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出醜效應:因為你的不完美,我更願意靠近你

01 阿倫森和他的【出醜效應】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艾略特

·阿倫森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把四段情節類似的訪談錄影,分別放給他準備要測試的物件觀看。

在第一段錄影裡,接受主持人訪談的是,在自己所從事的領域裡取得了輝煌成就的優秀成功人士。在接受主持人採訪過程中,他淡定的態度、不俗的談吐,不時博得臺下陣陣掌聲;

在第二段錄影中,同樣也是一位成功的人士。不過他的表現略為羞澀,當主持人在介紹他取得的成就時,他表現得有點緊張,一不小心把桌子上的咖啡碰倒了,咖啡還將主持人的褲子淋溼了;

在第三段錄影中,接受採訪的物件是個普通人,採訪過程表現得比較正常,但平淡無奇,沒什麼亮點可言;

在第四段錄影中,接受採訪的也是個普通人。但和第二段錄影中的成功人士一樣,他表現得比較緊張,採訪過程也把咖啡碰倒了。

錄影播放結束後,阿倫森請測試者從

4

位被採訪者中選出最喜歡和最不喜歡的一位。

毫無懸念,

測試者最不喜歡的是第四位

普通人。

然而出乎人意料的是,測試者最喜歡

的竟然是第二段錄影中

碰倒

咖啡的那位成功人士。近乎完美的第一位成功人士反而不是大家最喜歡的。

實驗的結果在社會學心理學家中引起很大的影響,他們稱這次實驗為【出醜效應】(

Pratfall Effect

)。

【出醜效應】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會受人傾慕,而全然無缺的人,未必討人喜歡。最討人喜歡的人物是精明而帶有小缺點的人。

因為P

ratfall

是英文中的俚語,類似北京土話“仰巴腳兒”(指不小心摔個四腳朝天的姿勢),所以出醜效應也叫【仰巴腳效應】。

出醜效應:因為你的不完美,我更願意靠近你

02 【出醜效應】給我們的啟示

每個人都追求盡善盡美,而【出醜效應】告訴我們,完美的人對人們的吸引力其實也沒有那麼大。

一個過於完美的人,容易讓人產生距離感,感覺難以靠近,而那些敢於把自己的不完美展現出來的人,

人們會更喜歡。

我們熟悉的錢鍾書先生,他

從小痴迷於讀書,

他的

大半生都與書相伴

據說,他在清華讀書

4

年,連玉泉山、八大處都沒有去過,卻橫掃整個清華圖書館。

先生

不僅愛看書,還傾盡畢生心血來寫書。

他畢生最偉大的成就不是寫了《圍城》,而是被企鵝經典文庫收錄的《管錐編》。該文庫收錄門檻極高,在

2000

年之前只收錄兩位中國作家的書,一位是魯迅,另一位就是錢鍾書先生。

錢鍾書先生被譽為

中國的

文化的崑崙

博學鴻儒

】,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卻讓我們瞭解到鍾書先生有趣的另一面。

鍾書先生時常感嘆自己

“拙手笨腳”。他不會打蝴蝶結,甚至分不清左腳右腳;拿筷子只會像小孩兒一樣一把抓;初到牛津留學時,有一次一個人出門,下公交車未及站穩,車就開了,他臉朝地摔了一大跤,磕掉大半顆門牙。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會

和我一樣

發出感慨?即使是鍾書先生這樣的名人,也並不是完美的化身,他們也是有血有肉、有強項也有缺陷的人。

但鍾書先生的這些缺點,並不妨礙我們對先生的敬仰,反而使他的形象更鮮活靈動,覺得他離我們更近了。

出醜效應:因為你的不完美,我更願意靠近你

在生活當中,有些人明明已經很優秀了,但總喜歡說

“我這裡不夠好,那裡也不行。”他們不僅對自己的要求高,對別人亦同樣如此,搞得身邊的人經常抱怨“和你在一起真的很累。”

但越是這樣,他們就越焦慮,越是覺得是自己不夠好,最終的結局就是導致自己痛苦不堪,身邊的人不得不遠離他(她)。

這種刻意營造完美人設的行為,其實是內心的自卑感在作祟。比起營造人設的辛苦,他們更擔心得不到身邊人的認可。

但越是刻意隱藏自己的不足,越是刻意追求完美,這反倒成了自我形象的破壞和他人遠離的一個重要因素。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

“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每個人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都有可取之處,也有無法達成之事。我們無需焦慮、無需沮喪,看清自己、做好自己就好。

出醜效應:因為你的不完美,我更願意靠近你

03 學會【出醜效應】,接納自我

每一朵鮮花都有自己的缺陷,人也一樣,不可能十全十美,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接納真實的自我。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指出:

“【接納自我】就是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

做不到的自己

,然後儘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但需要注意的是,

自我接納不等同於自我肯定。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還不停地暗示自己

“我能行”“我很強”。殊不知這種

過度

地自我安慰,其實是對自己撒謊的生活方式。

比如,這次考試你只得了

60

分,你對考了

60

分的自己

說:

“這次是運氣不好,要不然我可以考到

100

分的。”。這是【自我肯定】;

與此相對,你如實接受考

60

分的自己,然後分析存在的問題,再努力思考【如何才能考到

100

分】,這才是【自我接納】。

出醜效應:因為你的不完美,我更願意靠近你

法國著名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克里斯托夫

·安德烈在他的著作《內在療愈》中講過這麼一件事:

安德烈有一次被邀請為同行做一個關於認知行為療法的介紹。接受邀請的開始,他是興奮的,一方面

得意於

他人的邀請,另一方面是高興有人對他研究的東西感興趣。但高興之後接踵而來的卻是焦慮。

因為講座的時間有一小時,他希望自己在這一小時的時間裡能做到盡善盡美,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人感覺自己就是個超人。

意識到這種苛刻的要求使他不允許自己出現一絲軟弱的時候,他沒有逃避自己的情緒,也沒有讓情緒侵佔自己的大腦,而是把它看成一種警報。他開始尋找問題的根源,並進一步分析滋生情緒的念頭,再審視他們。

最後,他選擇在同事面前坦誠說起自己在演講時感受到的壓力,並就壓力問題和他們進行交流。

令他意外的是,自己的坦誠不但沒有受到同事的嘲諷,反而是聽到很多同感的人真誠地回答,這些回答讓他感到安心,善意的交流還為他們帶來共同進步的驚喜。

克里斯托夫

·安德烈說:

“不願意揭露自己的缺點或失敗,事實上是一種危害性很大的完美主義。”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點,那些“活得很好”的人,都是能夠接納自我的人。

每當我們接納了自己的一個不足後,不要急著評判自己,也不要急著問自己做得好不好,我們要做的就是先為自己的進步感到高興。

出醜效應:因為你的不完美,我更願意靠近你

寫在最

寫在最後

作家周國平曾經說過:

“人生有三次成長,第一次是發現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

第二次是發現再怎麼努力也無能為力,

第三次是接受自己的平凡並去享受平凡。

餘生不長,願你能坦然接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學會欣賞那個有優點也有缺點的自己,在接納自我的過程中,活出自己的精彩!

參考資料:

1、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7%BA%E4%B8%91%E6%95%88%E5%BA%94/9626637?fr=aladdin

2、岸見一郎、古賀史健的《被討厭的勇氣》。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