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靠戰功封侯的文人

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靠戰功封侯的文人

王陽明

在明朝的歷史裡,王陽明是個特別的存在。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教育家和軍事家,也是明朝唯一一個靠戰功封侯的文人。王陽明一生多次幫明王朝平定叛亂,他的一生立功、立德、立言,並最終封侯拜相實現了古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理想。王陽明為什麼那麼牛,王陽明輝煌傳奇的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呢?

要探尋王陽明輝煌傳奇背後的秘密,就不得不從王陽明的成長經歷說起!

一、天性秉異,從小立志做聖人的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1472年出生於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寧波餘姚市)一官宦家庭。

王陽明5歲時仍不會說話,但已能默記祖父讀過的書。他生性活潑、頑皮好動,身上有一種惹人發火的好奇心。有一高僧路過其家,摸著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祖父王天敘根據《論語·衛靈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為他改名為“守仁”。隨後他就開口說話了。幼年的王陽明,有著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擁有一個非常優越的學習環境。當他五歲開口說話後,總是把爺爺王天敘追問的走投無路,他對任何事情都有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刻苦鑽研的決心。

1482年,王陽明的父親王華高中狀元到北京任職。十一歲的王陽明和爺爺王天敘從浙江餘姚前往北京投奔父親。途經鎮江時,王天敘被他在鎮江的詩友挽留,一行人遊覽金山寺。

遊玩進入高潮時,有人提議以“金山寺”為名作詩。當大家都在冥思苦想時,王陽明已揮筆而就,他作的詩是這樣的:“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臺上月,玉簫吹徹洞龍眠”。

王天敘得意洋洋地把孫子的詩傳給眾人看,這些詩友嘖嘖稱奇,稱讚這是一首好詩。可王陽明卻發出一聲青澀的冷笑,說道:“文章小事,何足掛齒!”

眾人大驚,大家一致認為,王陽明要麼是在玩清高,要麼就是瘋了,文章怎麼是小事?在大明帝國,文章是能獲取高官厚祿的頭等大事。作為知識分子,文章差不多是他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如果文章是小事,那麼王陽明心中的大事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很快就有了答案!

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靠戰功封侯的文人

陽明先生

1483年,王陽明在北京私塾讀書。有一天,他一本正經地問老師:“何謂天下第一等事?”王陽明這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問,人生的終極目的到底是什麼?

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他看了看王陽明,又思考一會兒,做出了他認為最完美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這在當時的確是完美的標準答案。

王陽明顯然對這個答案不滿意,他看著老師說:“我認為不是這樣。”

老師不自然的“哦”了一聲:“怎麼,你還有不同的看法?”

王陽明誇張地點頭,說:“我認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聽到王陽明的回答,老師突然狂笑起來,然後對著王陽明搖頭:“孩子,你這第一等事可是太高了,哈哈。”

王陽明對老師的譏笑毫無反應,轉身離去。這件事後來傳到父親王華耳裡,有一天,他看到王陽明在院子裡望著天,若有所思,就笑著問他:“聽說你要做聖賢?”

王陽明認真地對父親點點頭:“當然”。

王華大笑,說:“你把吹牛皮的功夫用到學業上,該多好。”

王陽明有些惱怒,回問父親:“聖賢怎麼就做不得,你和老師都這樣取笑我?”

看著兒子認真的樣子,王華收起笑容,質問兒子:“你懂什麼叫聖賢?”

王陽明像背書一樣回答:“聖人就是那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人。”

王華告誡兒子,當聖賢是理想主義的囈語,不能當真。

王陽明卻說:“孔子就是這樣的聖人。”

看王陽明執迷不悟,王華正色道:“那是千百年才出的一位聖人,你怎麼能比?”

王陽明反駁道:“大家都是人,怎麼就不能比?”

父親王華語塞。

王陽明下定決心,自己絕不可以和聖人失之交臂,自己一定要努力做聖人!最終王陽明也順利實現了自己做聖賢的夢想,當然這已經是後話了!

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靠戰功封侯的文人

王陽明

二、新婚夜失蹤的新郎

1488年,王陽明按長輩們的約定到江西南昌迎娶江西副省長(江西布政司參議)諸養和的女兒。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新婚之夜,王陽明居然茫然若失地走出了諸家,在南昌城街道上漫無目的地遊蕩起來。或許是命運使然,他不知不覺地走到一處名為鐵柱宮的道觀,和鐵柱宮的道士暢談了一夜,把他在道教方面的造詣和盤托出。直到天空東方發白,道士問王陽明:“你好像不是本地人,來此何干?”王陽明“啊呀”一聲才總算想起來來南昌是為了結婚,而洞房花燭夜就在昨天。他跳了起來,和道士告別,急如星火地跑回他老岳父諸養和的家。諸養和與他的家人和下人們一夜無眠,新郎在新婚夜失蹤讓諸養和抓狂。當王陽明氣喘吁吁地出現在大門口時,諸養和驚喜交集,王陽明不停的道歉。諸養和也顧不上追問王陽明去了哪裡、做了什麼,他現在只知道,這個女婿應該把新婚之夜該做的事補上。

王陽明新婚之夜失蹤也讓我們看到,王陽明對任何一件事只要痴迷起來,就會傾注十二分的精力,這樣令人震驚的熱情足以讓他在每個領域都可以成為專家級的人物!

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靠戰功封侯的文人

陽明先生格竹

三、聖賢路上的求索:王陽明格竹

新婚夜失蹤事件後,王陽明又做了一件高度戲劇化的事情:格竹子。它是王陽明人生中最有趣味,也是王陽明本人最苦悶的一件事,起因是王陽明與大儒婁諒的見面。

1489年秋天,王陽明帶著他的老婆諸女士離開南昌回老家浙江餘姚。途徑廣信(江西上饒)時,他舍筏登岸,拜訪了居住在此的大理學家婁諒,婁諒是吳與弼的高徒,深諳理學三昧,善於靜坐,並把靜坐當成步入理學殿堂的敲門磚。

王陽明來向婁諒請教朱熹理學,實際上是想得到成為聖賢的答案。

王陽明問:“怎樣才能成為內聖的人呢?”

婁諒回答他:“格物致知。”婁諒告訴他,一草一木都有道理,必須要去格出來。王陽明於是就去格了竹子,結果體力嚴重透支,險點喪命。王陽明後來反省此事,他確信,朱熹的“格物致知”有問題。從前對朱熹的狂熱崇拜瞬間全無,他很苦惱,甚至有點絕望!

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靠戰功封侯的文人

王陽明

四、仕途風暴,上書得罪劉謹,被貶貴州龍場

1492年,王陽明在浙江鄉試中脫穎而出。他的同學們說,王陽明幾乎沒有費什麼勁就金榜題名。當1493年北京會試,人人都認為王陽明會毫無意外地重演鄉試的榮耀時,王陽明卻出人意外的落榜了,就這樣王陽明直到1499年才終於透過會試,正式步入仕途。在1492年透過鄉試到1499年正式透過會試這段時間內,王陽明跟一個叫許璋的居士系統地學習了兵法,王陽明的軍事理論逐漸成熟,這也為他以後“經略四方”平定叛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506年朱厚照繼位,朱祐樘死前為朱厚照指定了三位輔政大臣:劉健、謝遷、王東陽。為了讓朱厚照成為明君聖主,劉健和謝遷決定聯合當時宮內的頭號太監王嶽,剷除以劉謹為首的“八虎”。劉健和謝遷發動滿朝的文臣們給朱厚照上書,痛陳八虎血淋淋的罪惡,並把歷史上太監禍國的真實事件,清晰地擺在朱厚照跟前,使朱厚照相信:“”不殺八虎,天理難容。”因為謀事不密,劉謹提前得到訊息,帶領八虎到朱厚照面前哭泣,最終朱厚照改變了主意,“剷除八虎”行動失敗告終。

劉健和謝遷被迫辭職,北京打虎失敗的訊息傳到南京後,南京御史陸昆、蔣欣等十五人聯名上書,彈劾以劉謹為首的八虎。朱厚照和劉謹把上書的御史們抓到北京廷仗,並打死了御史蔣欽。御史蔣欽被廷杖致死後,滿朝大臣噤若寒蟬,王陽明就在這噤若寒蟬的氣氛中登場了。他覺得在這場正氣與邪氣的較量中,他必須做個表態。王陽明上書的方式極為委婉,他的著眼點是南京監察官事件。他首先把朱厚照捧起來:君仁,臣才直,並請求朱厚照將御史們官復原職。上完這道疏,王陽明心情輕鬆,很快,一道聖旨出現在王陽明面前:廷杖四十,下錦衣衛獄。1507年春天,王陽明結束牢獄生涯,被貶到貴州龍場驛站擔任站長。

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靠戰功封侯的文人

龍場悟道

五、龍場悟道

王陽明從北京去貴州龍場的第一站是老家浙江餘姚。由於牢獄之災,他的祖母和家人一見到他就說他蒼老了很多,並對他去貴州龍場表示出了擔心。王陽明以一種無所謂的態度勸慰他們說:“那個地方雖然少有行人,卻是山清水秀,你們也知道我從小就喜歡山水,所以那個地方在你們看來是地獄,對我而言卻是天堂。當他的家人心緒平靜後,他離開餘姚到杭州,住在聖果寺中。王陽明並非重新皈依了佛教,而是為了養病。40軍棍帶給他的身體創傷還在,天氣稍有變化,他的屁股就會出現陣痛,以至於不能安心靜坐,更糟的是他的肺病又復發了,所以王陽明必須要把身體養好才能繼續趕路。

不過劉謹還不準備放過他,王陽明在杭州休養了幾個月後,劉瑾派的人來了,來的人正是錦衣衛,任務是殺掉王陽明。為了擺脫錦衣衛的追殺,王陽明把外衣和鞋子放到錢塘江邊,又寫下遺書“”百年臣小悲何急,夜夜江濤泣子胥。”他藏了起來,錦衣衛到來時看不懂他的遺書,但是看到了正在被江水推向江心的衣服和鞋子,他們認定王陽明已死,於是回京覆命了。

躲過錦衣衛的追殺後,王陽明去南京看望到他的父親王華。王陽明對父親說他已經決定去龍場勇敢面對這次放逐。臨行前王華讓兩個倒黴的僕人跟隨王陽明。

人的力量永遠來自於心靈,當你的心靈產生力量後,外界環境看上去也就沒有想象中的險惡了。所以王陽明後面的路雖然異常艱辛,但他從浙江到江西,再從江西進入湖南,從湖南進入貴州,一步一個腳印,終於在1508年初到達了它的放逐地~貴州龍場驛站。

王陽明雖然有心理準備,不過到達龍場驛站時,他的心還是瞬間冷了下來。

龍城驛站位於今貴州貴陽西北約八十里的修文縣城,地處荒僻,蟲蛇甚多,瘴氣流行。當地主要以彝人、苗人等少數民族為主,和山頂洞人的生活條件差不多,簡直是在挑戰人的生理極限。

王陽明到達龍場驛站後,最高興的是龍場驛站的原站長。他高興的不是因為有人來,而是因為有接替他的人來,他把自己在龍場驛3年的生存經驗全部傳授給王陽明。這位卸任的龍城驛站站長傳授完畢,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樂呵呵的走了。王陽明望著他的背影在原始森林深處消失,腦子裡一片空白。

他找到了一個山洞,解決了居住問題。為了淡化殘酷的生存環境,他憑記憶誦讀理學經典,把自己從現實世界中拔出來沉到思想世界中。他承認現實世界還是很強大的,因為他用龍場這一記重拳把他打倒在地,至少在他回憶往事時,他還沒有站起來。

實際上,從內心而言,他現在比過去強大了百倍。他說:“我已經超脫了得失榮辱,只是還無法超脫生死。其實人們所謂的怕死,怕的並不是死,而是對生有所眷戀而已,王陽明一想到因為死亡會讓他的理想半途而廢,心裡就火急火燎地難受,他為自己準備了一幅棺材,說:“”我現在就聽天由命吧。”

這並不是放棄,實際上“聽天由命”隱含了某種灑脫,它是在我們無法改變事情時的淡然心態。王陽明在聽天由命時,每天用都用靜坐的方式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當他的心徹底安靜下來後,他就會問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是一個聖人處在我這樣的環境下,他如何做?”

他實際上問的是,聖人是如何改變外部世界有所作為的?

王陽明已經意識到,聖人無論多麼非凡,也不過是肉體凡胎。他生活在社會中,所以必須要面對外部環境。那麼聖人們處於逆境時是如何改變外部世界的呢?遺憾的是,王陽明很快發現,儒家聖人系統中的那幾位聖人誰都沒有他這樣的遭遇。孟子是貴族,每次出門都鮮衣怒馬,僕從如雲。周武王是西周時期的萬王之王,誰敢放逐他?周文王坐過牢,但吃喝不愁。孔子在周遊列國時的確捱過餓,那也是幾天的事。也就是說沒有哪個聖人像他王陽明這樣倒黴過。

他找不到標杆,尋不到成功的案例,這讓他的心靈備受煎熬。後來,他透過長時間的默想,突然發現,聖人是沒有辦法改變外部環境的,他們只是適應環境,正如他自己,剛來時面對這樣惡劣的環境,想死的心都有。可現在,他不是還好好地活著?那麼讓他活下來的精神支柱是什麼呢?無非就是努力適應了外部環境。

想到這裡,他的心情輕鬆了許多,他覺得自己應該把時間用在理學的突破上。於是,他開始審視朱熹的“格物致知”。他對朱熹仍然極不滿意,因為朱熹說,去外面世界格真理。這就如他現在,他如何才能從外部找到一個好好活下去,並且可以創造人生價值的真理呢?外部根本沒有這樣的真理,所以他根本無法找到。

朱熹的“”格物致知“”和聖人處此該如何”交織在一起在他的腦海裡撞擊著,他變得神魂顛倒起來,像中了魔一樣絮絮叨叨,時而點頭,時而皺眉,時而搖頭。

他的腦子再也放不下這些翻來覆去被他肯定和否定的問題,終於有一天,這些問題衝出了他的腦子,像一幅畫一樣清晰地展現在他的眼前。

1508年一個春天的夜晚,王陽明在睡夢中突然驚醒,想著了魔一樣喊叫起來。他的兩個僕人被驚醒時,他已經開始自言自語:是了!是了!聖人之道,從我們心中求取,完全滿足。“吾心自足,不假外求”王陽明心學橫空出世,這個傳奇故事被稱為“龍場悟道”!

明朝歷史上唯一一個靠戰功封侯的文人

知行合一

龍場悟道之後的王陽明憑藉學心的力量,開啟了開掛的人生,贛南剿匪、平定寧王、廣西戡亂,並最終封侯拜相!

王陽明用自己的一生完美地踐行了自己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他用自己的心學實現了建功立業的理想,也實現了自己從小立下的做聖人的夢想!

我心光明,夫復何言?謹以此文懷念陽明先生!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