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七月半,中元節的傳統文化內涵

又是七月了,再過二十天就是我們民間傳統的“中元節”。

“七月半”祭祀的來由,最早源自於上古的華夏祖先。

七月半,中元節的傳統文化內涵

七月是收穫的季節,先祖們在勞作豐收後,用收穫的新稻等感謝天神賜予的時候,往往會舉行盛大的謝天謝地儀式,把食物奉祀給神靈享受的同時,祈禱族人來年再有好的收成。

七月半,中元節的傳統文化內涵

中元節與除夕、清明、重陽一樣,是漢文化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

“中元節”屬於中華本土道教,是地官的生日,傳統道教有“三元節”之說。

天官正月十五上元節,賜福。

地官七月十五中元節,赦罪。

水官十月十五下元節,解厄。

魏晉南北朝時期,統治者開始推崇道教,道教開始興盛起來。道教的觀點認為,三天官是天帝派駐人間的代表,分別在“三元日”為天帝巡視人間的是非功過。

七月半,中元節的傳統文化內涵

中元節在宋初以前,因統治集團對道教的尊崇,主持祭祀儀式的主導力量是統治階層。“六宮最重中元節,院院燒香讀道經”的北宋皇室宮廷在中元節時期的情景恍若眼前。

隨著唐宋的城市商業繁榮興旺,中元節也從以統治集團為祭祀主導的宗教主體開始轉向民間單一家庭,祭祀物件也從神轉換為祭祀老百姓自家祖先,從此宗教色彩逐漸淡化而退出中元節的主導權。

七月半,中元節的傳統文化內涵

千百年來的歷史積澱,民間信仰愈演愈濃。兩宋中後期,中元節在民間就已經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特色了。

中華古文化領域中,中元節在歷朝歷代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裡也有著濃烈的表現,“江南水寺中元夜,不知歸路欲如何”的悲傷情懷,在古文學著作中處處可見。

現代民間在七月半(七月十五),習俗主要是祭祀祖宗、祭祀亡魂、焚燒紙錢、祭祀土地、放流河燈等等紀念活動。

老家的中元節習俗,是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二日開始,地方俗稱“接老客”。接下來一直到十五日,家家戶戶在堂屋祖先牌位下設供桌供品、焚香點燭祭祀三天。這三天內,則要準備好“紙錢”,並且將“紙錢”用皮紙封裝成一個個“錢包”。封好的“紙錢包”正面依照祭祀格式寫上“錢包一大束”、已故先人的名號受用等字,再寫好獻祀人的名字。錢包背面寫上“中元謹封”字樣,然後再蓋上家族印章。

我們的姓氏郡望是“汝南郡”,在中元節有兩方特別的“家族信物”要請出來在中元節期間使用,這“家族信物”就是姓氏郡望大印章。

一方印章字樣是“汝南宗寶”四字。

一方印章字樣是“中元謹封”四字。

封裝好的紙錢包約寸厚,正面用印章蘸上硃砂蘸料蓋上印“汝南宗寶”,紙錢包背面蓋上“中元謹封”印。

農曆七月十五晚,將這些為祭祀儀式準備好的紙包焚化,這儀式名稱為“送老客”。焚化紙錢包後,整個中元節祭祀儀式才算完成。

中華民族傳統的中元節,在2010年5月,文化部將“中元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