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說的這句話,如今這個時代還有作用嗎?

孔子在幾千年前說過這樣一句話“巧言令色,鮮矣仁。”現實是“人心不古”嗎?是“禮崩樂壞”嗎?這個不做評價,因為時代的是一直往前發展的,現在社會中出現的事情也是這個時代必然的產物。

想想《論語》這本書,到底有怎樣的研究價值,這本書是孔子的學生以及再傳學生整理出來的典籍。實際上,每一小節都在告訴人們一件事情,就是怎樣才能夠成“仁”,從不同的角度去闡釋“仁”,而“仁”正是孔子道德的最高標準,若是能明白這個概念,那麼便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解釋的很清楚,弄得很明白。在現實生活中經歷過一系列事情的我們知道,如何把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處理好,這得需要多麼大的智慧,而處理好關係的關鍵就在這個“仁”。

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說的這句話,如今這個時代還有作用嗎?

孔子的主張在後來被統治階級採用,這是為了更好地管理人民,當然“禮”的恢復也是孔子一生的政治主張。但對於“仁”這個概念,這既是“道”的一種變化。“仁”是“二人”,兩個人在某一個環境裡的變化,一種內在的心理感受,當兩個陌生人之間能建立“仁”,那麼情感上的“愛”便出現了。有了這樣的情感,那麼彼此之間做事情才能把更為具體的價值產生出來,這是一件真實不虛的事情。

如今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還有“仁”嗎?我們得明白一個概念,這個“仁”不是要求別人怎麼樣,完完全全看自己,看自己對周邊這個世界的感悟從而得到的認知,進而作用於自己的生活。所以孔子也說過這樣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明朝時被王陽明發展成“心學”,就在自己的心裡,不是做個樣子給別人看。

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說的這句話,如今這個時代還有作用嗎?

繼續看這個時代,走到社會上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我們在和具體的某個人打交道嗎?不是的,我們在和一個“萬物和合而生”的“人”打交道,在和“人性”打交道,如果不瞭解人性中的“善惡”,遇到問題就會沒有主張,就不清楚該怎麼做才能自己該做的事情,導致的結果便是不合理,問題一堆接著一堆,煩惱一茬接著一茬。

巧言令色者在這個時代裡有很多,善於辭令的人,就是會說話,會聊天,對語言文字把握比較好的人,他們能依靠這個技能分析出對方的心理需求,也許僅僅是下意識的行為,但就是這樣一個下意識就能讓他們的物質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從而很多人模仿。還有這個“令色”依靠美麗的外貌取悅別人,吸引別人的關注,從而獲得心理上的滿足,並且迷惑別人的心靈。這些在孔子看來都是非常不可取的事情,但在如今社會當中,很多人願意接受,並且把這些事情發揚出來,這是一個快速變現的方式,但這與孔子所說的“鮮矣仁”有關係嗎?

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說的這句話,如今這個時代還有作用嗎?

我們知道表演本身就是虛構的一個場景,如果為了體現某些精神變化,這樣的表演是值得人們稱讚的,可如今娛樂的作品實在太多太多,人們若是能有選擇的分辨其中關鍵, 只是為了放鬆下身心才看得,這樣也不錯,但如果過度的“娛樂”那怎麼可能是“仁”呢?所以凡事都講究一個“度”,孔子說如果一個人一直處於這樣的狀態中,那麼他心中的“仁”就非常少了。

“仁”同“道”一樣在每個人的心中,但要透過合理的方法開發出來,如果同情心氾濫,那也不見的就是“仁”了,用一個合理的方法表達出來就好。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