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王珪:才女李清照外公,北宋政壇著名端水大師,人稱“三旨相公”

大家好,我是梨白,一枚歷史和寫作萌新愛好者,歡迎關注哦~本文為原創,盜文必究!

宋朝,中國古代歷史長河中經濟、文化、科技發展的高光時刻。造就宋朝諸多繁榮景象功不可沒的便是宋朝的文臣群體。

王珪:才女李清照外公,北宋政壇著名端水大師,人稱“三旨相公”

自宋太祖建立宋朝之後,為了不讓下屬都向他學習兵變做皇帝,宋朝就開啟了文人治國節奏。

文人治國,有益處也有弊端,北宋初中期特別是仁宗一朝起,科舉門第觀念放寬,宋朝的文臣們開始積極參政、議政,一個朝代文人

“以天下為己任”

的理想開始被激發,出現了歐陽修所說的

“開口攬實事,議論爭煌煌”

的文人黃金時代。

宋朝文臣的人物性格都很鮮明,但也不乏有傳說中的“端水”大師,咱們今天的主角就是北宋政壇上著名的“端水大師”王珪。

王珪:才女李清照外公,北宋政壇著名端水大師,人稱“三旨相公”

啥?王珪你沒聽說過,不要急,王珪你沒聽說過,李清照知道吧,王珪就是李清照的外祖父。

怎麼樣,驚不驚喜意不意外?!行了,閒話不再扯,咱們奔主題。

王珪:才女李清照外公,北宋政壇著名端水大師,人稱“三旨相公”

王珪曾官拜宰相,但官聲呈現兩極化,當然這不重要,因為在其“侍奉”的四任帝王間口碑極好,就這一條我們就得佩服他的本事,“端水大師”實至名

歸。

《宋史》記載,

“珪弱歲奇警,出語驚人”

。宋仁宗年間,他

考中進士甲科第二名

,也就是榜眼,通判揚州。進士甲科我們就不解釋了,大家就記住,就是最好的宋朝“高考”最頂尖的人才榜。

王倫犯淮南“成就”了王珪,他提議在郊外伏擊,結果賊人逃跑了。

王珪很快被召回京直集賢院,為鹽鐵判官、修起居注。

王珪:才女李清照外公,北宋政壇著名端水大師,人稱“三旨相公”

很快王珪就被安排了一個迎接和陪伴契丹使臣的活兒,往昔,使臣們路過魏地時,都會換上盛裝。結果這一次卻穿著便服,有點應付的意思,還說雲衣冠在後面的行李車內。

王珪並沒有說什麼,而是找人把衣服給使臣們找了出來,契丹使臣們因此而慚愧,王珪也因此為賀正旦使,後來進知制誥、知審官院,為翰林學士、知開封府。

母親去世守孝歸來的王珪繼續復為學士,兼侍讀學士。

要知道比起做官被同僚和後世之人詬病,王珪在做文章上是有些才能的。

據考證和統計,自熙寧初年開始,連續為皇室起草詔書十八年,宋神宗對其評價:“王珪誥有體,他學士不逮遠矣”。

王珪:才女李清照外公,北宋政壇著名端水大師,人稱“三旨相公”

按理說,學問高應該被人尊重,為什麼王珪卻被人詬病不恥呢?

這就要從王珪的性格說起了,

他並不是一個心眼大的人,遇到和自己實力相當的人,王珪想到的不是向人家學習,而是變著法兒的打擊人家,歐陽修、蘇軾師徒先後“中”招兒。

先說說歐陽修,《宋史》記載宋仁宗宴寶文閣作飛白書,然後準備分賜給大臣們,便命王珪寫上分賜大臣的名字和年月。

歐陽修也得到了宋仁宗的字,王珪卻在其中夾帶了“私貨”,除了宋仁宗讓他寫的名字和年月之外,還在絹書的最後寫上了“翰林學士臣王珪奉聖旨題”,這讓歐陽修非常不恥。

很明顯面對才學同樣被宋仁宗賞識的歐陽修,

王珪想到的不是欣賞或是學習,而是喜歡做些小動作,顯示自己在宋仁宗心中的地位,然後打擊“對手”,說實話,有點孩子氣。

王珪:才女李清照外公,北宋政壇著名端水大師,人稱“三旨相公”

如果說,在歐陽修這裡,王珪還只是小打小鬧,那麼在蘇軾那裡他是動了真格了,蘇軾差點就因為他的“大動作”而喪命。

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由徐州調往湖州做知州,按照慣例,他就給宋神宗進了一篇《湖州謝上表》。

蘇軾這個人,一生官途多舛其實和他那張沒有把門的嘴也有關係,上表就上表,他還說了一些諷刺變法的話語,類似

“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

這種。

王珪:才女李清照外公,北宋政壇著名端水大師,人稱“三旨相公”

宋神宗是誰啊?!那是皇帝啊,變法是他一手支援的,敢諷刺變法和變法的官員那就是打自己的臉啊,於是宋神宗就表達了出了不滿。

大臣們最後察言觀色,見宋神宗“厭惡”了蘇軾,便才是紛紛彈劾蘇軾。在眾人的努力之下,不久蘇軾便被抓了,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

“烏臺詩案”

大家不明白,這和王珪又有什麼關係呢?

因為此事王珪也摻和了一腳,且在宋神宗對蘇軾動了惻隱之心時,王珪又開始了“作妖”了。

王珪:才女李清照外公,北宋政壇著名端水大師,人稱“三旨相公”

蘇軾的才能梨白不必多說,懂得都懂,不管王珪是不是怕蘇軾的才能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反正他也尋找了蘇軾的“反詩”,比如《詠檜》中的“根到九泉無曲處,此心唯有蟄龍知”。

王珪認為宋神宗已經是帝王,沒有“蟄龍”一說,明裡暗裡就是說蘇軾有二心。

這時還好宋神宗沒有糊塗,還好蘇軾還有當時沒有鬧翻的好友章惇為其辯論,不然蘇軾到底什麼下場還真的不可知。

也正是因為不怎麼寬闊的胸懷,王珪被很多人所不齒,認為他是存齷齪心思的小人。

說實話,北宋的文臣沒有真正的大奸大惡之人,王珪也是如此。

王珪:才女李清照外公,北宋政壇著名端水大師,人稱“三旨相公”

宋仁宗晚年,身體一直不好,還被疑似精神類疾病所困擾,一次中風過後,情況不太好,一直不清醒。

當時的宰執們便讓王珪起草詔書,擬立已經被宋仁宗封為皇子的趙曙為皇帝。不想卻被王珪,拒絕,王珪表示這是國家大事,如果不是宋仁宗當面讓他擬旨他是不會寫的。歐陽修聽了此事之後,贊他為“真學士”。

宋朝的文人很“矛盾”,王珪此人更矛盾,且立場一直搖擺不定。大家都知道,宋英宗上位之後,就開始“卸磨殺驢”,想要追封自己的生父為皇考。

王珪:才女李清照外公,北宋政壇著名端水大師,人稱“三旨相公”

王珪剛開始的立場是堅定的,認為按照國家禮制,宋英宗的生父濮王只能是皇伯父。

宋英宗為了能夠“說服”這些老臣,也想出了一些辦法,比如把他們從原來的職位調離或者給他們升職,從而讓他們閉嘴。

這一招沒讓司馬光閉嘴,也沒讓範鎮妥協,王珪卻被“收買”了,宋英宗明裡暗裡表示,原諒了他當時沒有擬寫傳位詔書的“錯誤”,然後還給他升了官,於是他這口碑又折了一塊兒。

王珪:才女李清照外公,北宋政壇著名端水大師,人稱“三旨相公”

宋神宗即位後,王珪遷學士旨。宋神宗非常欣賞王珪的才能,

熙寧三年,王珪拜參知政事,九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終於做了宰相。

王珪做宰相的這段時間,沒啥建樹,還被人笑稱是“三旨相公”,這是什麼意思呢?

大家認為他沒有積極參與政事,沒有說出自己的觀點,只是一味迎合宋神宗。

上殿時,他就是去“取聖旨”;宋神宗做好決定,他就說好,然後“領聖旨”;出了大殿的門,他就表示自己“已領旨”,然後大家就按照旨意做事就成了,全程自己沒有意見。

王珪:才女李清照外公,北宋政壇著名端水大師,人稱“三旨相公”

宋神宗元豐期間改官制,王珪由禮部侍郎超授銀青光祿大夫。元豐五年,宋廷正三省官名,王珪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蔡確為右僕射。

宋神宗對宰執們表示,新修改的官制度,他想新舊人都用,還要重用司馬光為御史大夫。這下子,王珪和蔡確兩個人都大驚失色,官職就那麼多,新舊人都用,還要重要司馬光,王珪心虛,不知道自己的相位能不能保住。

這時蔡確就給王珪出了主意,說是宋神宗要收復靈武,如果王珪能擔得起這件事情,相位就能保住了。這個蔡確也不是好人,以後這倆人還得翻臉,梨白會在之後的文章裡和大家分享這個事情。

王珪:才女李清照外公,北宋政壇著名端水大師,人稱“三旨相公”

宋神宗果真要收復靈武,還想要召司馬光,王珪卻沒給他“機會”,推薦了俞充遏制司馬光入朝,讓他上了平西夏策。

王珪在背後“指揮”,認為應該採取用兵深入的策略。他算準了這樣之後宋神宗不會再召見司馬光,就是召見了,司馬光也不一定來,後來也果然如此。

然而征戰的結果卻沒有他想得那麼美好,《宋史》評價這場戰爭,

“永樂之敗,死者十餘萬人,實珪啟之”。

宋神宗去世之前,王珪請示宣仁高太后,請立延安郡王為太子,就是之後的宋哲宗,以安眾人心。

宋哲宗的登基其實也不是一帆風順,要不是王珪和高太后提前做了準備,少不得也得一場風波,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翻看之前的文章。

王珪:才女李清照外公,北宋政壇著名端水大師,人稱“三旨相公”

宋哲宗上位之後,進王珪金紫光祿大夫,封岐國公,五月,卒於位,年六十七。

梨白叨叨叨

《宋史》對於王珪的評價還是比較客觀的,王珪的文章閎侈瑰麗,自成一家,朝廷的很多大典策文都是出自他的手,“詞林稱之”,被很多人所推許。

王珪:才女李清照外公,北宋政壇著名端水大師,人稱“三旨相公”

然王珪做宰相的十六年,“無所建明,率道諛將順”,無論是端水大師還是“三旨相公”他都實至名歸。

今天的內容就分享到這裡,關於王珪,大家還有什麼想說的,趕快在評論區留言吧,梨白期待大家的轉贊評!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路,如涉侵權,請聯絡刪除,萬分感謝!)

參考書籍:

《宋史》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