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木心十歲丟了一隻碗,五十年後驀然回首,悟出的道理讓所有人感傷

木心十歲,跟著母親去廟裡做佛事。小孩子玩心大,好動不好靜,先感新鮮有趣,七天就生煩厭,素齋吃得望而生畏,天天吵著要回家。母親拗不過他,就請廟裡方丈關照,方丈是個駝背,一臉慈祥,笑眯眯的,拿出一隻名窯小盂,青藍得十分可愛,盛來的飯,似乎也變得可口了。母親說:“畢竟老法師道行高,摸得著孫行者脾氣。”又說:“這是寶貝,小心摔破了。”每次餐畢,木心自己去泉邊洗淨,藏好。

走的那天,一船人興高采烈,等待解纜起篙,木心忽然想起,忘拿小盂了。母親說,不礙事,回到鎮上,給你買個一樣的。木心不信,知道再也買不到一樣的了。他一步踏上跳板,走到岸邊,坐在繫纜的樹樁上,低頭凝視著河水。滿船人先是愕然相顧,繼而吱吱喳喳。母親無奈,便安排一個小廝上山去取。只見一個赤膊小夥披上棉襖,三腳兩步上山了。

日影逐漸高升,不知等了多久,等得木心有些後悔,早知道上山下山需要這麼久,便不要這小盂了。正焦急,小夥子從山上下來了,他憨笑著伸手入懷,從斜搭而繫腰帶的棉襖裡,掏出那隻盌,臉上卻沒有汗。木心雙手接過,謝了,捧著,上船。

船到中游,河面漸寬,木心把小碗拿出來,想洗一洗。他俯下身,用碗舀了河水,順手潑去,陽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沒想到一脫手,碗飛了!那碗在急旋中平平著水,像一片斷梗的小荷葉,向船後飄去,漸遠漸遠……

木心懊悔不已,母親說,“有人會撈得的,就是沉了,將來有人會撈起來的。不要想了,這種事以後多著呢。”

最後一句話很輕很輕,木心五十年後方才醒悟。在他一生中,確實有很多事/物/人,比越窯的盌珍貴百倍千倍萬倍,卻都一一脫手而去。那浮氽的盌,隨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木心十歲丟了一隻碗,五十年後驀然回首,悟出的道理讓所有人感傷

……

這篇美文,摘自木心的散文《童年隨之而去》。

木心說,文學藝術,創作難,欣賞更難。不是創作在前,欣賞在後;而是欣賞在前,創作在後。 文學唯一可以和音樂繪畫爭高下,是文學可以抓到癢處。藝術家可以寫實,可以寫虛,最好以自己的氣質而選擇。

我們欣賞一下木心這篇美文。

鍾阿城說,任何文章,都要講究“意象”,意象跟王國維說的意境差不多,心中有意,行之以象,是為意象。所以我們先要找到木心寫這篇文章的“意”。

這是一篇回憶散文,木心在晚年回憶自己的童年。童年的事有成千上萬件,木心寫了記憶最深的一件,便是跟隨母親上山奉佛,丟了一隻吃飯的碗。這隻碗便是“象”,象徵木心的童年。木心哀婉的不是這隻碗,而是自己早已逝去的童年,自己一生中失去的許許多多珍貴的人和物。

從這些失去中他悟出一個道理,失去了就是失去了,不論你怎麼珍惜,怎麼呵護,怎麼不捨,它就是失去了。失去了就再也回不來了。無論我們曾經擁有過的愛的人,還是愛的物,皆如此。佛家講究隨緣,緣聚而來,緣盡而散,不可強求。

我們凡夫俗子,沒有這麼高的道行,失去了,會痛苦,會懊惱,會以頭搶地,會念念不忘,會埋在心底,會撕心裂肺,可是又能怎樣?失去了,就是沒有了。

上世紀八十年代,有首歌是這麼唱的:只要我們,曾經擁有過,對你我來講,已經足夠,人的一生有,許多回憶,只願你的追憶有個我。

驀然回首,那人並不在燈火闌珊處,唯餘嘆息,而已。

木心十歲丟了一隻碗,五十年後驀然回首,悟出的道理讓所有人感傷

……

這套木心的《文學回憶錄》介紹給大家。這本書其實是陳丹青寫的。陳丹青在美國留學時,聽了木心五年課,記了厚厚的五本聽課筆記。陳丹青回國後,以《木心文學回憶錄》的名字將其整理出版。

梁文道評價:他的作品,好讀難懂,難懂易記,因為風格印記太過強烈了,每一句說,自有一股木心的標識,引人一字一字地讀下去,銘入腦海,有時立即記住了某一句,回頭細想,其實還沒懂得確切的意思:於是可堪咀嚼,可堪回味。

在我看來,現代中國文學史,木心是一位“金句”紛披的大家。他的“火焰”,清涼溫潤,凌厲峻拔,句句識見,有如冰山,陽光下的一角已經閃亮刺眼,未經道出的深意,深不可測。木心平視世界文學史上的巨擘大師,平視一切現在的與未來的讀者,娓娓道出他的文學回憶。

陳丹青:木心先生自身的氣質、稟賦,落在任何時代都會出類拔萃。

許志強:木心打破了文化傷感的懷舊和臆想,超越了文學的自我沉淪和哀嘆。

張檸:木心不擅長詩歌,也不擅長小說,最擅長的還是隨感。

梁豔萍:木心有些見識,才子氣、文人氣重,文學味淡。

木心十歲丟了一隻碗,五十年後驀然回首,悟出的道理讓所有人感傷

喜歡木心的朋友可以買一套看看,點選下方連結即可直接購買。

木心十歲丟了一隻碗,五十年後驀然回首,悟出的道理讓所有人感傷

【有本圖書】精裝 木心談木心補遺+文學回憶錄(1989-1994) 共3冊

檢視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