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千里修書只為牆”的主人公到底是誰?(下)

張英 馮溥兩個人的官司還真不好打。畢竟人家安徽的故事就在那裡放著。

我們回過頭來看一下安徽桐城三尺巷的故事:

“千里修書只為牆”的主人公到底是誰?(下)

清朝康熙時,安徽桐城的張英,當上了大學士。鄰居吳氏欲侵佔他的宅邊地,兩家爭執不下,張家人馳書北京,要張英出手。誰知張英卻回詩一首曰:“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得詩,主動退讓三尺。吳氏聞之,受到感動也後撤三尺。如今在巷口有一方石碑,中間陰文鐫刻著“三尺巷”的圖畫故事。

張英(1637-1708)是一個很是了得的人物。其本人官至大學士,而其後代長子張廷瓚是康熙時的進士,第三個兒子張廷玉(1672-1755),康熙時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加太保,為官於康雍乾三代,共50年。根據推斷,一個家庭能夠世代為官如此,沒有好的人品也不可能。因此,張英作為此故事的主人公也在情理之中。

其實,這樣的官司很多,而且多得是:

人家北宋王安石也有這樣的美談。說是他的家鄉親人在建房時與鄰家有了一尺半的房基之爭,家人想借王安石的權威,寫信給王安石。王安石不愧是大家風範,回信詩云“千里捎書僅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慚愧,讓出一尺半,鄰家得知後,也讓出了一尺半,三尺巷成就了一段佳話。這是我們發現的較早的一個讓牆的故事版本。王安石是撫州臨川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西臨川。

當然,不只有宋朝的,比青州、桐城故事更早的還有明朝的。並且,幾乎大量存在。

“千里修書只為牆”的主人公到底是誰?(下)

以下是各種搜、各種度、各種問之後,筆者搞得一個關於讓牆誕生的街道的粗略統計:

從地域分佈上來看,山東有4條:青州、掖縣、濟陽、聊城;北京有1條,江蘇有3 條,河北2條,河南6 條,安徽2條,福建 2條,山西2條,浙江1條,江西2條。

“千里修書只為牆”的主人公到底是誰?(下)

從朝代來看,宋朝,1條;明朝,21例,清朝,3條。

從名稱來看:夥巷街1條,三尺巷9條,仁義巷(衚衕)13條,賢良街、平安街各1條。

“千里修書只為牆”的主人公到底是誰?(下)

如上統計肯定不全面。街巷的名稱雖各不相同,但是情節幾乎完全一致。今天,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誰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根本難以找出一個標準答案。關鍵是,誰是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已經不重要。有一點可以確定無疑:禮讓謙和是一種美德,各地都有這樣的故事,說明這種良好的品德是人們的普遍嚮往和希望。我們姑且不去過分追究誰才是“千里修書只為牆”的主人公,我們只要知道:仗勢凌人不可取,謙和禮讓美名傳。

如此,足以。

(照片來自網路)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