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水滸傳中“正鬥到分際”怎麼理解?是即將分出高下還是另有解釋

三個例子為你解讀“分際”在水滸傳中是什麼意思。

水滸傳中“正鬥到分際”怎麼理解?是即將分出高下還是另有解釋

林沖和楊志誰的武功高?之前寫過一篇文章,我的觀點是林沖的武藝高於楊志,但由於林沖使用的不是最擅長的武器(林沖擅長槍棒,終極武器丈八蛇矛槍,戰楊志用的是刀),武藝得不到充分的發揮,所以再打下去也只能以平局收場。

提出這個觀點後,有人提出了反駁,林楊之戰,書中用到了“分際”這個詞,你怎麼解釋?

一往一來,鬥到三十來合,不分勝敗,兩個又鬥了十數合。正鬥到分際,只見山高處叫道:“兩位好漢,不要鬥了。”林沖聽得,驀地跳出圈子外來。 兩個收住手中朴刀,看那山頂上時,卻是白衣秀士王倫和杜遷,宋萬,並許多小嘍囉。

水滸傳中“正鬥到分際”怎麼理解?是即將分出高下還是另有解釋

“分際”這個詞多在明清小說中出現。突然拿出這個詞,相信很多人不理解它是什麼意思,本人也是。透過查詢,得出了兩個解釋。

(1)合適的界限,分寸——說話做事嚴守分際。

(2)地步——想不到他竟糊塗到這個分際。

套用這兩個解釋,“鬥到分際”就是鬥到某種界限或鬥到某種地步,這麼套進去似乎說明不了林楊爭鬥誰更技高一籌。

之所以很多人認為“分際”就是分出勝負,是因為在詞語解釋的下方還有一個這樣的例子。

《古今小說·史弘肇龍虎君臣會》:兩人拳手廝打,四下人都觀看。一肘二拳,三分四合,打到分際,眾人齊喊一聲,一個漢子倒在血泊裡臥地。

水滸傳中“正鬥到分際”怎麼理解?是即將分出高下還是另有解釋

要按照這個小說的說法來看,“分際”就是馬上要分出高下的意思。以林沖楊志的武藝對比來看,楊志肯定不及林沖,如果按這個意思解釋,楊志應該處於下風,很可能要被秒了。但原著中後來楊志再提到這場比鬥時並不認為自己不及林沖。

楊志道:“灑家欲投梁山泊去尋你師父林教師。 俺先前在那裡經過時,正撞著他下山來與灑家交手。王倫見了俺兩個本事一般,因此都留在山寨裡相會,以此認得你師父林沖。王倫當初苦苦相留,俺卻不肯落草;如今臉上又添了金印,卻去投奔他時,好沒志氣;因此躊躇未決,進退兩難。”

水滸傳中“正鬥到分際”怎麼理解?是即將分出高下還是另有解釋

楊志不是一個喜歡吹牛的人,既然他說一般本事(刀法),那肯定不會是馬上見高下。如果“分際”不是分出高下,那又該是什麼意思呢?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人搜尋了《水滸傳》原著所有有“分際”一詞的比鬥。原以為這個詞出現的次數會很多,但搜尋結果卻只有三處。

一處是林沖和楊志的比鬥。一處是張順和李逵的比鬥,一處是秦明和方傑的比鬥。林沖和楊志的比鬥有爭議暫不說了,單說後兩處。

張順和李逵的比鬥

水滸傳中“正鬥到分際”怎麼理解?是即將分出高下還是另有解釋

張順在江心裡,見是戴宗叫他,卻時常認得,便放了李逵,赴剽岸邊,爬上岸來,看著戴宗,唱個喏,道:“院長,休怪小人無禮。”戴宗道:“足下可看我面,且去救了我這兄弟上來,卻教你相會一個人。”張順再跳下水裡,赴將開去。李逵正在江裡探頭探腦,假掙扎赴水。張順早赴到分際,帶住了李逵一隻手,自把兩條腿踏著水浪,如行平地。

張順和李逵在水裡打鬥已經分出勝負,李逵冒了泡、張順上了岸。是戴宗央求張順救李逵。張順給了戴宗面子,下水去撈李逵,在救李逵的時候用到了分際。

在這裡,“分際”顯然不是比鬥要分出高下的意思,更像是拉開一定的距離,防止被溺水的李逵脫下水。

秦明和方傑的生死鬥

方傑見秦明手段高強,也放出自己平生學識,不容半點空閒。兩個正鬥到分際,秦明也把出本事來,不放方傑些空處。卻不提防杜微那廝在馬後見方傑戰秦明不下,從馬後閃將出來,掣起飛刀,望秦明臉上早飛將來。秦明急躲飛刀時,卻被方傑一方天戟聳下馬去,死於非命。可憐霹靂火,滅地竟無聲。

水滸傳中“正鬥到分際”怎麼理解?是即將分出高下還是另有解釋

秦明和方傑的比鬥,雖然在用到分際後秦明很快被方傑殺了。但不能說明方傑要比秦明厲害,秦明是中了暗算、躲避飛刀時被殺的,這段文字中並沒有顯露秦明顯露敗象的意思。

杜微的飛刀早不扔,晚不扔,出現“分際”時才扔,符合常理的解釋是方傑和秦明纏鬥,杜微怕出現誤傷。後來敢扔飛刀,那是兩人的纏鬥稍稍分開了。分開的距離不遠,扔飛刀不會誤傷,同時也沒有脫離方傑的攻擊範圍。

所以“分際”在《水滸傳》中應該是在纏鬥中分開,並保持了一定距離,能繼續進攻也能迅速脫離戰鬥。

返回林、楊的例子,高手過招最忌分神,也只有稍微分開一些時,王倫喊話他二人才能停下比鬥。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