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屠夫樊噲雖粗魯但精明過人

公元前195年4月25日,漢高祖劉邦因舊傷發作而死去。劉邦死前最想帶走樊噲,下了生前最後一道詔書:“陳平亟馳傳載(周)勃代(樊)噲將,平至軍中即斬噲頭!”

曲逆侯陳平多次給劉邦出謀劃策,可媲美於張良,一個陰謀,一個陽謀,後來位居丞相;絳後周勃替他人辦喪事吹鼓手的,早年跟隨劉邦起義,誅殺呂氏復位劉氏,關鍵時刻有功於漢室。

舞陽侯樊噲時任相國,既是劉邦的連襟,即呂雉的妹夫,一直忠心耿耿追隨劉邦,從沛縣起義到平叛反臣,穩坐江山。由於出身屠宰專業戶,樊噲給人印象:

勇敢、孔武有力、豪爽

,頗類似於張飛、李逵。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樊噲作為武將,滿臉絡腮鬍子,五大三粗,虎背熊腰,絕對是勇猛的莽夫範兒,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樊噲粗中有細,智慧過人。讓我們一起從《史記》看看樊噲究竟是何許人——

屠夫樊噲雖粗魯但精明過人

忠心耿耿跟隨劉邦

“舞陽侯樊噲者,沛人也。以屠狗為事,與高祖俱隱。”樊噲本來職業是殺狗的屠夫,因為這職業給人印象肥頭大耳,魯莽野蠻。與劉邦都是沛縣老鄉,兩人十分交好,估計市井之間的“酒肉朋友”。

司馬遷寫人物的第一句話很重要,交代了籍貫,接著就是性格相關的內容。而且司馬遷很清楚“為尊者諱”,此處“隱”字即是如此。“隱”字有隱居,潛藏的意思,實際明確劉邦和樊噲出身低微、貧賤。

樊噲最早跟隨劉邦在豐縣起義,攻打下沛縣,劉邦成為沛公之後,樊噲便成了“舍人”。“舍人”解釋為戰國至漢初,王公貴族的侍從賓客、左右親近之人。此處是指樊噲成為劉邦親近的人、受信任的人。

樊噲一直跟隨劉邦打天下,自然而然的成了最得力的助手。司馬遷詳細記錄了樊噲每次晉升,從“賜爵國大夫”到“賜爵列大夫”,再到“賜上間爵”、“賜爵五大夫”、“賜爵卿”、“賜爵封號賢成君”,最後“賜重封”……

帶兵打仗的經歷咱們就不詳細敘述了,反正樊噲每次衝在最前線,攻城掠地,斬首降敵,屢立戰功。直到幫助劉邦平定韓信造反,“更賜爵列侯,與諸侯剖符,世世勿絕,食舞陽,號舞陽侯。”

《樊噲列傳》中,司馬遷頻繁出現的一個字“從”,

表明樊噲緊緊跟隨劉邦

。樊噲對劉邦忠心,因為他們還有一層關係——“連襟”,“噲以呂后女弟呂嬃為婦,生子伉。”劉邦對樊噲因此格外親信,“故其比諸將最親”。

樊噲衝鋒陷陣,上陣殺敵,攻城掠地,勇猛表現掩蓋了聰明狡猾。而實際上,樊噲的聰明狡黠正是被粗魯的外形給掩飾了。

屠夫樊噲雖粗魯但精明過人

入咸陽樊噲勸阻劉邦

漢元年十月,公元前206年,劉邦比項羽等其他諸侯早一步打到了咸陽,“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繫頸以組,封皇帝璽符節,降軹道旁。”秦王子嬰明知不敵,就出城投降。

“宮室帷帳狗馬重寶婦女以千數”,劉邦進入咸陽被秦王宮的金碧輝煌吸引住了,金銀珠寶堆積成山,狗馬稀奇的寵物到處都是,美女如雲。劉邦本來就是酒色之徒,哪裡受得了這個誘惑,“意欲留居之”。

樊噲看著劉邦迷離的眼神,知道他老毛病又犯了。“樊噲諫沛公出舍,沛公不聽。”勸劉邦離開咸陽城住宿,不過樊噲的苦心白費了,因為劉邦“彼可取而代之”夢想就要實現了,執意要住在咸陽。

樊噲在此表現的是堅定的革命意志嘛?非也。比較清醒的認識,清楚自己所處的形勢,居安思危的意識。所以,樊噲政治智慧也好,聰明才智也罷,都是出類拔萃的。

恰在此時,張良進諫說:“秦朝統治殘暴無道,所以你才能進入關中。你想為天下除去殘暴,就必須以樸素為本。現在剛剛入秦,卻安於享樂,這是所謂‘助桀為虐’,況且,‘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藥苦口利於病’。希望沛公聽從樊噲的勸告。”

“沛公乃還軍霸上”,雖然是張良最終說服了劉邦,但是樊噲早早已經看透了這一切。

屠夫樊噲雖粗魯但精明過人

闖鴻門宴勇救劉邦

鴻門宴是推翻秦朝後,項羽、劉邦為爭奪關中王而展開的一場震爍古今的政治鬥爭。“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灞上”,在軍事力量的對比上,項羽與劉邦優劣明顯。

在宴會前,劉邦面臨大軍被擊潰的危機;赴宴中,又極有可能遭遇殺身之禍。但劉邦在鴻門宴上表現得機智果斷、隨機應變,最終轉危為安。劉邦由被動轉為主動,與張良謀劃密切相關,但是樊噲宴會上搶眼的表現功不可沒。

鴻門宴上,范增召進項莊,假借舞劍助興,意欲把劉邦殺死。此時,項伯有意保護劉邦,隨即也拔劍起舞。宴會上暗藏殺機,張良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出了軍門招呼樊噲。

於是,樊噲挺身而出,精彩登場。

“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樊噲與劉邦同車赴宴,身份是“參乘”,在車右側負責保護劉邦,並沒有赴宴。當他得知形勢危機,耿耿忠心從言語間表現出來。

“即帶劍擁盾入軍門”,樊噲沒有猶豫,不顧戒備森嚴,“交戟之士欲止不內”,用盾牌衝撞衛士,直闖宴會。樊噲勇猛剛毅的大漢形象呈現在眾人面前。

司馬遷描繪並未到此結束,繼續用誇張的筆法描繪樊噲,“瞋目視項王,頭髮上指,目眥盡裂”,樊噲的無畏霸氣震懾全場,即使“力能拔山,氣可蓋世”的項羽也不禁“按劍而跽”。

宴會注意力轉移,殺機暫時消逝。項羽賜酒,樊噲拜謝,然後起身喝了酒;項羽賞肉,樊噲以盾砧板,抽劍切肉吃起來。

正是樊噲這粗魯的現場表演,以及後面機智的對答,讓項羽徹底取消對劉邦的殺心。

粗中有細智救沛公

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

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從項羽跟樊噲問答分析,項羽對樊噲心生喜歡,便聊起了家常。由此也就證明項羽沒有長遠目標。而樊噲繼續以粗魯示人,“死都不害怕,一杯酒有什麼不敢的!”

按理說樊噲說到此就足夠了,因為後面的答話項羽根本沒涉及。有人據此分析樊噲說的話是張良教的,這點不敢苟同。

樊噲接著分析了反秦義軍之所以雲起,是因為秦朝暴虐,殺伐太過。又提到楚懷王與各路起義諸侯約定“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話鋒一轉,“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樊噲這幾句話將項羽置於理虧的境地。

劉邦所以派兵把守關隘,防備流寇盜賊出入,“勞苦功高若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一番話既維護了劉邦的利益,又滿足了項羽的自尊心。

一旦殺害劉邦那就是“暴秦”行為,面對樊噲的指責,項羽無話可說。鴻門宴上形勢已經扭轉,劉邦暫且沒有了危險,而項羽被樊噲說的心生愧疚,估計目前不會再生殺意。

“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劉邦藉著上廁所機會想提前離開,但是沒有禮節上告別,“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

這時候,樊噲又說了一句話,證明此前的話並非張良所教。“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幹大事不計較細微之處,講究大節不計較小的失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沒必要辭行!

可見,樊噲鴻門宴搶眼表現,使命懸一線的劉邦取得外援,既幫助增加聲勢,又壯了膽色,更重要的是言辭讓項羽理屈。樊噲的勇、謀、智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了。

《漢高祖本紀》中“沛公以樊噲、張良故,得解歸。”《樊噲列傳》中“是日微(如果沒有)樊噲奔入營譙讓(責備)項羽,沛公事幾殆(死)。”司馬遷認定樊噲在鴻門宴的功勞和貢獻遠遠大於張良。

當然,《史記》中關於樊噲記錄還有,包括畢恭畢敬迎接淮陰侯韓信,闖禁宮哭諫劉邦上朝理政等等,無一不表明樊噲不僅會做人,而且膽大心細,善於把握別人的心理。這些都是一個看似粗魯之人的智慧之處。

讀到這裡知道劉邦最後一道詔命為何要殺樊噲了吧,樊噲此人粗中有細、智慧非凡。劉邦知道自己命不久已,擔心死後無人能夠駕馭得了,所以想捎著一起奔赴黃泉。可惜,詔命讓陳平去執行,而陳平又是何其聰明,對呂后的妹夫只作扣押並未砍頭。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