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攀登者》中國登山隊的故事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這部電影很有意思

《攀登者》這部電影講述的是,在1960年,中國登山隊向珠峰發起衝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頂這一項不可能的任務。但在最後關鍵時刻,方隊長因為救老曲,把攝影機丟掉,致使沒有留下影像資料作為登上頂峰的憑據,從而不被世界認可。十五年後的1975年,中國登山隊各方面條件已更加完備,再次出發,經過不懈努力,終於成功,向世界證明了一切。

《攀登者》中國登山隊的故事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這部電影很有意思

關於故事的歷史背景,在電影中的字幕已有一些說明。而更為詳盡的是,那一段,國際上開始劃定邊境線,珠峰歸屬問題受到爭議。其中,與我國產生糾紛的就有尼泊爾,我方商量把界線劃在峰頂,尼泊爾表示珠峰完全在他們的境內,不同意。

隨後,我國提議以“友誼峰”作為統一的名字,尼泊爾拒絕了。當時因為在1953年尼泊爾嚮導和紐西蘭登山家率先登頂,所以他們很自以為是地叫囂,“你們國家的山峰你們自己都沒有上去過,如何證明是你們的?”並且,尼泊爾是印度附屬國,印度持有的態度也是認為珠峰不屬於中國,由此,我國立即決定攀登珠峰。

《攀登者》中國登山隊的故事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這部電影很有意思

電影最初,是以徐纓的口吻對蓑雨鶴的描述:“每年冬天,蓑雨鶴都會進行一次最具挑戰的遷徙,遇到兇猛的風暴,它們會成千上萬地死去,但是它們依然頑強,要飛越這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意在說明,攀登者就像蓑雨鶴一樣不畏艱險,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此處會引起人們對於情節的期待,而反覆觀看這部電影,那些攀登者們的面孔以及在極端惡劣天氣前行的身影,便都會因這個畫面而一一浮現腦海。

總之,這樣的開篇,觀眾會根據當時所處於的狀態,被喚起相應的感知,非常恰到好處。

而接近尾聲時,是攀登者們登上峰頂回頭遠眺,呈現的不僅是空間距離的景物,更是時間距離的人物,還原出受傷而不能一起參加登頂的隊友以及曾經登頂的情景。

《攀登者》中國登山隊的故事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這部電影很有意思

由此很有力度地體現,這一次的出發是為了彌補上一次的失誤,而勝利的果實,離不開一路上每個人的付出。

一部電影的開頭與結尾是關鍵,能否使情節做到流暢的起承轉合,這兩者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起”在於是否短時間內抓住觀眾內心對此產生的好奇及期待,使接下來一個多小時的時間裡,觀眾與情節的相處會引發諸多觸動。

而“合”在於是否能將情節湧起的巨浪,在不帶來過度不適感覺的基礎上平息,將平靜還給觀眾的同時,也將不凡的經歷帶來,使觀眾在對此不斷地回憶中,加深對情節的印象。

《攀登者》中國登山隊的故事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這部電影很有意思

而這些,《攀登者》做到了,從而也促使我對其中的情節有了更多的解讀。

內容圍繞“登山”這一主題推進,而這座“山”,也決定了好幾條重要的線索。

對於方五洲,是為了了卻第一次登山沒留下影像憑據,我們不被世界認可的遺憾,以及為了不辜負犧牲隊友的期望。

對於老曲,是為了不再因攝影機為救他而被丟掉,活在內心深深的譴責與掙扎中。

對於李國樑,是受了老曲對於他這位攝影師的重託,所以不能出一點疏漏。

對於徐纓,她明白,方五洲若不成功地實現登頂願望,就算在一起也不會開心,她需要面對的,是與方五洲之間的“山”。

對於“若能登頂則死而無憾”的楊光,是可以接近天堂的父親……

而對於祖國,是為了“測量珠峰準確的高度———中國的高度”,讓世界看到我們,捍衛尊嚴。

在課堂上,有學生問方五洲,“我們為什麼要登山?”方五洲的回答擲地有聲:“攀登珠峰,在於探索人與自然的關係,探索未來。”

《攀登者》中國登山隊的故事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這部電影很有意思

顯然,攀登者需要征服的,不僅僅是“珠峰”這一座山,而是世界對於我們的質疑與偏見。並且,他們各自也都有一座需要攀登的“山”。於是,他們肩上扛著自己那座“山”,來共同攀登橫在面前的這座“山”。待登上峰頂,所有的一切便迎刃而解。

這座“山”,是自然界的“山”,也是精神上的“山”,它在這裡起著雙重的意義。

漫漫人生路,我們便是在以攀登的姿態前進,每一次的艱難險阻,是對我們毅力的考驗。但正是這種考驗,使我們變得越來越強大,我們走向這個世界,與它產生聯結,由此發現它更多的神秘,才會因懂得而遵從,因遵從而敬畏。

攀登的終極意義便是,站在一個更高的位置,去看待所有的事情,那麼當視野變得遼闊時,也更能坦然地去放下與接納。於是,便明白,一路所受的體膚之苦,實則是歷練內心。

《攀登者》中國登山隊的故事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這部電影很有意思

電影中這場關於攀登的歷練,亦使人引發對於“大我”和“小我”關係的思考。

方五洲為了救老曲丟下攝影機,“小我”是個人榮譽,“大我”是他人生命;徐纓為了探測準確的天氣情況,與隊友一起到達珠峰北坳,在惡劣的環境中,最終因病犧牲,“小我”是自己的生命以及與方五洲的未來,“大我”是幫助大家登上珠峰;李國樑為了不負眾望而留下攝影機,主動用刀子截斷救命的繩索,犧牲自己,“小我”是自己的生命,“大我”是國家的榮譽。

在這裡,他們皆選擇了“大我”,“大我”是可以互相影響的,正是有了這樣的榜樣,其他的人才會為此觸動,於是便拼盡全力與困難作鬥爭。因為他們明白,自己的堅守才不會枉費別人的堅守。

《攀登者》中國登山隊的故事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這部電影很有意思

對於人物的刻畫,細緻入微,使故事更加全面而立體。在這裡,每個人都有糾結之處,但終究都以明媚的方式呈現。

老曲,是一個看似不近人情的角色,第一次登頂過後的他,一直為方五洲救了他而丟掉攝影機的事情耿耿於懷。對於方五洲的問題:“如果是你,讓我死,才能保住攝影機,你會選擇殺了我嗎?”他的回答是,“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我死都要保住攝影機,然後到地底下我找你去,我陪著你。”

老曲不畏犧牲的精神確實令人歎服,但這樣的勇敢卻帶有幾分寒意。

再次登頂肩負攝像責任的李國樑,老曲更是嚴格要求他,在體能測試時,計時的黑牡丹對李國樑頗有好感,於是便少計了十秒,而老曲因此又加倍責罰了李國樑。

李國樑問他:“曲教練,你為什麼針對我?”他說:“六零年我們登頂成功了,但是就因為少了一臺攝影機,讓全中國在全世介面前抬不起來頭,現在我們重新開始了,你想讓它再丟一次嗎?你想讓中國在全世介面前再低十年頭嗎?你不差,各方面條件都挺好,但是我們請你來不是讓你給女同志演節目的。”

可見,老曲心中的掙扎太重,重到對自己及他人的態度變得更加苛刻,重到令人窒息。張譯確實是優秀的演員,將這些表現得淋漓盡致。

而接下來,老曲以一句“我也不是針對你,我是珍惜你。”來結束這場對話,這是以含蓄的方式在向李國樑表達最高認可及寄予厚望。並且,此處也是老曲看待這一切態度的轉折點。

直到李國樑的犧牲,給他上了一課,在他哭著對方五洲懺悔道:“我錯了”時,便徹底明白,人可以決定自己的生死,但不可以決定他人的生死。只要活著,就會有希望。從此,比起榮譽,他更考慮大家的安危,他說:“責任比這座山還要重。”

《攀登者》中國登山隊的故事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這部電影很有意思

在電影很多細節中,方可見用心。

當徐纓與小師傅在探討被藏族人民視為女神的珠峰好像揮舞著哈達跳舞的一些相關問題時,正問著:“女神跳不同的舞,是不是天氣有不同的變化?”下一秒,看到了多年不見的方五洲,這便是他們的重逢。而適才所說的天氣變化,詮釋了在四目相對時,他們神情與內心由平靜到不平靜的過程。

得知自己病情嚴重,無法繼續參與此次登頂的楊光躺在病床上說,“我還會回來的。”當時,有一縷光自屋頂傾瀉而下,體現出他對未來充滿希望,與名字契合,心向陽光。同時,也預示著終究在某一刻迎來屬於他自己的成功以及國家即將獲得的成功。

“一切景語皆情語。”所謂的“景”,不僅是畫面的底色,更是情感的底色。由此,每一分每一秒的光影都各司其職,與觀眾的內心產生強烈的碰撞。

《攀登者》中國登山隊的故事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說這部電影很有意思

這是一部登山題材的大片,其中關於情感的內容使大眾對此評價不一,但正是如此,才是對小人物全方位最真實的展現,而這些,也使登山過程中緊張的氛圍有所緩解,達到整體情感基調上的豐富層次。

美國導演奧利弗·斯通曾說:“我相信電影可以有百萬種不一樣的主觀見解。”

對於一部電影,我們應以寬容的態度去面對,只有善於發現它的閃光之處,才可以找到自己內心與它和諧相處的點,由此從中受益。

作為主旋律電影,《攀登者》也站在了精神境界的最高峰。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或許很多歷史事件他們沒有主動了解的想法。而這些內容被導演搬上螢幕,由此成為切入點,即使為了達到藝術效果其中稍作改動,但至少可以激發人們去關注和深入探討的熱情。

這樣,不僅喚起年輕一代的愛國意識,也使經歷過那個時代的長輩回憶崢嶸歲月,再一次感受其中帶來的力量。所以,以此類內容為創作題材的方式,是非常值得讚賞的,由此可見導演及幕後人員超凡的眼光及遠大的格局。

1975年中國登山隊留在第二臺階的中國梯,以及測出的珠穆朗瑪峰高度8848。13米,足以從此讓每個中國人在世介面前有挺直脊樑的底氣。唯有國家繁榮昌盛,國人的生活才會和諧幸福。而創造國家美好未來的責任,離不開每一位國人。

願你我,在孜孜不倦地一路攀登過後,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