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電影】《唐探3》:一部讓人流淚的電影,真誠戰勝了專業和娛樂!

【電影】《唐探3》:一部讓人流淚的電影,真誠戰勝了專業和娛樂!

《你好,李煥英》

首先我想說我對這部電影的喜愛,它的真誠都讓我不忍升起理性,非常真誠。賈玲的人格當中也有這一部分,不裝、很樸實、很可愛的,我也很喜歡這種風格,這個電影也是讓我流眼淚最多的電影。

而且我看著它的票房超過要逆襲《唐探3》我還挺高興的,真誠戰勝了專業和娛樂。

因為僅從娛樂性講的話,可能《唐探3》的娛樂性更高,還有它的團隊更專業,《唐探3》已經是一個系列,它已經是一個很硬的IP,有更雄厚的資金,更大牌的明星和資金團隊做支援,但是真誠戰勝了它,我很高興。

那我想說的親情中的陷阱是什麼呢?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平等。整個電影的一個基調是賈玲對於母親是有一種虧欠感,這種虧欠感有很多的表現。

包括李煥英去世的時候只有48歲,那時候賈玲還沒有在演藝圈出頭,我們用通俗的話說,她還沒有混出來,她沒有給媽媽提供過社會上的尊重,還有財富的享受,還有各種的讚許,她就會有很多遺憾,這個遺憾本身也是一種虧欠感,就是媽媽為我付出了一切,我還什麼都沒給媽媽做。

這種遺憾、這種虧欠感,我曾經也有。我父親在我大學畢業那一年去世的,他也是沒有花過我一分錢,我也覺得我爸爸應該被更多的尊重,我也想給我爸爸長臉,這些遺憾背後也是一個虧欠感。這個是不必要的。

我之所以說這個電影所謂的不足,並不是說我不喜歡這部電影,或者說故意去挑刺,而是說,我想,如果賈玲有機會聽到我講的這些話,或許對賈玲也能夠有一點點啟發。

【電影】《唐探3》:一部讓人流淚的電影,真誠戰勝了專業和娛樂!

我想說兩點,第一點:

我們不需要把別人看成不圓滿的、

看成受苦的、看成遺憾的。

她的媽媽48歲,我的父親52歲,他們人生的結束並不是一個悲劇。因為我們真正的生命不是身體,我們真正的圓滿、財富也不在這個世界上。這個世界上經歷的一切,對於我們真實的生命來講都不算什麼。

所以我們不需要好像有一個遺憾再去彌補,好像有一個虧欠永遠的揹負。我們不需要這樣,他們那樣也很圓滿,他們也有他們在世期間的喜怒哀樂,再多經歷幾年,再少經歷幾年無關緊要。

當然,他們繼續活下去很好,我們也有機會去奉獻我們對他們的愛心,當然很好,但是沒有的話,也不值的遺憾。

我們不需要這樣去感受過早去世,尤其是意外去世,那最極端的就是父母自殺的這種情況,我們不需要去用遺憾、內疚和虧欠感去經歷這些。

真正愛一個人是什麼?昨天學習《奇蹟課程》有一句話:

真正的愛是認出對方的完美。

真正的愛一個人是隻注目於他自性的完美,以及他的自性在這有限的一生當中所散發出來的美善。

去注目他自性當中散發出的美善,這個我們比較容易做到,但是隻去注重這些美善,並且去看到對方的圓滿,這個是一個靈性世界觀,這不是社會世界觀。

社會的世界觀是非得壽終正寢才行,可是壽終正寢也不行,因為還想他再活下去。就像我們的鄧爺爺活了92歲,活了90多歲,97年去世了,我們還是希望他如果再多活一點時間,身體再好一點,他到香港去看一看該有多好。

他曾經說想到自己的土地上去看一看,還有幾個月香港就回歸了,他老人家先走了,如果他還活著,能夠去讓大家推著他到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該有多好,那還是會有這樣的遺憾。

所以這世界是基於匱乏感來去執行的,在世界裡面想獲得不匱乏,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這就是我想說的,

對於這些親人的過早去世,以及一些特別的經歷,不需要感到遺憾,認出他們的完滿,我們不需要內疚,不需要從中體驗無力感、體驗內疚、體驗虧欠,不需要這些。

【電影】《唐探3》:一部讓人流淚的電影,真誠戰勝了專業和娛樂!

第二點我想說的是:

我們和父母之間以及

我們和在世的任何弟兄、

任何人際之間,

我們都是平等的相愛的關係。

就算在親子這樣的關係當中,我們也可以用平等去感知。

在這部電影裡的後半段,有一個很著力強調的一點,原來我去回溯到1981年,我媽媽她是知道的,原來又是她在幫我、又是她在愛我。很典型、很用力的強調這一點。

賈玲透過書包,透過縫褲子,我媽媽也不會啊?然後她想到我媽媽也是有意來配合她的、有意來照顧她的,有意來讓她開心的,然後就在那兒痛哭,然後奔跑。

在這裡面我們都很容易掉眼淚,掉眼淚也沒什麼錯,我也掉眼淚了,但是這裡面的確有一個我想說的這個問題,好像都是父母的愛籠罩著我們,好像我們總是那個被照顧者,好像父母的愛、父母的恩永遠也還不完,永遠也跳不開。

這個就是一種非常隱蔽的糖衣炮彈,它是一個很隱蔽的自我貶低,

你只要覺得你的愛少於任何人,你貶低了你自己,你覺得你的愛多過任何人,你也離開了事實。

你們是相愛的,你的出生就帶給父母非常大的轉變,這種親子的這種緣分是雙方靈魂的共謀,不是單向付出,也不是單向得到,是互相的。

愛是平等之間的流動

我們和親子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下屬和領導之間都是平等的、互相給予的,甚至你僅僅是接受就是一種給予。

當我們成為父母的時候,我們看一個小孩子,我們看見他就很高興,然後我們能把他逗笑我們也很開心。

他那麼容易快樂,我們也很感謝,我們有機會能夠滿足他,我們也好滿足,它不是單向的收穫的。

如果你覺得自己缺乏愛的能力,你覺得都是別人愛你,你沒怎麼愛別人,那是一種壓抑,一種自我貶低,一種很微妙的欲振乏力之感。

什麼樣的虧欠感都是虧欠感,覺得對不起誰都是對不起,我們完全不必要進入這樣的陷阱。

如果我是賈玲,我當然感謝我的媽媽李煥英、我的爸爸某某某,我當然感謝他們了,他們太好了呀。

但同時我也看到他們的平安和幸福,他們在世間經歷這些也非常的充實,他們有我,他們也很開心。

然後當我去感受我們的這個親子緣分的時候我是愉快的,我是輕鬆的,而沒有悲情色彩,而沒有覺得揹負什麼,沒有沉重感。

【電影】《唐探3》:一部讓人流淚的電影,真誠戰勝了專業和娛樂!

而媽媽走了,我也不會覺得缺失。這個可以說是我想傳達的第三點就是:

我們的親人去世了,

我們並不需要去用匱乏感去體驗這個缺失,

因為我們的真正生命是愛,

我們需要的也是愛,

我們給出的也是愛。

我們需要的是愛,而不是任何的一種情,無論是愛情還是親情。當我們說父愛的時候就是來自父親的一種情,說母愛就是來自母親的一種情。

我是可以在人間沒有父母的,因為我只接受生命的愛就夠了,我不需要任何特定的形式。我去接受生命的愛我就充滿了,那我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時候,我可以愛每一個人,我也可以從每一個人那裡獲得愛。

就算我沒有父愛、沒有母愛都沒關係,只要是愛就行,而

愛不會缺乏。

我們世界的這個倫理它非常的強調血緣家庭,把那個誇張頌揚,這些都是一些迷霧。其實只要是愛就行,人需要的只是愛。

有父親,但是那個父親你在他身上感覺不到愛,那你一點都不享受,甚至希望這個父親去死,甚至希望沒有這個父親。

有老公、有老婆,有男朋友、有女朋友,但是你在這個關係當中感受不到愛,你都想逃離。

所以你需要的不是父愛、不是母愛、不是男朋友、不是女朋友,你需要的只是愛。

從這個角度來講任何一種特定形式的情愛的消失都不應該引起我們的匱乏感。除非我們先對特定形式的情愛賦予了必不可少的含義。

就像離婚,我的孩子他會不會缺父愛?或者他媽媽這麼早就去世了,這個孩子會不會缺母愛?不!孩子有愛就行!

很多人覺得自己人生不完整。如果我生下來就不知道我父母是誰是很大的不完整;我覺得從來沒有好好的談過一次戀愛不完整;沒有生過一個小孩兒不完整;沒有過人生中某些經歷、某些角色不完整,這些不完整都是不必要的。

我的完整在我這裡,在我的心裡,在我的自性裡,它不可能在世界上。

在世界上去尋找完整,這就是緣木求魚啊。基於匱乏、有限、無常打造出來的世界它怎麼能夠給你提供永恆和完整?不可能。

你看看這三個好兄弟有限、無常、匱乏,每個要素都已經註定不完整了,所以我根本不需要這個世界上的完整,我想在這個世界上求這種完整,也求不到。

【電影】《唐探3》:一部讓人流淚的電影,真誠戰勝了專業和娛樂!

這就是我想說的三點,這裡面就是親情中隱含的陷阱。

不平等的,有虧欠感的,自我貶低、欲振乏力,有未了的心事,有回報不了的愛,一種人生中註定的缺失。。。。。

有一部很有名的小說《那個最愛我的人去了》,好像是著名作家張潔寫的,也有一首類似的歌兒。

我不這麼覺得,世界最疼我的人是我自己,而且我可以疼你,這就夠了。

我不需要一定有誰最疼我,如果很疼我,她可能相對來講是佼佼者,如果疼我是一個比賽的話,她可能能夠進前三名,可能名列前茅,她不一定是第一,也有可能是第一,但這個不重要,她疼不到我的時候不是多了去了嗎?

我可以疼我自己,我可以疼她就夠了。

不須要把一種感情崇高化、頌揚化、完美化、理想化,就像不需要把任何世間的人崇高化、理想化、完美化一樣。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