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改變自己“窮忙”的人生,只需要做到這一點

「忙碌」

青梅才雋-第212篇原創文章

凡心所向,素履可往

改變自己“窮忙”的人生,只需要做到這一點

0

1

曾有一段時間我們家沒有WIFF,偶爾週六我上班的時候,女兒呆在家一整天是上不了網的。這正合我意,我想她可以一整天做作業或畫畫或跳舞,不用擔心她過度玩手機。

晚上下班回到家,女兒十分沮喪地告訴我,她一整天都廢了,幾乎沒有做作業。

我問她都在忙些什麼呢?她說翻翻以前的照片,在書架上快速地翻書,畫了一會兒畫,跳了一會兒舞,發了好一會兒呆……

她說:“媽,你別以為沒有了網路,我就會很認真學習了。我還是會被周邊各種事物分心的……”

一天時間就這樣浪費掉了,當時我覺得女兒的做法十分不可思議。

一次,女兒因為帶了手機回學校,被老師罰停宿一週。

那一週可真是痛苦呀,從家到學校至少要一個半小時。七點半前要到達學校,我們五點多就得起床,六點前就得出發。

而女兒卻精神抖擻,還說真希望一直這樣走讀。

在地鐵上,她爭分奪秒地看數學影片,戴上耳機聽課解題。在這短短的5天走讀時間裡,她居然看了不少影片課程,甚至比她平時一兩個月學的還要多。

儘管平時看起來時間很充足,卻總是忙於其它無關緊要的事,而忽略了學習。

改變自己“窮忙”的人生,只需要做到這一點

02

沒想到呀,我也出現和女兒一樣的情況,如出一轍。

一個週末,我計劃好要一個人安靜地

呆在家

裡,讀書寫文。至少要寫完一篇文章,來彌補平時匆匆忙忙寫文的遺憾。

這天我七點半就起床了。想起我以上這些計劃就“激動”不已,覺得這麼充足的時間肯定能輕鬆完成。

接著我吃早餐、洗衣服、打掃衛生……一看時間,哇,上午十一點了,該煮中午飯了。

吃完午飯,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機各種刷,我不刷影片,

但刷

文章,看看各大群聊,一不小心又陷入了閒聊狀態。

突然想起要買的東西還沒買,於是又在網上逛起街來……

時間一晃而過,此時已經是下午五點了,我的視線終於離開手機,望向外面的世界。陽臺上的花草生機勃勃,走近瞧瞧這棵,看看那棵,於是拿起噴壺澆起了花草。

天色漸黑,此時的我,一個字也沒寫,一頁書也沒看。

心中充滿了懊惱與悔恨。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朱自清《匆匆》裡的一句話:

但不能平的,為什麼偏要白白走這一遭啊?

平時工作日我的寫作效率還是不錯的,中午吃飯後午休前的半個小時,就是我“奮筆疾書”的好時光。

我戴上耳機,沉浸在自己構造的文字世界中,手指靈動如飛,富有節奏感地在鍵盤上跳動著。

改變自己“窮忙”的人生,只需要做到這一點

0

3

明明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從容地完成計劃的,可為什麼卻沒能如期完成呢?

而往往在時間非常緊迫的時候,我們完成事情的效率反而會非常高,這是為什麼呢?

是因為沒有把最重要的事擺在第一位,總是在做著那些可做可不做的事。

最重要的事,

永遠

只有一件。

《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一書寫道:

儘量縮小目標,專注於當下那一件最重要的事,就能夠獲得成功高效的生活。

沒有把目標細化

沒有聚集目標,沒有規定必須在某一個時間點完成任務,就容易出現拖拉,最後導致完不成的狀況。

就像小學生寫作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寫完了作業才可以玩別的。

所以我們在假期裡有比較多的時間去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時,一定要把時間具體到某個時間點必須完成某一件事,在一個固定的時間裡只能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提升專注力。

比如,我已經習慣了在午間休息時間裡寫作,每次中午吃飯時我就會不自覺地加快一點速度,以便有完整的半個鍾完全屬於我盡情揮灑。

現代社會比較喜歡通才,學生也要求全面發展,這看起來好像也沒什麼毛病。但是“多面手”往往什麼都懂一點皮毛,卻沒有一樣是精通的,這樣更不利於自己的發展。

找到我們一生當中最重要的事,也許它似乎

一時

會還

不到一點點起色

,但是若能長期堅持下去定會影響和改變我們的一生。

寫出《肖申克的救贖》享譽世界的作家斯蒂芬·金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

“我的日程安排得很清晰。上午撰寫文章;下午用來打盹兒和寫信;晚上用來讀書、和家人在一起玩遊戲、做些工作上緊急的修改。基本上,上午是我最重要的寫作時間。”

在最重要的時間裡做最重要的事,才

能過上自己想

的生活。

改變自己“窮忙”的人生,只需要做到這一點

04

不少人感嘆:為什麼我每天這麼忙,生活還是毫無起色呢?

有句話說得好:你把時間花在哪,你的成就就在哪。

也許你只是看起來很忙碌而已,實際上在無關緊要的瑣碎事情上花了太多的時間,而耽誤了做重要的事情。

羅斯

·加伯曾說:“

重要的事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改變自己“窮忙”的人生,只需要做到這一點:先做最重要的事。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END-

作者簡介:青梅才雋,廣州市青年作家協會會員,在文字中尋找詩和遠方,作品曾被人民日報轉載。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