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佛學:什麼是佛教中的菩薩,菩薩首先要降伏自己的內心?

我們凡夫對一個品行端正的人,往往以菩薩心腸或者活菩薩來讚美他,這個菩薩究竟是何意,他為什麼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如此之高呢?

菩薩是古印度梵語直接音譯過來的,它是“菩提薩埵”的簡稱,翻譯成華語,菩薩是求佛道、薩埵是眾生和勇健的意思。

我們熟知的《心經》對菩薩有簡短的概述,“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意思是所謂菩薩者即是無我,一生勇猛健志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降伏自心,才是真菩薩。

佛學:什麼是佛教中的菩薩,菩薩首先要降伏自己的內心?

什麼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這個就是菩薩的兩件重要的工作,也是菩薩需要完成的世間責任,因為菩薩還沒有成佛,還需要一定的福德和智慧資糧,才能上成佛果,所以對下要普度眾生,以此來證得這兩種成佛的資本。

當然,大家不要用我們世俗的思維去看待菩薩的行為,前面已經說過,所謂的菩薩首先要做到“無我”,就如《心經》所講“心無所得故”才是菩薩思想;通俗來講,菩薩所做的任何善行,都是無求的,也就是《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

梁啟超談佛學

梁啟超

文學藝術

免費閱讀

為什麼要強調勇健呢?佛教說發菩提心不易,很容易退化,比如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號稱“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在過去世有一劫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有一次,有一位菩薩化身的青年,以為母治病為由,向舍利弗求取眼球,當舍利弗將雙眼無條件地挖出獻給青年,青年卻以不是真誠的修行之人為由,將舍利弗的兩顆眼球扔在地上踩碎,以此來考驗舍利弗的菩提心是否堅定。

佛學:什麼是佛教中的菩薩,菩薩首先要降伏自己的內心?

還有,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看到的高僧大德或者是有修行功底的出家人,都是尋找一處僻靜之所,專心修道,每天念念經誦誦佛,喝喝茶、開導一下信徒,根本就看不出一絲的勇健。

其實,關於這些高僧大德是不是有勇猛健志,我們暫且不說,因為所謂的高僧大德都是我們凡夫賦予的,至於他有沒有發心求佛道,下化眾生,我們不清楚。但是,這個勇猛健志它是分為內在和外在兩種,所謂的內在就是降伏其心,所謂的外在就是普度眾生,降伏其心的難度不言而喻,更不要說普度眾生了。

聽南懷瑾講佛學

武向南

社會科學

免費閱讀

佛教流傳這一的話,“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帝王將相所能為”。這個意思是說,一個人能指揮千軍萬馬,卻很難降伏自己的內心,所以出家不是帝王將相所能做到的事情。所以說,這個降伏自己內心的事情有多難,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及的,是需要非常大的決心和意志力,才有可能降伏自心,做到真正的“無我”和無分別。

佛學:什麼是佛教中的菩薩,菩薩首先要降伏自己的內心?

龍樹菩薩在《易行品》中說:“發願求佛道,重於舉三千大千世界”,可見這個發菩提心有多難。還有地藏王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觀世音菩薩說“有求必應,喚之即來”等等,這些都是菩薩的外在願力。我們現世的高僧大德,目前能降伏自己內心的都少之又少,更不用說普度眾生脫離苦海了。

改變人生的佛學課

楊承清

社會科學

免費閱讀

當然,我不是說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沒有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人,只是說這樣有修行的大德很少,但是他還是有的,只不過我們沒有這個善緣與其相遇。

比如唐代的佛教祖師,玄奘法師、還有鑑真和尚,這兩位都是勇猛健志的代表,一位不懼艱辛,捨命前往西域求法,一位歷經七次東渡,終於將佛法傳至更為遙遠的島國。

佛學:什麼是佛教中的菩薩,菩薩首先要降伏自己的內心?

結語:

當然,我們一般的凡夫或者說出家人是不可能發心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我們當下只要一心念佛誦經,修持世間一切善法,帶業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待來生因緣具足我們自然就能發菩提心上求佛果,下化眾生,成為一名真正的菩薩。

作者創作不易,打賞聊表心意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互動,發表你的高見!

文章中部分圖片來源網路,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悟心明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