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為什麼窮人的兒子最後還是窮人?來自一個“老實人”說出真相

導語:大家身邊或許都有這樣的人:懶得跟人爭、懶得跟人搶,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活脫脫的一個“

老實人

”形象。

可是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老實人嗎?不,這只是他們習以為常的忍讓,每次遇到事情時都會習慣性地忍讓,導致了他們成了理論上的“老好人”。

為什麼窮人的兒子最後還是窮人?來自一個“老實人”說出真相

為什麼窮人的兒子最後還是窮人?來自一個“老實人”說出真相

他們心地善良,心腸軟,總為他人著想,避免他人陷入難看的境遇。

唯唯諾諾

的不敢提出自己的主見,甚至不好意思拒絕他人任何的不合理要求!

就如前段時間網友所提出的“為什麼窮人的兒子最後還是窮人?”這一疑問一般。大多數的家庭都會教自己的孩子在外時多忍讓忍讓,儘量不要與人發生衝突,這也就間接地導致了孩子們從小就學會了凡事忍讓,變得越來越“老實”。

為什麼窮人的兒子最後還是窮人?來自一個“老實人”說出真相

事實上,絕大多數父母教給孩子們的都僅僅侷限於自己的生活閱歷或經驗,覺得自己的生活模式是用血和淚換來的,對孩子一定會好。

其實,讓父母

認識到、看清楚

自己的侷限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當父母們意識到了自身生活模式的侷限性,他們才有可能理性地去看待這些侷限性,突破這些侷限性將真正有營養的、適用的生活模式教給孩子們。

為什麼窮人的兒子最後還是窮人?來自一個“老實人”說出真相

其次,

改變亦是關鍵!

很多時候,認識到自己根深蒂固的觀念只需要一兩件事便能看出,但是想要改變卻不容易!或許需要透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小變化一步步改變,才能出現轉機,將精神內耗轉變成每一天的改變。

為什麼窮人的兒子最後還是窮人?來自一個“老實人”說出真相

之前看到的一篇文章中講述了一個父親帶著兒子於一名帶著孫子的大媽之間發生的事,值得我們深思其中的韻味。

一名父親帶著兒子去醫院體檢完了準備回家之時,等了兩輛公交,第一輛沒擠上去,第二輛也沒擠上去,打的只是又被人搶先了。

為什麼窮人的兒子最後還是窮人?來自一個“老實人”說出真相

在經過四十餘分鐘的漫長等待之後,終於擠上了一輛公交車。上車之時恰好車上還剩一個座,理所應當的父親讓其兒子坐下了,儘管途中兒子不斷勸說讓父親坐,但是父親始終不同意。

看到這裡,我們不禁都會誇小男孩懂事,懂得體恤父親的不容易,事實上,小男孩平時在家中也確實是一個較為懂事的孩子。

某一站,大媽帶著其孫子上來了。

而那名父親也因途中有乘客下車而落了坐,但還是讓出了這個座位。

雖然大媽和其孫子都沒有道謝,但那名父親也沒有計較什麼,認為大媽一身光鮮亮麗的似乎很有錢,對於她道不道謝也就無所謂。

為什麼窮人的兒子最後還是窮人?來自一個“老實人”說出真相

可是好景不長,孩子對其父親說眼睛好像進沙子了,父親便蹲下來為其檢視。而這時,那位大媽的孫子卻踢到了該父親的頭上!該父親心裡其實並不好受,雖然不疼,但是別人不能碰他的頭一直是他的底線。

正當氣氛陷入尷尬之時,父親的兒子突然出聲了“你不能踢我爸爸!”而其父親卻本能地說到“沒關係,小朋友要做好哦,小心掉下來。”兒子看到父親這麼一說,雖然心裡有氣,也不便在說什麼,只能一直用眼神瞪著大媽的孫子。

大媽似乎並不想理會這件事情,以至於其孫子一點也不怕,甚至還做出一副要踢該父親的兒子的模樣,兒子則下意識地不斷望著父親。

這個故事著實耐人深思。

都說有其父必有其子,雖然我們平時也會教導孩子們受人欺負時要還回去。但是當我們自身受到不公對待時,大多數時間卻選擇了忍讓。所謂

身教大於言傳

就體現於此了,即使孩子明白你所說的還回去是什麼意思,但他們看到家長們一次又一次地忍讓,便也被動地變得忍讓。

為什麼窮人的兒子最後還是窮人?來自一個“老實人”說出真相

很多時候,今天的我們便是明天的孩子們!習慣於忍氣吞聲,不敢反擊。看似什麼事情都不在乎、不計較,但是我們知道,那只是表面現象!我們或許都只是沒長大的孩子,心裡計較的東西被嚴嚴實實的包裹起來了,然後在“精神內耗”中變得越來越平凡。

窮人家的孩子為什麼還是窮人?就像幾十年前的農名,教孩子老實本分、規規矩矩長大了給地主家放牛。反觀,縱使現在的家長們不會再“老實”到讓孩子們操其舊業,但所傳遞的思想卻是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老實本分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但習慣性地忍讓絕不是老實!別讓習慣性地忍讓害了孩子!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