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一樹碧無情,李商隱的這句詩為什麼被譽為神句

李商隱的五言律詩《蟬》,被清代詞人朱彝尊,點評為“詠物最上乘”之作,我們先來看看原詩。

《蟬》

本以高難飽,

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

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

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

我亦舉家清。

一樹碧無情,李商隱的這句詩為什麼被譽為神句

公認的神句

第四句神句的說法來自於,清代錢良擇在《唐音審體》中的點評,

“‘一樹碧無情’神句非復思議可通,所謂不宜釋者是也。”

意思是說,這一句是神句,神的耐人尋味,神的不可思議,神的無法解釋,神的無法用別的詞代替。

清代才子李因培《唐詩觀瀾集》也評價“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為:追魂之筆,對句更可思而不可言(“五更”二句下)

詠蟬三絕

詩人們經常用詠物詩詞來暗喻自己的際遇,詠蟬的詩就有很多,其中李商隱這首《蟬》與虞世南的《詠蟬》、駱賓王《在獄詠蟬》合稱詠蟬三絕。

清代施補華《峴傭說詩》評價這三首詩的區別時說:

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施補華說李商隱的這首《蟬》是牢騷人語,也恰如其分,因為李商隱的人生境遇,是真的慘,如果一輩子都慘的話,也就算了。偏偏他曾經逆襲到了,24歲就中了進士,然後這也就到頭了,命運捉弄人,從此他就沒有得志過。所以他氣啊,看到蟬,不由得想到自己的人生,實在是傷感!

《蟬》的鑑賞

讀完整首詩,感覺這首詩的中心句,就是這個神句”一樹碧無情。“這五個字中,可以看出多少失望、無奈和委屈。

《蟬》的前四句寫的蟬,後四句,直接說出了自己的境遇。蟬的境遇,也是我李商隱的遭遇。

蟬雖然在高高的樹上飲清露,但是依然很難吃飽,只是徒勞地鳴叫而已。蟬的鳴叫並不是為了要飯吃,但是李商隱說蟬”徒勞恨費聲“,當然是借詠物來抒發自己地鬱悶了。

明代文學家鍾惺認為,“碧無情”三字冷極、幻極,點出了這三個字的藝術效果,這三個字將視覺形象與心理感受融為一體,產生了極為清冷的藝術感受,被譽為神句恰如其分。

這句話之所為是神句,正是因為這樣的效果,融入了李商隱的極度傷感、困惑、無奈的情緒,半輩子的悽苦之美。

一樹碧無情,李商隱的這句詩為什麼被譽為神句

人生境遇

李商隱從小拼命讀書,被令狐楚看上了,還在其幫助下中了進士。但是不久令狐楚就去世了,李商隱參與料理令狐楚的喪事後不久,就去涇原節度使王茂元那裡作了幕僚。後來又娶了王茂元的女兒。

就這一個操作,從此麻煩了。王茂元是李德裕的好友,而李德裕和令狐楚父子是兩個對立陣營。中間李商隱還回家守孝了三年。

李商隱娶了另外一個陣營的媳婦這個行為,讓兩方都覺得他靠不住,升官晉級都不帶他。堪比羅密歐與朱麗葉了,更慘的是,他的岳父沒過幾年,也死了。這下李商隱是一點靠山都沒有了。

一樹碧無情,李商隱的這句詩為什麼被譽為神句

無奈的李商隱,空有才華,而無處發揮。於是去請求當時做到了宰相的,令狐楚的兒子令狐綯。令狐綯一直沒有答應幫助他。當年他們可是情同手足的死黨,當年自己的中舉還是他幫忙的,如今絲毫不為所動。(《新唐書》中記載:“開成二年,高鍇知貢舉,令狐綯雅善鍇,獎譽甚力,故擢進士第”。)

要說這其實不也是李商隱自討苦吃嘛,被愛情衝昏頭腦,情商低。恩人剛死,自己就做這樣的事,人家不狠你貶低你就不錯了。這種傷心,自然也是要很長的時間才能釋放的。

蟬啊蟬,這個世界都辜負了我們。

不同的是,李商隱最後還是被原諒了。《舊唐書》記載,後來李商隱最困苦的大中五年左右,他又一次找到令狐綯,這次沒有”一樹碧無情“,令狐綯還是給了他一個六品上的職位:太學博士。令狐綯最終還是念了舊情的。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