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建設文化強省 構築文明高地

建設文化強省 構築文明高地

崇文重教,詩文天下,江蘇素有傳統。

流連南京街頭,仍能看到若干條狀元巷的遺蹟;徘徊蘇州園林,仍可見“於書無所不讀凡物皆有可觀”的楹聯。

富庶的魚米之鄉滋養了這方土地的文化,或風雅,或慷慨,繁華而錦繡,綿延至今。

揚州的24小時城市書房,讓閱讀成為市民內心的一束光;常州的道德講堂,身邊人講身邊事,凡人善舉立德立人,文明之風漸成;南通的“莫文隋”,做好事不留名,一個人點亮一座城;徐州的馬莊村,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讓物質文明建設有了定盤星,雙頻共振。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

文化源遠流長的江蘇正繼往開來,闊步前行。

凡人善舉“莫問誰”

本報記者 申 琳

8月,江蘇省南通市區又是一個高溫天。崇川區虹橋社群鄰里中心內,小朋友在媽媽幫助下為老人洗頭,兩位五六十歲的阿姨則忙著給老人理髮……

67歲的魏秀芳是鄰里中心的志願者,她說,每週二、四上午,是志願者為社群獨居老人愛心理發的日子。魏秀芳和其他5位志願者的愛心理發服務已持續了3年。魏秀芳說,自己從2008年報名參加對獨居老人的“一對一幫扶”,為了做好服務她自學了理髮,然後又帶出了5位志願者“徒弟”。

“南通的大人小孩,做好事、獻愛心的意識強著呢。”魏秀芳笑呵呵地說,“20多年前,我們全市開始學習‘莫文隋’,一直到現在。“莫文隋”,其實不是一個真實的姓名,而是“做好事不留名”的一面精神旗幟。

1995年,原南通工學院女生石洪英的寡母去世,一下子失去了生活依靠。不久,石洪英意外收到一張100元的匯款單,附言是“生活補助費”,地址為本市“工農路555號”,匯款人姓名寫著“莫文隋”……從此,石洪英每月都會收到“莫文隋”匯來的100元生活費,直到畢業。

石洪英多番尋找,始終沒有“莫文隋”的任何訊息。這時人們才明白,555就是“無無無”,“莫文隋”就是“莫問誰”,這是一個做好事不願留名的人。

“你要問我是誰,請莫問我是誰,風雨中我是一把傘,乾渴時我是一杯水……”在尋找“莫文隋”的活動中,人們創作了歌曲《莫問我是誰》,這首歌從此在南通市的大街小巷裡傳唱。南通的街頭湧現出越來越多的“莫文隋”:房產局收到兩封給職工“吳銘”(無名)的感謝信,感謝他寄錢給本地和湖南患病少年;一位化名“任友琴”(人有情)的市民,先後兩次給孤寡老人和港閘區關工委捐出善款……

無數凡人善舉,讓這座城市處處充滿溫暖。從“莫文隋”開始,南通以大批湧現的凡人善舉群體效應提升城市文明程度,2009年順利入選第二批全國文明城市。如今,在南通,每年3月5日學雷鋒活動日,也被定為學莫文隋日;南通的志願者人數,已發展到120多萬人。

兩個文明”齊步走

本報記者 姚雪青

徐州馬莊村有三寶:樂團、香包、婆媳好。

上世紀80年代初,依靠煤礦產業,馬莊村農民的腰包逐漸鼓起來,但精神空虛、思想混亂等問題隨之而來,村黨組織認識到,要用積極健康的文化生活把村民聚攏起來。

1988年,村集體拿出3萬多元購買了黑管等西洋樂器,成立蘇北第一個農民銅管樂團。30多年來,農民樂團堅持演農村事、說農家話、道農民情,不僅是文藝表演團,還是政策理論“解讀員”、時事政治“宣講員”、法律法規“宣傳員”。在樂團帶動下,村裡又組建了百人鑼鼓隊、馬莊民俗表演團,形成三支“紅色文藝輕騎兵”隊伍。

村裡還定期舉辦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如辦了33屆的元宵燈會、堅持了26年的週末舞會……

村民們在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裡受到薰陶,培養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連續十多年被評為“十佳好兒媳”的夏莉介紹,去年村裡帶著樂團去她鄰村的孃家報喜演奏,鄉親們都來慶賀。

1998年前後,受亞洲金融危機等影響,村集體收入銳減;2001年“7·22”礦難事故後,村裡三對礦井也被關閉,直接經濟損失達1000多萬元。村裡多次研究,統一了思想:再難,樂團不能散,升旗不能停。只有穩住了人心,才有東山再起的希望。

“精神文明是馬莊村的底蘊。”村黨委書記孟國棟坦言,從當年的貧窮落後到開礦起家,從關停小煤礦到轉型發展生態文旅產業,馬莊的每一次大的變化,精神力量發揮著重要作用。

如今的馬莊,82歲的非遺中藥香包傳承人王秀英帶動全村發展香包產業,年銷售額超過600萬元;農民樂團和民俗表演團每年參加公益演出80餘場、商業演出150餘場;依託文化產業修建的農家樂體驗中心,每年接待遊客30餘萬人次……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為鄉村振興“雙引擎”。

放眼徐州,學習推廣“馬莊經驗”不斷深入。全市超過80%的村鎮和家庭參與了文明村鎮、文明家庭建立活動,農民精神風貌和鄉村文明程度顯著提升。

城市書房不打烊

本報記者 尹曉宇

明月湖邊,荷花盛放,一所城市書房臨湖而建。

推門而入,書香撲面,沙發座椅上,讀者正捧著書安靜地閱讀,70多個座位上坐滿了人。

這是一處公共圖書館,藏書一萬餘冊,室內以及室外的休閒閱讀區大概有500平方米,覆蓋周邊2。6萬餘人。像這樣的城市書房,揚州有32家,其中90%以上是24小時開放,明月湖這家便是24小時書房。

正值暑假,11歲的周嘉桐成了這裡的常客,他正在讀一本《十萬個為什麼》,桌上還放著3本《荒野求生》。他家離這裡只有步行十幾分鐘的路程,早上7點多他就過來了。

書房內設定了自助借還書機、自助圖書消毒櫃、飲水機、自助咖啡機等基本裝置。除了紙質書,這裡還能查閱電子期刊以及電子書。目前,揚州市圖書館與城市書房在平臺上進行了整合,實現了自助借還圖書和館藏資源共建共享,實現了圖書資源的統一採購、配送,工作人員的統一培訓,服務流程的統一規範。

揚州城市書房的建設執行已經形成了地方標準,在選址、設計、館藏上都有章可循,但這並不意味著城市書房千店一面。

位於古運河三灣段的城市書房,融入了傳統水岸建築中的水榭和畫舫風格,以玻璃和木牆壁作為裝飾,營造了一個藤質的閱讀空間。位於七里河的城市書房,保留了工業遺存的遺蹟,書房由工廠的煙囪改造而成。原來亞星客車廠生產的客車也存留在書房中成為設計的一部分,客車上的座椅被拆下來安放在環形書檯不同的位置,供讀者使用。

除政府投資外,城市書房還帶動了大量社會力量的參與。如華建上院城市書房就由華建房地產公司投資建在小區的物業二樓。

3年來,城市書房共接待讀者390萬人次,成為揚州市新的精神座標,新一代的主題城市書房也在建設中。

道德講堂樹新風

本報記者 尹曉宇

集體合唱《不忘初心》,給常州市自然資源系統的全面從嚴治黨專題道德講堂開了場。

道德講堂2009年從常州發軔,目前已經建立了市、縣(區)、鎮(街道)、村(社群)四級體系,設立機關、企業、學校、社群等10類講堂,還在網際網路上創設“掌上道德講堂”,在電臺、電視臺開設“空中課堂”“電視課堂”,在車站、公交車開設“流動課堂”。

“一問我們信仰的支點在哪裡?二問我們工作的拼勁還有嗎?三問自我革命的能力具備了嗎?”兩位道德文明傳播志願者在講壇上連發三問後,幾位職工走上了講壇,表演了一出情景劇《酒禁?禁酒!》。觀眾對這個劇的感觸比較深刻,2018年春節前夕,該系統某單位因為公務接待時飲酒,當晚參加飯局的10名公職人員以及相關主管領導都受到了相應的處分。

身邊人講身邊事,這一直是道德講堂沿襲的傳統。勤奮細緻、兢兢業業的朱丹花,雖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但是在本職崗位上盡職盡責,連續7年工作考核受到獎勵。不斷學習、鑽研業務的陳偉瑾利用工作外的時間跑遍了常州的每一個行政村,終成複合型的人才,得以在面臨新的工作任務時,挑起重擔。

“他們是標杆。只有我們共同傳播正能量,整個社會文明才能進步。”觀眾邵國權在談感悟時講道。

10年來,拾金不昧的環衛工人、高鐵上救人於危難的醫生、虧損幾千萬元卻一諾千金的企業老總,這些身邊人物都曾登上道德講堂,從活動形式漸成生活方式。常州市電力系統在道德講堂流程中,添設學習禮儀環節,促進了企業文化建設。常州還在學校開展“八禮四儀”活動,讓踐禮養德成為學生們的自覺行為。

圖片說明:

圖①:常州的道德講堂。

姚建國攝

圖②:南通的“愛心郵路”活動。

資料圖片

圖③:馬莊村農民樂團成員合影。

資料圖片

圖④:揚州虹橋坊城市書房寧靜溫馨。

資料圖片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19年08月29日 13 版)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