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宋朝的高雅:百花爭豔,滿城芬芳,從民間到宮廷的花藝文化

有人評價宋朝是承上啟下的朝代,從完全分裂走到統一,又經歷了空前繁榮,靖康之恥,北宋到南宋的跌宕起伏,在鼎盛時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達到古代封建朝代的巔峰。

在戰亂之中又淪落成百姓流離失所,皇帝都成為階下囚的慘狀。宋朝在後世褒貶不一,爭議很大,它的興衰也反映在很多高雅的文化上,比如花藝、茶藝等。

宋朝的高雅:百花爭豔,滿城芬芳,從民間到宮廷的花藝文化

花開滿城時期,

從民間到宮廷

都將花藝作為了必修課,高雅脫俗的娛樂方式,讓後世望塵莫及。

宋朝在後期雖然一直是處於被打壓的階段,但在初中期,文化發展鼎盛時,各個方面還是讓人很佩服的。

外國曆史學家表示,要選擇生活在中國古代的社會,那一定是宋朝,可見當時宋朝的繁盛。

宋朝的高雅:百花爭豔,滿城芬芳,從民間到宮廷的花藝文化

01

花文化遍佈各個角落

1、花藝成為了一種才藝

我們對高雅一般都定義在

“琴棋書畫”

,品茶吟詩作對,這是我們普通人心中對高雅的認知。作為雅正的讀書人人,大多都是精通這些技藝的。

到了宋朝時期,隨著社會發展和改變,四門技藝也慢慢的在變化,人們從追求溫飽到追求精神滿足。

於是,對於精神方面要求更高,宋朝時期,產生了

“焚香

點茶

掛畫

插花

四種技藝,可以說這四門藝術在宋朝時期發展到頂峰。

當時,很多的大型家族都會將這四門作為基本課程讓後代學習,花藝也成為了官方認可的必修專案。

宋朝的高雅:百花爭豔,滿城芬芳,從民間到宮廷的花藝文化

花藝在宋朝時期開始全民普及,在民間也盛行一時。將此作為一個風向標,精通這門手藝的女子會更加受到欣賞。插花技藝在全社會流傳,是因為時代的變革和進步,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

經濟水平提高後,精神追求更多,娛樂專案也增多了不少,琴棋書畫雖然高雅,但對於基礎要求比較高,插

花不同,門檻也沒有很高

。是所有人都可以進行的專案。

宋朝的高雅:百花爭豔,滿城芬芳,從民間到宮廷的花藝文化

2、花藝中的學問很深

插花藝術,在宋朝之前就存在了,已經有了多年曆史,只是在宋朝時期,更加廣泛。也衍生出很多的學問。從選材到插花步驟都有很嚴格的講究。

根據歷史記載,宋朝插花藝術有了很大的儀式感,在他們看來,

插花不僅僅是簡單的興趣愛好

也能夠看出一個人的性格。

宋朝的高雅:百花爭豔,滿城芬芳,從民間到宮廷的花藝文化

3、插花藝術是蘊含宋崇的時代特徵

宋朝插花藝術盛行,也蘊含著宋朝的時代特徵,宋朝的插花文化也是時代的縮影,反映出這個時代和平和繁榮的景象。

眾所周知,宋代文化高度繁榮的一個朝代,也留下了很多作品,

當時的蘇軾、蘇洵、歐陽詢

等人傳承的作品讓人稱讚不絕。

宋朝的高雅:百花爭豔,滿城芬芳,從民間到宮廷的花藝文化

宋朝插花主要是側重理念,重點都在詮釋插花人的心境,很多的大師都用插花來表達自己對這個社會和時代的看法。

在花的選材上,他們也非常講究,但很多都不再是鮮豔的花朵,都是偏向於有意義的植物,例如

松柏、梅蘭竹菊

等。

宋朝插花還也講究構圖,

講究美感和象徵意義

,一件好的作品時需要考慮的東西有很多,透過裁剪花朵啦展現線條美。

宋朝是理學高度發展的朝代,著名代表有朱熹等人,再很大基礎上,想要了解一個人,就可以從他的插花作品當中瞭解差不多。

宋朝的高雅:百花爭豔,滿城芬芳,從民間到宮廷的花藝文化

02

宋朝百花盛開,滿城芬芳的原因來源於哪

1、宋朝時期花市盛行

宋朝的花文化基本上遍佈全國,與花市繁榮關係密不可分。正所謂“女為悅己者容”,很多的女子都將花朵戴在髮間。

宋朝時期,有女詞人也將這樣“戴花”的事情寫進詞中。例如

李清照,

就用戴花來表達自己與丈夫親密無間的感情。

因為插花技藝的流行,花農看到了商機,當時很多南方城市都開創了種植基地,很多花農也因為種植花卉發家致富。

宋朝時期

,農業經濟大力發展

,張擇端的

《清明上河圖》

完全描繪出了當時市井市民的表現和生活方式。

宋朝的高雅:百花爭豔,滿城芬芳,從民間到宮廷的花藝文化

2、理學和宋朝花卉的淵源

花卉文化

在宋朝能夠發展起來的原因,

與朱熹等人創立的理學

也有很大的關係。理學在宋朝得到了空前發展。

從本質上看,這是帝王統治天下的一種手段,也是在儒家學說思想上的衍生,理學加入了很多佛家和道家的思想。

他講究三教合一,理學在宋朝紅極一時

,被官方認可。朱熹將理學歸納到新的高度,這也是繼春秋戰國時期,百花齊放之後又一次思想迸發式的進發。當時插花更加追求精神上的富足,風格也更加清雅和秀麗,理學成為了主導思想。

宋朝的高雅:百花爭豔,滿城芬芳,從民間到宮廷的花藝文化

我國的插花歷史源遠流長,

和背景也有相當大的關係

插花開始流行起來也時唐朝時期,只是在宋朝時期發揚光大起來。這門藝術也流傳下來,現在也有很多這方面的藝術,也在之前的基礎上繼續創新。

參考文獻:《潁川語小》、《中國插花史研究》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