謂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肆意揮霍的結果就是你不控財,財就控你。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浩蕩兩千年》

作者吳曉波先生用通俗易懂,條理清晰的時間線,例子幫我們理清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及解釋了存在現象的合理性,也回答了一開始所產生的疑問。本書對中國工商史的未來雖沒有非常直白的闡述,但是,我相信,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中國斷然不會再亂入這歷史宿命中。如果你也想深究你財商背後的歷史背景,我想這本書值得你一讀。

(圖片來源網路,侵權刪)

以史為鏡,可知興替——《浩蕩兩千年》

浩蕩兩千年:中國企業公元前7世紀—1869年(十年典藏版)

檢視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