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道德經:只有有責任感的人,才能理解老子所說的生命至理

今天,我們將繼續第70章《輕敵禍大》第二段第二部分的分享。

第二段原文即:“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第二段第二部分主要講了,“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表示什麼?這裡有三個層面的表示式:

道德經:只有有責任感的人,才能理解老子所說的生命至理

第一層面的表示式:表達一種無知。

無知,表示不懂得“言有宗,事有君”,不懂得我們說出來的道理,都要有一個核心思想,做的事情都要有核心所在。

“夫唯無知”表示很多人不懂得“言有宗,事有君”這種道理。

道德經:只有有責任感的人,才能理解老子所說的生命至理

第二層面的表示式:“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表示一種大智慧。

真正的大智慧、走上了大徹大悟的真智慧,他會始終處在“無知”的謙卑狀態裡。

大智慧到極點的人,他呈現的永遠是不爭、清淨、寡慾之德,他永遠是至深至大、至善至美的人。

道德經:只有有責任感的人,才能理解老子所說的生命至理

第三層面的表示式:“老子”不僅僅是一個名字。

“老子”不是代表一個人,他是推動和諧世界的能動力量。

“老子”所說之話是從“天地人”這個大資料觀念的大系統來考慮的。

如果以科學知識來理解“道”,就更加容易了!因為老子《道德經》五千言是有科學根據的,是符合邏輯關係的,是提示事物發展規律符合客觀現實的,是對人們認識世界有好處的。

道德經:只有有責任感的人,才能理解老子所說的生命至理

比如《道德經》第五十一章中所說的“道生之,德蓄之”這個自然之道,就是喻指:人類發展觀的自我整體性,一定要融入自然大環境中去,才能達到真正的利益!

如果人們對“道生之,德蓄之”這個自然之道茫然無知,對這個說話做事的總規律、總源頭的宗旨缺乏瞭解、缺乏覺悟、缺乏聯接,

則容易被不斷陷入瞎子摸象的窘境;

則容易為了眼前利益而破壞自己長久的利益;

則不僅是自我的整體性利益難以達到統一,而且往往更認識不到、也體驗不到自我與外界之間的整體性和統一性的存在了。

道德經:只有有責任感的人,才能理解老子所說的生命至理

老子強調的整體和諧,不是反對個人利益和眼前利益,而是要講求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平衡與統一,而是要講求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平衡與統一。

老子講的道理是偏重於整體性利益和長久性利益的,這些是一般人不太去思考的問題。

中國有一句俗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就是說當您成了一家之長時,您就必須承擔整個家庭的領導責任,您就必須去協調和平衡各種關係,為了全家的利益而付出更多的努力和犧牲。如果家庭每個成員都為家庭利益奮鬥,那麼這個家庭必將興旺而和睦。

推而廣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也是如此,這就是整體性的道理——只有對他人、社會和自然有責任感的人,才能理解老子所重點強調的說話做事要“言有宗,事有君”的生命至理。

道德經:只有有責任感的人,才能理解老子所說的生命至理

《道德經》成書已有2500多年,只有短短81章,5000多字。

身處21世紀,中國人要學《道德經》,外國人也一樣。

雖然道德經只有5000字,但是卻字字珠璣,非常深奧,

因此對對道德經這本書,很多夥伴都說看不太懂,所以,推薦大家可以嘗試讀一下

白話文圖解的版本的《道德經》。

道德經:只有有責任感的人,才能理解老子所說的生命至理

白話文圖解版本的《道德經》,

內容簡單易懂,

不但自己可以在書中尋找做人與處事的大智慧,還能跟孩子一起感受國學文化的薰陶,弘揚中華文化。

道德經:只有有責任感的人,才能理解老子所說的生命至理

書中註釋完整,除卻原文外,還有完整版的解析,不用擔心看不懂懂得困擾,而且書中還有600多副的彩圖,所以不用擔心會枯燥。

只要靜下心來看完,相信都會對你們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反覆閱讀,結合自身的情況,就能在無形中,給生活帶來其他的出口。

道德經:只有有責任感的人,才能理解老子所說的生命至理

這套書是一套四本,全精裝的書,內容簡單易懂,印刷清晰,讀完還可以收藏。

道德經:只有有責任感的人,才能理解老子所說的生命至理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職場的人際交往中亦或是在商場中拼搏,都建議讀一讀道德經。

不僅僅是能夠開闊視野,獲取知識,最重要的反而是可以磨鍊自己的心性。讓自己能把浮躁的情緒慢慢沉澱下來。

所以,不論是經商還是為人處世,或者是身在職場,想要過的好一些,可以讀讀這套《道德經》。一千人的心中,有一千種老子的《道德經》,讀完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樣理解的。有時間能在這繁雜的社會沉澱下自己,是非常難得的事情。

道德經:只有有責任感的人,才能理解老子所說的生命至理

而且這套書並不貴,只需要59。9塊錢,現在隨意吃個工作餐都要幾十塊錢了,而這套書卻能看很多年,終身受益。

點選下方商品卡就可以購買了:

道德經:只有有責任感的人,才能理解老子所說的生命至理

TM-國學經典 周易道德經山海經黃帝內經史記三十六計資治通鑑

檢視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