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熟練運用三個方式,打破“習得性無助”,人生將有“無限可能”!

一、實驗室裡的“狗”

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塞利”透過研究動物時,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的概念!

他先是把一隻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發聲器件)一響,他就給狗施以難以忍受的電擊。

狗無處可逃,只能一邊發出哀嚎,一邊在籠子裡狂奔。

多次試驗之後,只要蜂音器再響起時,狗會立刻趴到地上,發出驚恐地哀嚎,不再狂奔。

再後來,實驗者把籠子的門開啟,奇怪的現象出現了!

蜂音器雖然響起了聲音,但是夠也不逃,也不等電擊出現,而是倒在地上或趴在地上不斷呻吟和顫抖(即使沒有電擊)。

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奪門而去),但是它沒有,而是絕望的等待痛苦的來臨。心理學家塞利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習得性無助”。

熟練運用三個方式,打破“習得性無助”,人生將有“無限可能”!

實驗二:

80年代,費城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 (Philadelphia),菲利普·柏希和另外三位實驗人員訓練老鼠去認識警示燈,讓它們知道5秒內會有電擊。

當它們知道警示燈的含義之後,它們就可以走入安全區躲避電擊。

終於,老鼠懂得了這個含義!於是,實驗人員又把安全區的入口擋住,使老鼠遭受比原先更持久、更難以忍受的電擊,且無法逃避。

最後的結果是:即使再把安全區的入口開啟,老鼠也無法重新很快學會逃避。

為了驗證試驗的準確性,柏希又讓372只老鼠遭受了難以忍受的電擊,以測試“條件反射”和“習得性無助”之間的關係……

對人類的觀察試驗中,心理學家也得到了與“習得性無助”類似的結果!

正如實驗室中那條絕望的“狗”,以及被擋住了安全區入口的正在遭受電擊的“老鼠”一樣,如果一個人總是在同一件事情上失敗,很大機率他就會在這件事情上徹底放棄努力。

甚至會陷入各種心理、精神疾病之中,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簡直無可救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