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情感/ 正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裡的5句話,讀懂已是過來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裡的5句話,讀懂已是過來人

文/藍藍

圖/來源網路,與文無關,侵刪

-

童年的回憶充斥著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是植根在內心深處的陰影。

兒時的認知和理解會伴隨一個人長大後的思維,甚至影響一生的決定。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曾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我們沒辦法選擇出生的家庭,安排童年時發生的一切,但我們可以選擇以後的路該怎樣走。

誠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一書中的蛤蟆先生。

羅伯特·戴博德用簡單易懂的童話形式,描述了蛤蟆先生透過心理治療最終跳出原生家庭的影響,恢復獨立、自主的成人狀態。

人生是一場救贖,我們無法選擇童年,但可以掌握後半生的命運。

讀懂書中這五句話,讓你活得通透,想得明白,餘生不再委屈自己,生活得更加愉快歡樂。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裡的5句話,讀懂已是過來人

必須完成的事情,唯有靠他自己才能完成。

蛤蟆本是

一位待

人熱情,非常時尚的先生,雖然也惹出過不少笑話和麻煩,卻是大家身邊的開心果。

正是這種為了討好別人,自己做事過頭的行為讓他開始自我懷疑,並深深陷入自責中,每天都無精打采。

朋友鼴鼠、河鼠和獾發現他的內心變化後,一致決定帶他去看心理醫生。

第一次走進蒼鷺小築諮詢室時,蛤蟆先生不敢直視自己的內心,也不明白做心理諮詢的意義。

直到蒼鷺諮詢師一語點醒他:為諮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裡的5句話,讀懂已是過來人

蛤蟆開始意識到,他需要為自己的諮詢擔起責任來。這樣才能擺脫自己內心的痛苦。

正如那句話所說,每個人來到這世間,都

深受

不同的使命,或開心或痛苦或悲慘,幸或不幸都得自己擔負責任。

永遠不要指望有其他人代替你承受困境,就算是雙胞胎也會有各自的想法和思維。

現實生活中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只有安慰人心的相互理解。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人最大的消耗,不是來自智力或體力的透支,也不是來自跟大自然或者同類的爭鬥,而是來自自己對自己的戰爭。”

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最好朋友也是自己。

對抗自己不是消極的糾結,而是積極地勇往直前。

如此才能展望未來,成為更優秀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裡的5句話,讀懂已是過來人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是父母待我的方式讓我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我知道他們也許是無心的,可我還是得怪他們。

鼴鼠、河鼠還有獾是蛤蟆先生最好的朋友,他們經常幫助蛤蟆;但也在某些時候,一些決定和行為傷害到了蛤蟆。

朋友們直接,無情地要求常常讓蛤蟆想起父母對待他的方式。

特別是獾的表現,像極了小時候嚴厲又冷情的父親教訓他的樣子。

這些委屈蛤蟆從來沒有主動提起過,只有在配合心理師蒼鷺的面談時,才會說出。

小時候的蛤蟆只要一犯錯,父親總會用最嚴厲冰冷的聲音斥責蛤蟆回房間思過。

性格懦弱的母親也順從父親嚴格專制的兒童教育。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裡的5句話,讀懂已是過來人

蛤蟆只有聽從,照做,卻不知如何改變。

潛移默化的影響讓長大後的蛤蟆,把自己的不快樂都歸責到別人身上。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少不了父母的身影。

既然不能左右童年的生活,那麼成人後的我們更應該學會放下過去,改變自己,開啟新的路程。

一味地責怪別人是懦弱和依賴的表現。

只有放下過去,走出壞情緒的圈子,才能快速實現獨立、自主。

就如那句話所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帶傷的人,無論什麼時候,你都要相信,真正治癒自己的,只有自己;不去抱怨,儘量擔待,不怕孤單,努力沉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裡的5句話,讀懂已是過來人

所謂活的真實,就是真誠地迴應當下的需求。

父親的嚴厲專制,母親的唯命是從,不能給予蛤蟆想要的親情和關懷。

這些是蛤蟆長大後最不願意觸碰的傷疤,也是他拼命想忘記的事情。

每一次心中燃燒起的怒火都是蛤蟆心中的痛楚,處於弱勢地位的蛤蟆不得不父親說的方式生活。

當蛤蟆從走出依賴父母的“兒童自我狀態”進入向內求索的“成人自我狀態”時,他終於明白:

只有順應自己當下的真實需求,才能真正讓自己擺脫過去痛苦經歷的束縛。

現在的他更需要釋懷,放下對父母的記恨,和過去和解,即使再遇到和父親一樣嚴厲的獾,他也不能再繼續唯唯諾諾。

正如布

斯說的那句話,人生最困難的事情是認識自己。

當你瞭解自己,清楚自己的需求,才是努力生活的真正意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裡的5句話,讀懂已是過來人

無論生活有怎樣的磨礪,都不要輕易放棄自己,只有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才能看到勝利的曙光。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裡的5句話,讀懂已是過來人

當你對情緒的感受越來越清晰時,就能明白它們並非可有可無,也不會對

它們不聞不問,情緒正是自我的核心。

受原生家庭影響,長大後的蛤蟆

變的

敏感憂鬱,嚴重缺乏安全感,非常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為了討好身邊人,蛤蟆總是默默壓抑內心的不快,還常常自責是自己做的不好。

當心理師蒼鷺瞭解到蛤蟆的心理狀況時,並沒有直接給出改變的方法。

而是用“你怎麼看?你感覺怎麼樣?”的提問方式,讓蛤蟆慢慢感悟心理變化。

這種關懷親切的詢問方式是蛤蟆以前從沒有感受過的。

但頻繁的提問也讓蛤蟆感到煩躁,終於在後來一次的治療過程中,蛤蟆第一次衝蒼鷺發了火。

蛤蟆一位蒼鷺會怪責他,但蒼鷺沒有。

蒼鷺看到了蛤蟆變化,這也正是他想要的結果。

就像第一面談時,蒼鷺對蛤蟆說的:“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我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

也正是這次的情緒發洩,讓蛤蟆感受到情緒需要得到理解的重要性。

蛤蟆的情感也終於從依賴成長到了情緒對抗,最終走向了人格獨立。

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事事在意別人的看法而忽略自己的感受。

正視自己的內心,做情緒的管理人。

如書中說,只要我們的情緒獲得真正的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

認可自己,理解內心真實的感受,才能更好的成長。

學會自我關懷,感受溫暖人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裡的5句話,讀懂已是過來人

你當然教了我很多,對我非常有幫助,但你從沒給過我答案。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裡的5句話,讀懂已是過來人

在最後一次面談中,蛤蟆和蒼鷺都各自敞開心扉痛快地暢聊起來。

蒼鷺告訴蛤蟆:……人生的座標並非靜止的狀態,而是動態的過程。

你不能說‘好了,我終於到了’,好像登頂珠穆朗瑪峰一樣。你覺得是好的,也要相信別人是好的。

已經走出心理困境的蛤蟆當然明白,只有真正發自內心的信念行為才能讓自己變得優秀。

蛤蟆說道:你當然教了我很多,對我非常有幫助,但你從沒給過我答案。現在我明白了,你其實總在引導我回答自己的問題,引導我進入‘成人狀態’。

在這場心理治療的路程中,蛤蟆感受最多的是蒼鷺教他領悟的方法,不是直接告訴他結果如何。

正是這種緩慢受錘的方式讓抑鬱的蛤蟆真正脫胎換骨,收穫了一個全新的自己,不再完全依賴於其他人的教導和看法。

能讓自己擺脫困境的人只有自己。

恰似作家周國平說的那句:“這個世界看似熙熙攘攘,其實每個人只能孤獨地過冬,能把我們從困境拉出來的只有自己。”

故事中的蛤蟆先生何嘗不是芸芸眾生們的縮影,看似坦然接受的外表下都藏著一顆受傷的靈魂。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裡的5句話,讀懂已是過來人

深陷在無限的焦慮和糾結中不能自拔,強顏歡笑地面對這喧囂世界。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當你願意奮力前行,就能最終找到想要的。

堅定信念,救贖自己。

蛤蟆與自己自卑、軟弱、抑鬱的心理抗衡的經歷告訴人們,與其一直活在擔心、反覆的糾結焦慮中,不如選擇與自己和解。

生活本就不易,不該回憶的就選擇忘記,沒有答案的事情,就讓它順其自然。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裡的5句話,讀懂已是過來人

【詩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

28。8

精選

購買

人生慌慌張張,只為碎銀幾兩。

生活是自己的旅程,切忌活成別人的模樣。

經歷過痛苦覺醒的人,變得更加清醒、自信、獨立、心中充滿希望。

正如榮格說:沒有一種覺醒是不帶著痛苦的。

從痛苦中覺醒的人更懂得珍惜自己,更明白不輕易放棄的意義。

人生就是一場特別的修行。

有人修的內心自在;有人畏懼艱難,停留在原地。

讀懂以上五句話:願你能有面對世間疾苦的擔當,也有享受安樂的閒情逸致。

如此才能餘生不委屈自己,過得舒適自在。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