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父母:請等一等孩子,給他一個擁抱

我不是教育家,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母親,所以,我不敢深談“教育”這個深邃的話題,今天所寫,稱不上大道理,只能算是有感而發。

父母:請等一等孩子,給他一個擁抱

一個朋友跟我說,在快速發展而又浮躁的當代社會,你得選擇聽一些講座,這樣,才能更容易接受知識,促進思想的進步。我是一個喜歡安安靜靜閱讀的人,聽了他的話,也試著去改變,不能身臨其境,便選擇看一些影片內容。於是,偶然間,看到了趙玉平老師關於孩子教育的影片講座。

趙玉平老師的觀點,我記住了兩點,值得我們深思:

1。不要用指責和控訴表達你的關愛。

父母想給孩子的,永遠都是關愛,就如同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我怎麼可能害你?

可是,表達愛的方式,往往會被帶偏跑題。比如,孩子一不小心走丟了,父母肯定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茶不思飯不進,又是報警又是發朋友圈又是發影片,上天入地有可能的地方都去找尋。一旦找到了,不是喜極而泣,不是劈頭蓋臉就是一通打罵:

你跑去哪裡了?

為什麼要亂跑?

諸如此類的話一大堆,孩子若是不小心自己走丟的,心裡本來就害怕,見到父母的第一眼,不是關心,不是溫暖,而且滿滿的責備,可想而知,孩子幼小的心靈,會受到怎樣的創傷?如果是處在叛逆期離家出走的孩子,這樣的責備,更加會激起他的叛逆心理,溝通的屏障會越累越高,與父母的隔閡也會越來越深。

我們的出發點,是愛,是對孩子關愛,那麼,我們為什麼不能直抒胸臆,直接地表達出我們的愛意,讓孩子第一時間接收到呢?

溫和的方式,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比如,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並告訴他:孩子,你去哪裡了,媽媽很擔心你,擔心你餓了冷了,擔心你受到傷害。

等到孩子的心情平復了,再試著去問緣由,與孩子分析原因,總結經驗教訓。我想,這樣方式,孩子會更容易接受,更能吸取教訓,銘記一生的。

父母:請等一等孩子,給他一個擁抱

2。成長需要等待,春天種了秋天才能收穫。

正如趙玉平老師所說,成長需要等待,有些花春天開,有些花夏天開,有些花秋天開,如果咱家的孩子是梅花,他就是冬天開,你等一下就可以了。

現在的社會,儘管國家開放了二胎三胎政策,大部分父母還是會選擇生養一個孩子,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在這一個孩子身上。這樣的現狀,也造就了現代父母急切而又顧慮的心理。年輕的父母,第一次為人父母,摸索著前進,害怕出一絲紕漏而耽誤了孩子;總想著給孩子最好的,給了最好的,便希望孩子全部吸收,儘快的吸收。

急切的心情,可以理解。

我也是一位這樣的母親,也會孩子的成長擔心、焦慮。我的孩子比較聰慧,接受能力強,然而,動手能力卻有點差,每次老師佈置的手工作業,就是一件大工程,磕磕碰碰的半天做不好,孩子急的直哭,甩手就要放棄。我在旁邊,比他還要著急,忍不住要動手幫著他做。我家先生及時阻止了我,他說,你得培養孩子的耐心,讓他自己學著做,我趕緊“退位讓賢”。我家先生的做法與我是南轅北轍,他氣定神閒的往孩子旁邊一坐,泡一杯滾燙的茶慢條斯理的喝著,輕言細語的說:兒子,你做,我看,不懂的就問我。父親的淡定,感染了他,他開始慢悠悠的動手,不懂的地方,問問老爸,自己再研究研究,折騰了個把小時,總算是完成了。一幅手工作品,歪歪斜斜慘不忍睹,我家先生卻讚賞說:不錯,比你老爸做得好。孩子滿意的笑了。

時至今日,我家孩子的動手能力相較於他別的方面,還是偏差,然而,他自信心很好,很樂意去嘗試,並努力做的更好,我覺得,這樣就很好了。

許多時候,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並不是好事。

所以,父母也需要放慢腳步,蹲下來,等一等孩子,接受我們的孩子,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

父母:請等一等孩子,給他一個擁抱

總結:教育,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也是一個必須重視的話題,作為父母,我們更要有一種使命感,責任感,將這個任重而道遠的擔子挑好。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