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人到中年,讓我重活一次——《可塑的我》

前不久,一則推文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深圳一位身負房貸、剛當上二胎爸爸的40歲男子突然失業了。他為了不讓家人擔心,每天假裝出門上班,然後在咖啡館、公園大樹下度過了三個月彷徨孤寂的日子。其中辛酸,說不盡道不明,只有當事人自知。

為什麼會引起熱議?因為它狠狠地戳中了一代人的痛點:中年危機!

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心理學意義上的中年危機一般會在35歲~40歲之間發生,而在25歲之後就開始悄悄潛伏。擺在中年人面前的是職場上後輩四起競爭激烈、生活上供房供車、人生裡結婚生子養老育兒等等的問題。有經濟上的,也有心理上的,總之肩上的擔子重之又重。

自此,有人的人生走向失控,而有人的人生卻開始起飛。究其原因,如何掌控及塑造自己的人生很關鍵。

《可塑的我》是一本心理與行動雙管齊下的指導書,是美國麻省執業精神分析師、曾被評為中國最具影響50位心理學家之一的陳婕君女士的著作。這本書直擊人生各個階段中的困惑與挑戰等問題,幫助釐清本來的自己,找到偏差,塑造自己,重新找回踏實與自信的人生。

人到中年,讓我重活一次——《可塑的我》

(選自網路)

01

學會取捨,不焦慮地走好當前每一步

40歲失業爸爸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人到了中年階段,特別容易在事業、家庭問題面前產生焦慮和抑鬱情緒,人也會變得特別敏感與自卑,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都可能讀出各種資訊。

之所以會這樣,正是書中提及到大部分的中年人是不敢犯錯和追求完美主義的,在遇到困惑時,想要的東西總是太多,顧此失彼。加上在人生髮展過程中各種能力未能得到匹配發展,如專業能力、自主性、邏輯思考能力以及平衡情緒和理智慧力等等,久而久之,人就容易活在焦慮中,做事也動力不足。

因此,在中年階段,人要開始有意識地做最佳化取捨,包括生活習慣、處理問題的習慣、心理的習慣、觀念上的束縛等,要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接受自身是有侷限性的,是不完美的。

那怎樣判定最佳化調整方向是合適自己?

書中提供了四維度方法,即:自信+收穫+力量感+取捨

自信

:現在做的事情會帶來自信嗎?未來會越來越好還是會懷疑和否定自己?如果有強烈的自我否定情緒,那選擇就是不適合的。

收穫

:在做這件事的過程裡,除了收入,還有哪些收穫?

力量感

:現在做的事是消耗了力量感,還是增加了力量感?

取捨

:如果只是這件事的一部分耗損了力量感,那是否可以靈活地把這一部分捨棄?

學會了這四個維度的思考,掌握取捨要領,慢慢就能平衡自己的智力和情緒,摸索出適合自己做選擇的方法,不焦慮地一步步變得成熟。

人到中年,讓我重活一次——《可塑的我》

(選自網路)

02

掌握方法,化解衝突與困難

不難發現,人們在工作生活的內外聯結中都會產生或多或少的衝突關係,如和朋友、同事、長輩之間的關係,和伴侶、孩子之間的關係,這些衝突關係的質量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方方面面,比如是否能達成工作目標,能賺多少錢,有多少可以信任的朋友,處於何種情緒,擁有何種思維方式,如何面對壓力和失敗等等。

這裡的衝突指的是人在意識中的願望與潛意識中尋求的內容之間發生了互相矛盾。通俗來說,就是想象中的和他人所表現出來的不吻合。

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實用的方法模型,叫作

CCRT核心關係衝突主題(Core Conflictual Relationships Theme)

,人們可以透過這個模型分析人際關係中發生衝突和困難的核心問題,找出衝突場景中潛意識裡的自我認知,然後從中確認與他人主要的願望、他人的反應和自己的感受,最後用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人到中年,讓我重活一次——《可塑的我》

(選自網路)

這種方法的妙處在於:

首先,在關係中看清並正確地表露真實的願望,做出合理的調整,最終在關係中滿足自己的願望。

其次,努力修正對他人反應的預期,看到自己的訴求,也看到自己固有的思維方式和他人過往的反應,以對自己的模式擁有完整的理解。

那具體是怎樣應用的呢?

比如說,職場上有這樣一類人,很認真地完成每項工作任務,但就是不能接受出現一點差錯,不管主觀還是客觀條件造成的差錯,抑或是自己還是團隊成員的差錯,一律都認為原因是自己;一聽到不好的訊息,就會莫名跟自己掛鉤,認為自已是“始作俑者”。

這類人,活得很努力,但“負罪感”造成心理的壓力也是巨大的。正是一些過往的經驗在他們的腦海裡種下一些信念,這些信念會變成腦海裡挑剔他們、指責他們的嚴苛的聲音。而令他們發生這種信念的人,其實就是核心衝突關係中的另一方。

可以告訴大家的是,書中利用了故事療法等方法,魔法般的一步步教會怎樣拆解核心衝突關係,透過一個個問題引導深入剖析原因,頗具操作性。

想了解詳細的方法,一起來閱讀《可塑的我》吧!

人到中年,讓我重活一次——《可塑的我》

(選自網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