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古代史:古印度笈多時代,古老的婆羅門教進化為印度教

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講印度的宗教。石雕和石質建築中仍長期保留著木質建築時代演化出的風格式樣的痕跡。儘管人們一度認為希臘才是印度石雕技術的源頭,但在希臘化影響到來之前,其技術就已經高度發達。希臘人帶來的是西方的新藝術式樣和技巧。如果我們以留存下來的藝術品作為判斷依據,基督元年以後很久,從佛教雕塑中還能找到這些影響帶來的主要特徵。

古代史:古印度笈多時代,古老的婆羅門教進化為印度教

但在笈多時期之前,印度雕塑已經打下豐厚的本地傳統;只是從此時起,印度藝術步入成熟,可以自立門戶。笈多時期開始建設大量石質寺廟(不同於挖掘後加以裝飾而成的洞穴),為穆斯林時代以前的印度藝術和建築賦予了偉大的榮耀。笈多文明的文學成就也很突出,根基同樣深厚。梵文語法在孔雀王朝到來前夕實現標準化和系統化,為文學開闢道路,使整片次大陸的精英階層共享同一種語言。儘管南北方存在文化差異,但梵文是聯結兩地的紐帶。印度的經典史詩以梵文寫成(但也被翻譯成地方語言),最偉大的詩人和劇作家迦梨陀娑(Kalidasa)也以梵文創作。

古代史:古印度笈多時代,古老的婆羅門教進化為印度教

笈多時代,印度戲劇藝術從難以窺見真容的過去發展起來,其傳統一直保持至今,進入20世紀的印度大眾電影業。笈多時代的智識成就也堪稱偉大。印度數學家在5世紀發明了十進位制體系,相比印度哲學在同一時期的復興,這一成果的重要意義也許更容易被非專業人士所理解。哲學復興不僅限於宗教思想,但根據從中獲取的資訊來看,關於當時的普遍觀念或文化走向,似乎大有爭論的餘地。《愛經》一類的文學作品可能會令西方讀者大為驚訝,其字裡行間滿是技巧性的介紹,無論用途多麼令人起興,最多也只能佔用一個規模微不足道的精英階層的一小部分時間和精力。

古代史:古印度笈多時代,古老的婆羅門教進化為印度教

也許,一份否定式的結論最站得住腳。無論對傳統婆羅門佛法的強調,還是某些印度導師的戒行苦修,抑或坦然接受《愛經》等大量作品所倡導的感官愉悅,都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傳統中如此強烈而激亢的禁慾主義沒有絲毫相同點。印度文明前進的步調與遙遠的西方文明截然不同;印度之所以能夠抵擋外來文化,其最深層的力量來源和最深刻的解釋或許就在於此。印度文明在笈多時代達到成熟的經典形態。基於政治事件的年表不利於對這一時期的理解;但重要的發展趨勢不受任何主觀時段分界所限。儘管如此,從笈多文化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一個進化完全的印度社會的存在。

古代史:古印度笈多時代,古老的婆羅門教進化為印度教

其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一個種姓體系當時已取代吠陀教(Vedic)的四種姓結構,比原有的體系更為複雜。各種姓將印度人封閉在定義明確的所屬階層之中,決定他們的婚嫁,通常也決定他們的職業,大部分印度人的生活無法遠離土地。多數城市是大規模集市或宏偉的朝聖中心。大部分印度人和現在一樣是農民,其生活背景是一種在孔雀帝國時代之前就已經奠定基本形態的宗教文化。該文化的部分後期發展已在前文提及;另一些將於笈多時期以後出現,會在本書其他章節探討。這些文化的活力和力量毋庸置疑;經過之前幾個世紀的進一步完善,在笈多時代表現為雕刻和雕塑的巨大發展,展現出大眾宗教的強大力量,與前笈多時代的印度塔和佛像一起,成為印度境內長盛不衰的景觀。

古代史:古印度笈多時代,古老的婆羅門教進化為印度教

說來不合常理的是,關於印度這個國家,相較於人們過去的物質生活,我們或許有更多可以瞭解其精神世界的證據,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其宗教藝術的緣故。我們也許對笈多帝國的農民究竟要承受多少賦稅知之甚少(雖然可以猜測),但關於神祇和魔鬼無盡的共舞、動物和圖騰形成和解體的模式,倒是可以觸控到一個依然鮮活的世界。這些古老的元素在如今的印度村落聖祠和扎格納特塔中,還是栩栩如生、清晰可辨。印度史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我們有機會獲知數以百萬計的尋常人的生活,而這類歷史本來也應當是本書敘述的物件,但卻通常不為我們所知。笈多時代之後而伊斯蘭勢力到達之前,是印度文明的最高峰。

古代史:古印度笈多時代,古老的婆羅門教進化為印度教

印度宗教的深厚積澱、印度文化的肥沃土壤,幾乎沒有經受政治動盪的波折。公元600年左右出現的一個重要的新教派是其表象之一,並很快佔據宗教舞臺的一席之地,此後也從未失去在印度宗教崇拜中的地位,那就是母神提毗崇拜。有人認為這體現了印度教和佛教均表現出的強調性別的新趨勢。提毗崇拜是沸沸揚揚的印度宗教生活的組成部分,持續了一兩個世紀或更久,隨後湧現出溼婆和毗溼奴崇拜的新熱潮。年代定位對此意義不大;我們必須設想其貫穿幾個世紀的持續變化過程與基督教時代早期同步,而古老的婆羅門教進化為印度教是這一過程的最終結果。一整套習俗和信仰從中產生,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所有人的需要。

古代史:古印度笈多時代,古老的婆羅門教進化為印度教

這些習俗和信仰源自名為吠檀多的哲學體系,即一套抽象的精神信條,強調實體和物質的虛幻不真,以及到樸素的鄉村神廟去獲取真實——梵的真知、從這份虛幻中贏得解脫的渴望。地方神祇在那些神廟中得到膜拜,很容易被納入溼婆或毗溼奴崇拜團體,因為人們普遍相信這兩位主神具有不止一種化身。於是,宗教激情從互為對立、同時壯大的偶像崇拜和新一輪禁慾主義中找到了發洩的出口。動物犧牲從未停止保守的宗教習俗更加嚴厲,使犧牲和另一些行為得到保障。對女性的態度也更為苛刻,使她們的從屬地位更為徹底。女性問題在宗教層面表現為童婚現象的急劇增多和名為薩蒂(suttee)的習俗,即在丈夫死後火化時妻子一同自焚。

古代史:古印度笈多時代,古老的婆羅門教進化為印度教

然而,印度文化有豐沃的土壤,就連如此未經雕琢的宗教,也伴隨著集吠陀教傳統之大成的吠檀多哲學的最強音,以及新發展出的、將佛陀奉為神明的大乘(Mahayana)佛教。後者的淵源可追溯到對佛陀所授的靜觀、清淨和解脫教義的不同理解。這些分支偏向於更具儀式性和普羅大眾的宗教主張,也強調對佛陀身份的新闡釋。

古代史:古印度笈多時代,古老的婆羅門教進化為印度教

在小編看來依大乘佛教看來,佛陀不是單純的導師和典範,而是最偉大的菩薩即救世者,本有資格涅槃,但自願留在人世普度眾生。修成菩薩逐漸成為很多佛教徒的目標。貴霜國王迦膩色迦 Kanishka)曾召開一次佛教會議,意圖之一是引導佛教兩大不斷分化的派系重新統一,但沒有成功。各位讀者朋友,有什麼想說的歡迎留言討論。

以上素材來自網路,侵權立刪!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