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文化】詩人筆下的牛兒與牧童:爾牛角彎環,我牛尾禿速,共拈短笛

想到牛兒,就會想到農村,想起稼穡,想起牧童,還有那些溫馨的記憶。

農耕時代,一頭牛,承擔了一個家庭一年之中所有田土的翻耕任務,不只是比人翻地快,更有著與人的高度默契與配合,甚至上升到了農村人對它的信任與依賴,儼然成為了中國農村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文化】詩人筆下的牛兒與牧童:爾牛角彎環,我牛尾禿速,共拈短笛

在那些散發著鄉土氣味的詩詞中,詩人們也不會忘記為牛兒描摹敘寫一番,特別是

牛兒與牧童組成的意象,成為了農村最為溫馨的畫境。

爾牛角彎環,我牛尾禿速。

共拈短笛與長鞭,南隴東岡去相逐。

日斜草遠牛行遲,牛勞牛飢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

長年牧牛百不憂,但恐輸租賣我牛。

明代高啟的這首《牧牛詞》將牧童對牛兒的熟悉和“相依為伴”的情趣寫得讓人動容,農村孩童相邀去山野放牛的情形躍然紙上。他們對自家牛兒的熟悉程度如數家珍,從牛角到牛尾,都有著自己的獨家記憶。放牛娃的事情,就是將牛兒趕到青草茂盛的地方,讓它們能夠吃得飽飽的,所以說牛的勞累和飢餓哪怕是小孩也知道得一清二楚。它們對牛的“相知”不光是知道其勞累與飢餓,還表現在他們與牛一同度過的時光——牛上唱歌牛下坐,夜歸還向牛邊臥。所以他們最擔心的事情是害怕家裡迫不得已賣掉牛兒的時候。

【文化】詩人筆下的牛兒與牧童:爾牛角彎環,我牛尾禿速,共拈短笛

孩童心靈純粹真誠,牛兒對人類忠心耿耿,在中國農村,牧童與牛兒,成為了詩人筆下最美的風景。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袁枚的鄉村《所見》將黃牛的憨厚老實寫得有幾分慈祥的意味。在滿山蟬歌中託著牧童行走,它也能夠做到處變不驚。驚的是孩童,聽見蟬鳴就像捕蟬,而黃牛,對這蟬歌陣陣的山野彷彿早已習以為常了。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來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雷震的《村晚》仍然用的是牧童與牛兒的默契來寫歸家的溫馨。落日黃昏,牧童橫坐在牛背上,手握短笛信口橫吹,顯然是不用擔心牛兒會走錯歸家的路,也不用擔心牛兒不耐煩了將他從牛背上抖落下來。長久的默契與相知,讓他們(牧童與牛兒)都記住了他們共同生存的家園,讓他們都沉浸與落日歸家的溫馨之中。

【文化】詩人筆下的牛兒與牧童:爾牛角彎環,我牛尾禿速,共拈短笛

當然,更有在詩句中讚美牛兒的。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儒子牛。

——魯迅用對比的筆法將牛的任勞任怨和甘為百姓奉獻的精神展現了出來。

老牛明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

——臧克家的詩歌寫出了牛兒的高度自覺,和晚年自信的老道與勤奮。

但得眾生皆得飽,不辭羸病臥殘陽。

——宋代李綱在《病牛》中寫出牛兒為了眾生能填飽肚子不惜犧牲自己累得病臥殘陽的悲壯。

【文化】詩人筆下的牛兒與牧童:爾牛角彎環,我牛尾禿速,共拈短笛

……

牛兒,是中國鄉村土地上最溫暖的存在,是鄉野孩童放牧時代最美妙的陪伴,是詩人筆下最抒情的鄉村意緒和奉獻精神的最好寄託。(作者:簡宜貴)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