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一個人之所以頻頻受挫,多半是這兩個原因

一個人之所以頻頻受挫,多半是這兩個原因

最近頻繁看到一段話,大意是說:如果一個人有才幹卻混得很差,多半是因為人品太好了。

不得不說,這句話成功地引起了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的注意。有人回覆說:“有沒有一種可能——他真的只是單純地混得太差了。”許多人深以為然——也包括我。

但是當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和身邊一些人的故事和經歷之後,才發現這段話透露出來的資訊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儘管將一個人的成敗跟人品聯絡起來的確有很大的自我開脫的嫌疑,但結合人性中的某些邏輯來看,人品對於一個人成敗的影響絕不是一些人單純的臆想。

因為人品太好,從本質上來講,其實是有違自然法則的。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但那已經是大約一千年以前的信仰。在此之後的估摸六百個年頭之後,人們已經普遍選擇了相信達爾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一個人之所以頻頻受挫,多半是這兩個原因

雖然“性善”跟“競爭”並不存在直接的衝突。但當一個人太善、人品太好的時候,的確是可能拖競爭的後腿的。

因為好的人品會讓人在競爭環境中產生遲疑和猶豫。而正如網路流行語告訴我們的那樣:“猶豫就會敗北”,就會失去競爭的時機和優勢。

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看到,那些人品較好的人的行動力的確會普遍遲緩一些,並不會像其他人那樣風風火火、雷厲風行。

因為在行動之前,他們往往會想得更多、顧慮更多。他們會考慮後果、考慮對別人的影響、考慮一切連鎖反應。可俗話告訴我們:想太多會毀了你。這可不是簡單的抖機靈,而是的確有據可憑。

總的來說就是人品好導致想太多,想太多導致行動力滯後,行動滯後導致挫折和失敗。

這種由人品好帶來的思路和行動的卡頓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人性盲目迷信;二是太害怕衝突。

一個人之所以頻頻受挫,多半是這兩個原因

首先來說對於人性的盲目迷信。

人品好的人幾乎會毫無保留地相信人性的美好。不只相信,甚至還不惜美化,主動替別人的不好找藉口。

他們總是以最大的善意對待身邊的人,即使遭遇傷害和不公也會忍不住替對方辯解:其實他的本心還是好的,只不過他也是身不由己,有自己的苦衷,所以倒也不必過於苛責。

可惜的是,儘管他們都已經幻化出了神性去諒解對方,結果換來的卻是對方的變本加厲和得寸進尺。

為什麼會這樣?說好的善有善報呢?為啥沒人按套路出牌?

原因很簡單,因為人類的第一需求——即生存需求賦予我們的本能是慕強,而不是崇善。

一個人之所以頻頻受挫,多半是這兩個原因

只有成為一個強者,生存空間才會更大,更有安全感。而就算成不了一個強者,我們也會本能地想要跟強的人更加親近。

這種情況下,“善”並不能體現出任何的優勢。甚至在有的人眼裡,它就是“弱”的代名詞。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不在強者之列,自然就很容易被歸為弱者。誰又在乎這種非此即彼的分類法會不會過於簡單粗暴呢?畢竟這法子簡直不要太簡捷高效了好嗎?

不是強者就是弱者。至於善與不善,並不在討論的範疇。

——

其次是對於衝突的恐懼和逃避。

人品好的人通常會下意識地迴避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衝突,熱衷於做一個面面俱到的“好人”。這本質上其實是迴避人性中的不美好。

因為他們信仰的從來都是人性中美好的那一面,又怎麼可能允許自己去面對和承認那些被自己忽略了的不美好呢?

一個人之所以頻頻受挫,多半是這兩個原因

他們寧可相信一切都是自己的問題,是自己導致了矛盾和衝突的發生。

他們覺得自己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平息所有的矛盾與衝突。所以他們總會選擇妥協、選擇退讓、選擇息事寧人,又甚或是討好。

他們對自己的道德要求太高、太擅長反思,而不是觀察和看清別人。這很容易讓別人覺得有機可乘,藉機對他們進行打壓和控制。

更何況,他們已經是那麼害怕被排斥。

畢竟非此即彼的強弱分類法已經讓他們感受到了深刻的孤立,倘若此時再與人發生衝突,那自己豈不是更沒有立足之地?

遺憾的是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樣一個事實,那就是:衝突其實是生活的常態,而並非他們的過錯。

事實上,每個人正是通過沖突來亮出自己的底線、構建自己的城池的。誰放棄了衝突,也就意味著放棄了自己的城池。如此一來,捱打受挫又有什麼稀奇呢?

你以為是人品的問題,其實是生存本能的問題。誤差如此之大,怎麼可能不受挫呢?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