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清明上河圖》,讀懂了人間的美,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品讀詩書

作者簡介:

納蘭容若:清代著名詞人。生於1655年,卒於1685年。原名納蘭成德,因避太子“保成”名諱,故改為性德,字容若,好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納蘭的父親是大學士明珠。

納蘭容若少時聰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又繼承滿族傳統,擅長騎射和武術;並且在繪畫、書法、音樂方面都有驕人的成績。康熙十五年(1676年)進士,授三等侍衛,尋晉一等,武官正三品,後升為一品。他年少有為,是位不可多得的全才。

《清明上河圖》,讀懂了人間的美,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品讀詩書

納蘭容若的詞作,頗近南唐後主李煜的遺風。尤其是在妻子盧氏去世後,他寫下了許多痛人心扉的真摯悼詞,讀來讓人悲傷不已。這裡就以一首《好事近》為例:

好事近

簾外五更風

簾外五更風,消受小寒時節。剛剩秋衾一半,擁透簾殘月。

爭教清淚不成冰,好處便輕別。擬把傷離情緒,待小寒重。

爭教:怎教

解析:

本詞上闋在抒發相思之情,似乎是在回憶中尋找從前的歡樂,又像在悼念妻子,在她逝去之後產生了傷感之情。詞意耐人尋味,撲朔迷離,有重情重義的感動,又有悲痛的糾結。

《清明上河圖》,讀懂了人間的美,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品讀詩書

開頭的一句“簾外五更風,消受小寒時節”直言生命也有不可承受之重。竹簾外傳來五更寒風的呼嘯聲,這麼冷的早上真是令人無法忍受。李煜詞《浪淘沙令》中的詞句“窗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李煜和納蘭都是鬱鬱寡歡,都有愁苦和不得志的情緒,詞中一個用“五更風”一個用“五更雨”,可見無論是風還是雨,處於五更時,都特別的冷,再加上他們所處的環境,更加渲染了天氣冷,人心更冷的氣氛。

《清明上河圖》,讀懂了人間的美,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品讀詩書

這首詞抒發了作者和妻子永別後的傷感之情,真摯動人。開頭有自怨多情之意,雖言辭直白,可貴在真摯。越是直白見解的話,越能直擊人心。“剛剩秋衾一半,擁透殘簾月”是指作者孤獨而眠,難以忍受這份寒冷,所以抱著被子看簾外的殘月。納蘭貴胄之家,應該是不會冷的,可作者卻說冷的難以入睡,這裡應該是指在失去妻子後,他的心是冷的。對著明月追憶從前,好像連月亮都明白他的心事,只有一輪殘月留在空中。

《清明上河圖》,讀懂了人間的美,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品讀詩書

所以下闕寫道“爭教清淚不成冰”,以承接上闋的情感,沒有過渡,也沒有引申,還是那麼直白地描述,卻把作者糟糕的心情刻畫的淋漓盡致。我們千萬不可小看白描的威力,納蘭就以次法把情短苦長、人生苦短的情感糾葛寫得入木三分。

納蘭這首悼亡詞,把悲痛寫的淋漓盡致,既然相愛的人總有分別的那一天,那當時為什麼還要那麼用情,以至於現在在失去之後無法排解憂愁?這也許也就是天下痴情人一個共同的疑問和困惑。最後作者給出了答案,假如相愛,就去深愛,假如愛人不在的時候,再後悔心痛也無濟於事。這世間生死難料,唯有真愛永恆。

《清明上河圖》,讀懂了人間的美,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品讀詩書

世間總有那麼多痴情的人,一生都在苦苦追求真情。但現實中深情如納蘭者有幾人呢?我們渴望真愛永恆,但我們自己又能付出多少真心?

王國維稱讚他: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讀罷納蘭詞,一切的榮耀與不如意、一切的名利與不得志、一切的藕斷絲連,都不重要了。它以獨特的美,慰藉了我們現代人近乎匱乏的心靈!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