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有一種修養,叫遇事不責備

所有的壞脾氣,都來源於對自己能力不足的反感。

無法改變眼前的現狀,為自己的無能在生氣,生氣的物件其實是你自己。

導讀:有人說:“遇事不生氣,是一種修養,做事不賭氣,是一種成熟”。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忍住自己的脾氣,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能力

學會收斂自己的脾氣,控制不了的時候儘量儲存沉默。

有一種修養,叫遇事不責備

遇事就發脾氣,生氣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不甘心

在成年人的生活中,有一種修養叫做“

遇事不生氣”,有一種成熟

叫做“

做事不賭氣。”

不生氣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宏大格局的體現。

一個人只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以“不生氣”、“不賭氣”的心態來面對一切,才能登上生命的高峰。

一個浮躁的人,心裡哪怕只有些許的不滿,也會毫不遮掩

反映在其人際交往和日常生活中。

明明一句簡單的“對不起,以後我注意”就能解決的事情,硬是可以東拉西扯,洋洋灑灑寫出一部《全是你的錯》的長篇大論。

有一種修養,叫遇事不責備

以前我天真的認為心情鬱悶煩躁都是由別人不會管理情緒所導致的,頭腦中的

固定型

思維

根深蒂固,遇到事情習慣性地

把責任推給其他人,以此進入長期的惡性迴圈。

但轉念一想,如果我自己就能控制好情緒,生活似乎也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所以當我們減少自己動怒的頻率,多多原諒別人的過錯,不指責他人其實也是放過自己。

遇事冷靜、沉著不生氣是生活的一堂必修課,幫助我們練就超長的忍耐力,遇到不順之事也能處變不驚。

其實人這一生,真正能稱得上是大事的只有生離死別,剩下的不過是體驗人生的過程而已,即便是讓自己的內心再不平靜、再痛苦、再糾結的事情,它的影響力也會慢慢減弱直至消失。

因此面對人生途中各種各樣的不順利,我們要學會控制脾氣,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不再去一味的生氣或指責他人,無論當下生活和未來預期是好是壞,都能勇敢地去面對和接受。

有一種修養,叫遇事不責備

成熟的人不會試圖去改變任何人,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一個心胸開闊、

寬容大度

的人才能成就大業,如果僅僅停留在遇事就責怪他人的階段,那他距離到達成功的彼岸還很遙遠。

一個人永遠無法左右他人,唯一能做的只有改變自己,當事情發展得不如內心預期時,先從自身尋找原因。

曾經覺得被形容是情商高、會做人的人並不那麼真實,但現在覺得這樣的人才是成熟、有修養的人。

生活中遭遇不順,也能做到不生氣不指責,能夠給自己的生活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也能讓自己的心緒不受困擾。

其實有的時候我們斤斤計較、歇斯底里的樣子,完全可以用醜態百出來形容,所以提升自己的修養氣度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

有一種修養,叫遇事不責備

每個人都是平等而又獨立的個體,我們沒有權利評價任何人,而外界的評價實際上也沒有那麼重要,佛經中有一句話,大致意思是如果你把身外之物看得太重,精神上的痛苦也更多。

因此當我們以平和之心來觀察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就能看到從前看不到的優點,發現每個人身上特有的閃光點,我們心靈上的痛苦也會盡可能減少。

對待已經發生過的事情不指責不抱怨,努力想辦法彌補,停止尋找已經無法改變的客觀原因,多觀察自己身上的不足之處,因為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當我們仔細觀察那些成熟的、修養極高的人,就會發現他們往往活得很通透,看淡一切身外之物,遇事從不著急,總能透過硬話軟說的方式來順利化解矛盾,但在這個過程中又能夠堅定不移地守住自己內心最初的想法。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成為這樣的人,那麼遇到任何事情,我們都要避免自己隨意動怒和指責,多從自己身上找問題,不要因為他人的不愉快影響自己,也不要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

有一種修養,叫遇事不責備

認識自我,接受自我,提升自控力

尼采說:“獲得真正自由的方法是要學會自我控制”。

課堂教育我們要戒驕戒躁、腳踏實地,社會教育我們遇事要冷靜、減少生氣。

以前一直都不太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脾氣,憤怒、焦慮和暴躁這些因素讓我在感情和事業中失去了很多機會,始終將自己困在狹小的格局之中。

這兩年逐漸意識到一個重要的東西,就是在任何時候都一定要學會控制並穩定好自己的情緒。

因此如今的我努力積攢內心的寧靜,將每天過得平淡卻有意義,試著接受所有的發生,也開始接納那個有缺陷的自己。

有一種修養,叫遇事不責備

遇到事情,無論是急事還是壞事,第一反應是如何處理並解決當下的問題,而不是情緒化地應對。

不可否認的是事情變得井然有序,焦慮和憤怒也在慢慢減少,而這些經歷都是我們的

磨鍊

石,能夠提高我們的氣量和格局,走向更好更強的領域。

一個人的心胸,一個人的氣度,也決定著你所站的高度,決定著你的發展前景。

希望有一天你會和自己和解,嚥下所有脾氣,磨平身上所有的稜角。

笑著面對曾經討厭的人和事,變成了一個不動聲色的人。

文/老夏分析師

有時候,雖然素未謀面。卻已相識很久,很微妙也很知足。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