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壞人的惡,以及好人的蠢

諮詢師的好和不好

昨天寫的是未成年人自己找到諮詢師,要做諮詢,諮詢師該怎麼做。有人接這類諮詢,認為就跟市場買東西一樣,給錢就賣啊。

給錢,也不賣。如果把心理諮詢也理解為生意的話。什麼行業,都得有倫理規則。

守得住規則,這個機構才有可能發展得下去。什麼該做,什麼不做,別隻看到眼前的那一點利益。

這是從賺錢角度來看。

從專業角度,心理諮詢師要經常覺察自己,別被一些所謂的道德標準綁架了。比如,聊聊天而已,還要錢啊。比如,網上有人說,給我解決方案就好,幹嘛還要做正式諮詢?

諮詢師要明白,對方只是基於自己的認知、經驗、知識體系在看待心理諮詢是怎麼回事,他們根本就不懂心理諮詢是什麼,如果能解釋一些就解釋,不想解釋也可以不解釋,並非所有的解釋,對方都能聽懂聽得進的。

否則,他們也不會在網上提問了,可不就是因為這種思維給自己帶來了困擾麼?

壞人的惡,以及好人的蠢

似乎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懂得很多,以至於生出很多妄斷。哪怕受教育程度很高的人。

不解釋,也是一種態度。

生活中,心理諮詢師很容易得罪人。有時,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如何得罪別人的。因為別人對你有期待。

你的熟人朋友在朋友圈內發自己心情不好,或者發關於孩子教育的困擾,諸如此類內容,他們預設為你看到了。你看到了,你就要互動,給點安慰給點建議什麼的。但是,你不一定能看到,你看到也不一定能幫他解決。熟人之間,很難解決問題。

所以咱們這行有個規矩,就是熟人或朋友的諮詢要做轉介,介紹給別的諮詢師。陌生人之間更容易建立諮訪關係。轉介給別的諮詢師做,其實是在幫助這個朋友,但現實中發現,即便你和朋友解釋過了,但對方依然有所介懷。懷疑諮詢師是出於

諮費

問題才做的轉介。

遇到這樣的情況,做到一個諮詢師該做的就好,至於對方能不能真正理解,我們也沒法控制。有的人能夠理解和接受,這樣的朋友就散不了,有的不能接受,那也沒有辦法,只能接受吧。

不過多被道德綁架,這也是諮詢師需要長期修煉的課題。

壞人的惡,以及好人的蠢

曾經知道這樣一個諮詢師。

該諮詢師工作中遇到一個女孩,女孩對該諮詢師很依賴,諮詢師也覺得自己可以幫到這個女孩,對該女孩很是呵護和關愛。結果是什麼,諮詢師的付出過度導致該來訪的粘度過高。最後諮詢師萬般無奈,只能考慮搬家。

過了度,就已經脫離

了助人

的意義。有關成語叫“過猶不及”,過度了,就好比什麼也沒幹。

“壞人”讓人可以提防,但是“好人”卻讓人很難防禦。

為人父母者的好和不好

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你怎麼就不懂得感恩,我為你做了這麼多,你怎麼不懂領情,你怎麼就不改變……

比如在家庭中的親子關係裡,有種“殘忍”,就叫過度付出。

為孩子做太多,就剝奪了孩子某些能力發展的機會。等他需要用到這種能力時,卻發現,自己沒有。

誰又能說這不是一種殘忍?

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需要給自己準備一個工具箱,我們成長中,不斷給自己打磨各種工具。有繩子,有匕首,有大刀,有長矛

……

我們在面對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時,要用不同的工具。你沒法依靠一兩個工具打遍天下。

打磨工具,要親自去打磨歷練,道聽途說的,路邊撿來的,終歸不趁手。給孩子機會,不要包辦控制太多。你的工具,不是孩子的工具。他的,得靠他自己。

普通朋友的好和不好

最近有個朋友說自己有個熟人找自己借幾千塊錢,理由是“沒錢吃飯了”。我也不知道具體情況是咋樣的,不做評判。朋友說,他很可憐吶。

壞人的惡,以及好人的蠢

前些年,我有個熟人,家裡有人生病了,於是在微信裡發起眾籌。我看見了也捐了幾百塊錢,沒覺得有什麼,因為認識,家裡有人生重病,無論如何這都是件不幸的事。

後來發生的一件事讓我非常不舒服。

她居然將眾籌捐款的排名截圖,發在朋友圈。文案大意是:原來還可以排名呀……

我毫不猶豫將她刪除。

她讓我感受到的,是我對自己否定。

一個“好心”,是否就辦成了好事?

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是“惡”的。她這個朋友圈一發出,為她捐過款的人,大多從此以後會遠離她。這不是一種更大的喪失麼?

如果沒有捐款,感受不會這麼深,就因為你捐了,你對對方有期待。你期待能給對方傳遞了一種溫暖的力量,而不是冷漠,不是貪婪。

再說說我那個借吃飯錢給別人的朋友。他的經濟條件並不好,要還房貸,要養孩子。我只跟他說,有時好心不一定能辦成好事,或者說,你給了別人“善”,你給自己的家人就可能是“惡”。

因為你對他人沒有義務和責任,你對你的家人有絕對的義務和責任。你對於他人而言,只是眾多的路之一,沒你,他會想別的轍,而你卻是你家人唯一的路。

有什麼是善的呢?有什麼是惡的呢?

何向群,一個剛柔並濟的心理諮詢師,高階繪畫分析師,大型團體諮詢師,科普講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臨床心理學博士在讀,實體機構“寧波向群心理諮詢工作室”創辦人。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