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汽車/ 正文

筆墨與形式

筆墨與形式

丁雪峰

淵林畫院

2016-12-06 06:03

筆墨與形式

畫的形式不僅僅指結構佈局,而泛指與繪畫精神相對的繪畫面貌,黃賓虹說:“章法千變萬化,仍是筆墨精神,非徒關丘壑位置”(與傅雷書)。傳統山水畫章法千變萬化,生生不已,不過是古人自立的面貌,但自古以來,“章法屢改,筆墨不移;不移者精神,而屢改者面貌耳”(黃賓虹《章法論》)。因此,畫的章法,千變萬化,誰都可以看得見,而用筆用墨的奧妙,非好學深思者不易明。章法的陰陽開合,起伏迴環,離合參差,均與用筆用墨相關。只有透過用筆用墨,才可以將畫家的人格精神與性格特徵顯現在畫中,形成隱匿於畫中的“筆墨精神”。

形式在廣義上指畫家個人的獨特面貌,這個形式不是孤立的,必然與筆墨精神聯絡在一起。形式服從於筆墨精神,畫有內美,有味道,回味無窮;如果,筆墨服從於形式則畫重外在美,畫面漂亮,一目瞭然。現在畫展中那些作品不耐看,缺乏藝術感染力,其原因就在於重點突出形式、筆墨服從於形式。因而形式與筆墨精神取得統一,形式才能立得住。 就狹義的構圖意義上之章法而言,只要掌握筆法、墨法,章法就不是難事。所以,學習傳統,臨摹古畫重在研究筆墨精神,對各家法心中有所領會,筆下變化不難,唯不可求貌似,貌似則與筆墨精神無關。

畫的面貌或形式,真正的內在精神是畫家本人,別人是學不來的,我們見過多少人學習黃賓虹、李可染,但能把握其內在精神者卻沒有,不過是模仿得一些皮毛表象而已。正像石濤所說的:“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古之鬚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因此,模仿別人的面貌毫無意義。

古人學畫,多直接臨摹古畫,沒有現在這些臨摹畫稿。學畫的人節衣縮食也要購買幾幅古人佳作,朝夕晤對,玩味其一點一畫,從中領會古人的筆墨精神。再加上長期的各種修養積累、遊覽寫生和艱苦的筆墨修煉,最終才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面貌。

不記得是哪一本書裡講過 :李可染當初畫積墨山水時,常遇到積的次數多了,畫面便呈現出“悶”的情況,為此,他當面請教了黃賓虹。黃賓虹聽了,指著自己的眼睛說:你看我的眼睛。李可染從老人眼睛的一點瞳光裡,悟到了畫理,開拓了他的繪畫世界,最終登上了藝術巔峰。

筆墨與形式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