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其實所謂的生意人也是歷史環境所造就的!

其實所謂的生意人也是歷史環境所造就的!

胡適先生說:我是徽州人。先生在他的《四十自述》回憶錄裡這樣描述他的家鄉:徽州在舊制時代是個“府”;治下有六個“縣”。我家世居的績溪縣,便是徽州府裡最北的一縣。從我縣向南去便是歙縣和休寧縣;向西便是黟縣和祁門縣;祁門之南是婺源縣。婺源是朱子的家鄉。朱熹原來是在福建出生的;但是婺源卻是他的祖籍。

績溪上莊是胡適先生的老家,至今古貌依舊,溪水潺潺,樹影婆娑。

“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

南宋詩人楊萬里的詩句讚美的就是上莊美景,這也是胡適先生經常為人揮毫潑墨所喜愛引用的一首詩詞。

就是這樣一個樸素的山莊,讓胡適先生魂牽夢縈。晚年蟄居臺灣的胡適,念念不忘的是故鄉徽州。“我將來如有工夫來寫自己的傳記,要用很大的一章來寫我那個時代徽州的社會背景。”胡適先生說這番話的時候,用的是績溪家鄉話。他還特別指出,徽州故里生活是他“個人的文化背景”。那麼,胡適先生所生活的時代,徽州的社會背景是什麼樣的呢?胡適先生所言“個人的文化背景”又是怎樣的呢?

1895年,四歲的胡適離開出生地上海,隨母親回到了家鄉上莊,這一住就是九年。這一時期的上莊號稱“小上海”。十里楊林鎮,五里後岸街,商鋪林立,車水馬龍。而鄉里更多的族人則出外經營,有的已是赫赫有名。汪立政去了上海,創辦“汪裕泰茶莊”,成為滬上著名的茶葉大王,還在杭州西子湖畔建了別墅。而與胡適同一家族的胡開文墨業則走向了全國市場。

九年的家鄉生活,對胡適有著極深刻的影響。1933年11月15日,胡適在談到績溪縣誌編纂的問題時,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縣誌不可但見小績溪,而不看見那更重要的“大績溪”。若無那“大績溪”,小績溪早已餓死,早已不成局面。新志應列“大績溪”一門,由各都畫出路線,可看各都移殖的方向以及經營的種類。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徽州人對自己的生存環境做出了無奈的選擇。胡適先生曾經說過:

徽州地區全是山地,由於黃山的秀麗而遠近聞名。這一帶的河流都是自西北向東南流的,最後注入錢塘江。因為山地十分貧瘠,所以徽州的耕地甚少。全年的農產品只能供給當地居民大約三個月的食糧。不足的糧食,就只有向外地去購買補充了。所以我們徽州的山地居民,在此情況下,為著生存,就只有脫離農村,到城市裡去經商。因而幾千年來,我們徽州人就註定的成為生意人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