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超越元認知》:掌控思維,幫你開啟幸福之門

著急出門上班,路上卻遭遇堵車,一邊不停地看手錶,一邊懊惱不迭,今天肯定要遲到,真應該早點出門。

心裡正盤算如何應對主管的一張冷臉時,卻瞥見一輛車正準備加塞到我前面,瞬間大怒,搖下車窗質問:“有點道德行嗎?沒看到都在排隊嗎?”

沒想到對方毫無廉恥地說:“有本事,你也往前塞。”衝動之下推開車門就要找他理論,被愛人死活拉扯住方才作罷,心中的怒氣卻半天都不能消散。

外界環境的刺激會催生出我們各種各樣的情緒,進而產生不同的舉動,所有這些行為都是大腦自動反應的結果,也是人類第一系統思維作用的結果。

加拿大哲學獎章獲得者泰德·卡茲比在《超越元認知:五大認知缺陷及應對策略》中告訴我們:如果你感受到一股強烈的負面情緒,這就說明大腦的第一系統(自動思維)發現了有待處理的問題。

這通常是第二系統(主動思維)需要參與的一個訊號,但是卻很容易被人們所忽略,這種時候事態往往正朝著一個對人們非常不利的方向發展。

美國最權威的書評雜誌評論《超越元認知》是一本非常實用的,教會我們躬身自省的偉大作品。

那麼如何才能擁有掌控思維的能力,理性地思考和處理當下遇到的問題呢?

《超越元認知》:掌控思維,幫你開啟幸福之門

01感受情緒和想法

遇事時因口不擇言,使事態惡化,這是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很難避免的問題,但是高情商的人卻能做到輕鬆化解。

其背後的底層邏輯是:當遇到情緒衝動或刺激到自己的事物時,選擇走到“瀑布背後”或進入“颶風中心”,在“瀑布後面,我們可以看到情緒和糾結的洪流,從我們面前傾瀉而下。

進入颶風平靜的中心,我們可以目睹周圍情緒的過激表現。只有置身事外時,才能夠看清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就容易從漩渦中掙脫出來。

置身事外其實是心理學上提到的間隔空間。在間隔空間裡,我們會避免外界刺激引發大腦過度活躍,可以充分發揮第二系統的理性思維能力,可以更加精明地規避認知上的缺陷,更加嫻熟地應對複雜的問題。

要進入間隔空間,首先要進行自我抽離,讓意識離開當時的情境,然後審視當下的想法和感受,並思考可能會造成的後果及應對的策略。

自我抽離也就是跳出自身的想法和感受,作為旁觀者來觀察現實的情況。自我審視就是把注意力轉移到內心糾結的事情和情緒上來,充分觀察自我情緒,並問清楚自己幾個關鍵問題:我為什麼生氣憤怒?生氣憤怒有用嗎?能幫我解決什麼問題?

透過自我觀察,客觀認清當前形勢後,因外界刺激而產生的激烈情緒便會平靜下來,這時再考慮我希望達到什麼樣的效果,想要取得這樣的效果,應該採取怎樣的措施和步驟。

《超越元認知》:掌控思維,幫你開啟幸福之門

02進行自我抽離

我們只有在平靜時才能做到感受自我情緒,而調整呼吸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實現自我抽離。

這時只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進行吸氣、呼氣、吸氣、呼氣,並對其持續時間加以控制,持續續時間至少保持25秒。

為了提升效果,還可以在關注呼吸的同時關注身體的外部變化,比如:鼻翼的扇動,腹部的起伏。

當我們的情緒漸漸穩定下來的時候,就可以進行自我抽離,另外也可以採用其他方法,如:

瀑布背後法

:可以想象自己正站在瀑布的背後,巨大的水幕裹挾著自己的想法、感受奔流而下。也可以想象自己正在颶風的中心,四周飛速旋轉著各類令自己焦慮憤怒的負面情緒。還可以想象自己正飛翔在萬米高空,向下望去,所有讓自己不安的各種情緒都會顯得微不足道。

與魔鬼對話法:

當我們覺察到自己被情緒左右時。可以大聲喊“魔鬼,我看到你了”,其實具體喊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提醒自己,不要被第一系統主導,讓自己陷入失控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還可以把困難想象成上天賜給自己掌控自我的機會,因此就會把注意力放在對問題的應對上。

當懂得事已至此時,就會明白過去的已過去,未來的只是想象,最真實的只有此時此刻,因而更容易將注意力放在當下的問題上。

當有效地實現自我抽離,我們也才有可能擺脫情緒的挾持。

《超越元認知》:掌控思維,幫你開啟幸福之門

03進行有效的情緒調節

當我們能夠觀察大腦的活動,做到不被具體的想法和感受挾持時,我們就進入了正念。但擺脫某種情緒,很多時候只是暫時的,因為情緒具有反覆性,所以我們需要進入間隔空間,呼叫第二系統思維進行情緒調節。

1.透過描述將情緒歸類。

如果我們不能確定內心的感受,就無法對消極情緒進行有效的控制。因此描述這個階段也相當於對內心的感受進行情感標註。具體可以是:看起來我真的很生氣、沮喪、緊張等。

在情感標註時,一定要明確自己究竟是什麼感受。透過情感標註的方式可以將情緒外化,非常有助於控制情緒。

2.進行評判,確定情緒對我們的影響。

想要擺脫有害的心理狀態,就必須對其有充分的認識。在評估自身情緒時,首先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真的至於嗎?”其實當問出這個問題時,你的情緒強度已經減輕了一半。

如果你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還可以追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一個月以後我還會在乎這件事嗎?”如果一個月後自己都不記得的事,那麼當下也不值得自己情緒衝動。“如果我什麼都不做,結果會怎樣?”因為有些時候什麼都不需要做,做了也沒用,最好的辦法就是全盤接受。“這件事在我控制範圍之內嗎?”有些事超出了自己的控制範圍,與其陷入惡劣的情緒中,不如選擇忽略。“我掌握多少真實情況?”有時,眼前的事實未必是真相,但受強烈情緒的裹挾,很難再去了解事情的真實情況。

3.決定追加投入還是及時止損。

當我們對事情做出忠於內心的評判後,就要問自己:對此刻的情緒,我應該追加投入還是及時止損?

追加投入就是要進一步思考行動計劃。及時止損,就是對情緒放任不理,直到它自行消散。

在制定計劃時,我們要確定哪些活動最容易讓我們感到充實,也就是說要提前計劃做讓自己感到充實的事。

而且有時候想要過得有意義,只需要轉變態度即可,即“平靜享受當下”,在當下尋找意義,會即刻獲得充實感。

因此每天都要提醒自己為今天計劃一些有意義的事情,當感到有強烈的負面情緒時,問自己:“此時此刻做什麼事能讓我全情投入。”

《超越元認知》:掌控思維,幫你開啟幸福之門

就像叔本華所說:“所謂幸福指的並不是一種永久的狀態,而是無數個稍縱即逝的輕鬆時刻。”

《超越元認知》讓我們明白:有意義的充實感是一種積極而幸福的狀態,只要認真投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就都能獲得這種感受。

讓我們充分運用大腦的力量,從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即便再微小的改變,也能開啟幸福之門。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