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隱蔽的角落》殺人狂魔張東昇,戲裡戲外都有人對他生出無限的同情

《隱蔽的角落》,對於殺人狂魔張東昇,戲裡戲外卻都有人對他生出無限的同情。

戲裡,普普認為張叔叔並沒有那麼壞,嚴良把複製盤給了他,朝陽打心底欽佩張老師的才華。他們心裡從最開始的害怕和恐懼走到了對張東昇的同情、理解與同盟。劇中三個孩子對張東昇的態度其實是反映出他們出現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徵。

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又稱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徵,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可能被暴力侵害的人因為生命受到威脅,對施暴者產生依賴,甚至情感、崇拜等。

《隱蔽的角落》殺人狂魔張東昇,戲裡戲外都有人對他生出無限的同情

三個孩子一開始對殺人狂充滿恐懼與擔憂,但在與張東昇的長期較量與相處中,孩子們感受到巨大的反差。張東昇給孩子們提供衣食住行,甚至還給予人生指導。孩子們不僅未受到直接傷害,還體認到他的仁慈和不得已,以致最終甚至想協助他逃避罪責告別過去重新開始。

戲外,觀眾對張東昇這個人恨不起來,這似乎意味著觀眾們可能是潛在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患者。觀眾對殺人兇手有更多的包容,但卻不能接納一個因失去女兒而發狂的媽媽。作為朝陽的繼母,王瑤每每出場,便罵聲一片。她沒有殺害誰,相反是受害者,觀眾對她卻是零容忍。

《隱蔽的角落》殺人狂魔張東昇,戲裡戲外都有人對他生出無限的同情

我想,這和劇情對人物的刻畫有關,張東昇的刻畫會更飽滿。他是學霸人設出場,殺人動機都會有所交代。他對愛情的專一與用心,他被岳父岳母家嫌棄的創傷與隱忍,他被妻子背叛的痛苦與包容,都讓人忍不住對他心生憐憫,感覺他犯罪情有可原。而王瑤就是以小三上位為

出場人設的,破壞家庭、道德敗壞,胡攪蠻纏、不可理喻,整一個沒素質的瘋婆娘,教出同樣任性妄為的小屁孩,觀眾恨不得她早下線。

觀眾對張東昇的態度,不僅如劇中的三個孩子一樣有同情心,還有同理心,似乎可以進入到角色之中,體會其情感,感受其想法。

《隱蔽的角落》殺人狂魔張東昇,戲裡戲外都有人對他生出無限的同情

所以,

斯德哥爾摩綜合徵又稱人質情結或人質綜合徵,指被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可能被暴力侵害的人因為生命受到威脅,對施暴者產生依賴,甚至情感、崇拜等。

要對一個人產生理解與共情,一個前提是全方位地瞭解資訊,並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待問題。

,認定小三就是卑劣與差勁,不配擁有幸福,甚至連活著的權利都沒有,死有餘辜。

事實上,王瑤也是無辜而可憐的。教女無方不是死的理由,妄加猜疑不是死的理由,惡意誹謗也不是死的理由!

很多時候,在資訊不全的情況下,很容易對一個人的判斷產生偏差,尤其喜歡從個人圖示和刻板印象出發去評價一個人

共情不是認同

張東昇哪怕理由再充分,也沒有權力與資格剝奪他人的性命。在他的概念裡,走投無路時,殺人都是振振有詞、理直氣壯!

《隱蔽的角落》殺人狂魔張東昇,戲裡戲外都有人對他生出無限的同情

事實上,這就是他的問題,是他“非理性的思維”作祟,他極端,認定“老婆離開自己,一切都完了”,他要毀掉那些毀掉了他的人;是他應對問題的方式錯了,他偏激,認定只有殺人是解決問題的方式;是他人性邪惡的一面激活了,他冷血,漠視他人的生命。

當然,看驚悚懸疑劇,不看血案看什麼?

,理解他謀殺之動機,同情他不幸之遭遇,同理他的生活之艱辛,但不是認同他殺人之行為。

,透過藉助兇手之手,宣洩本我的攻擊性,把自己討厭和痛恨之人通通“幹掉”!

《隱蔽的角落》殺人狂魔張東昇,戲裡戲外都有人對他生出無限的同情

特別是高智商犯罪,叫人大呼過癮。這也許就是懸疑推理劇盛行的原因,總有幾個兇手,也總有幾個被害者,用最極端的方式呈現人類最隱蔽的死亡慾念。在深藏於內心角落的本能慾望得以替代性滿足後,一切迴歸正常,生活繼續,理性繼續。

除了看血案,我們還看破案。破案的過程,也是解密的過程,如剝竹筍,隱蔽的真相逐步揭開,緊緊抓住觀眾的眼球。

《隱蔽的角落》殺人狂魔張東昇,戲裡戲外都有人對他生出無限的同情

人內心隱蔽的角落存在許多本能慾望,稱讚“殺得好”的那些觀眾,也是間接滿足了內心的本我慾望

一念之差會成仙或成魔,這個一念看似偶然,還是有必然性的,和個人脾性、修養、教養,情緒控制能力,對生命的態度等等都有關係。普普沒有成魔,嚴良沒有成魔,相反學霸朱朝陽成魔了,優秀教師張東昇成魔了,邪惡種子生根。

劇中的最後,“五連殺”兇手張東昇受到懲罰,觀眾唏噓,再大的同情與共情都抵不過內心的良知。未成年人朱朝陽則給了一個重新開始的機會,也是因為朝陽還小,惡行也小,在惡的種子還沒有發芽之前,還能連根拔起、重新培植!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