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薦讀】一個月工資2000的人,從業後的反思:我為什麼要做這些工作?

01


最近朋友小玉哭著來找我:

“什麼天道酬勤都是鬼話,上天根本不會眷顧努力的人。”

我:???

以下是小玉的自述:

18年我跟朋友一起加入一家公司,最近朋友升職了,而我還留在原崗位。

從入職以來,我的目標就很明確,升職。

每天加完班回家,還要上培訓班,通勤路上抽空看書,就連週末也在家學習。

而朋友,每天踢踢足球,彈彈吉他,偶爾看看書,結果升職的卻是他,我想不通。

我問小玉:“你都上了哪些培訓班,學的是啥?”

小玉皺著眉頭想了很久,尷尬地回答:

“忘了。”

……

小玉這叫學習嗎?叫!但更準確的說應該是

“低勤奮學習”。

“低勤奮學習”是指付出了時間和精力,但收穫卻不成正比的學習過程。回想一下,過去在書中看到的東西,你還記得嗎?

【薦讀】一個月工資2000的人,從業後的反思:我為什麼要做這些工作?

02

那小玉式的學習為什麼會是低勤奮學習呢?

拿我自己舉例子(QAQ我真是一個反面教材)。

我畢業之後報了不少培訓班,非虛構寫作、新媒體運營、拆書課等。

但現在什麼都不記得了。

上課時覺得老師們講得很有道理,但貌似對我沒有產生什麼效果。

因為在學習時,我的腦子沒有思考,身體沒有行動。

我表面上看起來很勤奮,像小玉一樣。

但只是偽造了努力的假象。

妄想透過時間的疊加,產生質變的學習效果。

最近看了成甲老師的《好好學習》,我才明白了:

低勤奮學習的本質就是偽造忙碌現象,逃避思考。

就像美團網王興說的那樣:“多數人為了逃避思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薦讀】一個月工資2000的人,從業後的反思:我為什麼要做這些工作?

03

其實真正有效的學習應該是透過

深度思考

知識內化

的過程。

李叫獸2014年大學畢業,2015年就開始給營銷工作多年的“老司機”指路了。

他寫的文章《為什麼你會寫自嗨型文案》,告訴我們:

“有些人寫文案是為了感動自己,而優秀的文案是感動使用者”。

其實同樣的道理早在奧美創始人奧格威的經典著作《一個廣告人的自白》中出現:

“不要用最高階的形容詞、一般化字眼和陳詞濫調。講事實,但要把事實講得引人入勝”。

同樣一本書,你什麼都沒讀出來,

但李叫獸透過

深度思考

將這些知識與自己融為一體了。

而後產生了一篇篇在朋友圈傳播極廣,分分鐘10W+的文章

比如:

《為什麼你會寫自嗨型文案》

《做市場的人,不一定知道什麼才是“市場”》

《為什麼你有十年經驗,但成不了專家》

這些文章不僅傳播度廣,很多做了多年的營銷從業人員也在認真研讀,

甚至還有讀者評論:

振聾發聵!此文對品牌和廣告業的典型意義幾乎是里程碑式的,值得一讀再讀,接著反覆讀!

李叫獸沒有把學到的東西停留在知道層面,還透過深度思考,將之變成了他自己

特有的東西。

【薦讀】一個月工資2000的人,從業後的反思:我為什麼要做這些工作?

04

可能有讀者要問了,那如何才能做到深度思考呢?

這裡分享兩個我實踐過且覺得比較實用的方法。

1

、建立思維模型

成甲在《好好思考》中提出:

過去靠積累經驗和知識點的學習方法,會浪費我們大量的時間,而想要透過深度思考觸及問題背後的規律和原理,大幅度突破自我認知的邊界,就需要掌握更多

原理

,這些原理其實就是

思維模型。

那思維模型要怎麼找呢?

價效比最高的辦法就是從書中找。

意思就是,當你在讀書的時候看到了某些規律和原理,就可以將它們記在小本本上,當成自己的思維模型。

比如說在書中看到一個理論叫“沉沒成本”,就趕緊將它記下來。

但是光記下來還不行,為了加深記憶,最好是用你熟悉的案例來解釋一下這個原理。

就拿“沉沒成本”舉例。

它在經濟學原理中,指的是那些已經無法收回的付出,如時間、金錢等,且過去付出的一切不影響未來的結果。

那我就聯想到,書看到一半看不下去,是繼續看完,還是放棄呢。

如果使用“沉默成本”理論來解決這個問題。

那就是,不管我是繼續看下去還是放棄,前面看書的時間已經花了。

如果繼續下去,我會換來一個不開心的下午。

如果放棄這本書,也許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去做一些別的可能會讓我開心的事情。

當你收集了很多類似於“沉沒成本”的原理或者規律,並用自己熟悉的案例加以解釋,你就建立自己的思維模型,且這個思維模型是你已經消化理解的。。

有了思維模型,思考就有了可以

遵循的路徑。

而這些被人類嚴謹、反覆驗證的原理和規律,可以幫助我們透過表象看到問題的本質

【薦讀】一個月工資2000的人,從業後的反思:我為什麼要做這些工作?

2

、寫作

寫作是一個

思維再升級

的過程,寫的過程可以

發現邏輯漏洞

,倒逼自己更系統地分析問題,進一步打通認知。

舉個例子:

前段時間看到人們屯米這個現象,我就使用“黃金圈”思維模型進行分析。

黃金圈思維,把思考和認識問題畫成三個圈:最外面的圈層是 What 層,也就是做什麼,指的是事情的表象;中間的圈層是 How 層面,也就是怎麼做,是實現目標的途徑;最裡邊的圈層是 Why 層面,就是為什麼做一件事。

在最開始思考的時候,

我分析了why層,想到了國內媒體的報道有偏頗,人們的從眾心理,外媒宣佈禁止出口等等原因。

後來把這個素材輸出成一篇文章,才發現了思維的漏洞。

透過再次梳理、論證,

發現我分析掉了一個更深層的原因,那就是資訊不對稱,

為什麼?

雖然外媒宣佈禁止出口了,但國內的糧食儲備是完全足夠的,但是搶大米的人不知道這個資訊,所以才會出現搶大米的現象。

我們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容易掉進

自己習慣的思維方式

,但習慣的思維方式不一定是正確的思維方式。

但把分析的過程透過文章的形式展現,就能在一遍遍的閱讀過程中發現更多的問題。輸出一篇觀點鮮明,論據充足的文章,比把知識存放在腦子裡面更能深化你的思考。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認為,任何一個問題都可以讓我們無限探究下去,從而幫我們形成長期的、一貫的思考路徑。

【薦讀】一個月工資2000的人,從業後的反思:我為什麼要做這些工作?

05

時間的疊加只是學習產生效果的一部分,更深層的原因應當是知識的思考與應用。

透過深度思考,保證我們每一秒的勤奮,都是高質量的。

用一天的時間看完十本書,不如用十天的時間看懂一本書。

慢慢來,比較快。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