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家居/ 正文

【青閱讀】《典籍裡的中國》第一季收官之作又刷屏!跨越百年看《傳習錄》背後的故事

【青閱讀】《典籍裡的中國》第一季收官之作又刷屏!跨越百年看《傳習錄》背後的故事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大型文化節目《典籍裡的中國》自播出以來,帶動了社會上有關中華典籍傳承與解讀的熱潮。10月10日晚八點檔,《典籍裡的中國》迎來第一季收官之作,繼與老子、孔子、伏生等古代聖賢相遇對話後,在最後一期中,“當代讀書人”撒貝南將引領觀眾親臨陽明先生學堂,走進《傳習錄》這部立志、立言之作,立德、立身之典,與三位讀書人一起為大家解讀“知行合一”思想的真諦。

第十一期:《傳習錄》

【青閱讀】《典籍裡的中國》第一季收官之作又刷屏!跨越百年看《傳習錄》背後的故事

提起明代思想家王陽明,我們眼前可能會浮現出一個吟誦著

“吾心自有光明月”

的消瘦身影,穿越近五百年的時光,陽明學歷經跌宕起伏,仍散發著睿智的光輝。他的思想學說、處世之道,都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本期節目圍繞集中體現王陽明哲學思想的語錄體著作《傳習錄》展開,透過講述書中最富有特色的

“知行合一”

思想,傳承注重實踐、實幹興邦的重要理念,並從王陽明波瀾壯闊的人生命運中,感悟“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先賢智慧。

【青閱讀】《典籍裡的中國》第一季收官之作又刷屏!跨越百年看《傳習錄》背後的故事

《傳習錄》書名源自《論語》

,通行本為三卷,約八萬餘字。

成書原因與另一部儒家典籍《論語》非常相似,都是弟子對老師言行、思想的記錄和整理。巧的是,《傳習錄》這一書名也源於《論語》中記載曾子的那句: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董平解釋道:“ ‘傳’是老師所講述的內容,還包括事件的處理方式、行為、態度;‘習’是實踐、行動,所以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老師所傳授給我們的東西,我們有沒有時時地去實踐、去運用,用‘傳習’作為書名,我們就可以知道弟子們是想把陽明先生的思想記錄下來,不斷地將它運用於實踐。”

【青閱讀】《典籍裡的中國》第一季收官之作又刷屏!跨越百年看《傳習錄》背後的故事

《傳習錄》反映了王陽明整個生命歷程的思想探索,其內容是對儒學理論的創造性繼承與創新性發展。“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已經成為了中國哲學史上最富典範性的命題之一,對此後中國乃至東亞的思想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縱觀王陽明五十七年的生命歷程,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實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理想人格,後世人評價他“真三不朽”,也就是“立德、立功、立言”。

王陽明從小立志“學為聖賢”,曾為鑽研格物之理,格竹七日卻一無所獲,反而因為勞神留下了咳血的疾病,後來一直身體欠佳。入仕後,又逢官宦專權,受牽連慘遭廷杖,好不容易撿回一條性命,又被貶謫至貴州龍場。

這樣的生死考驗,不僅沒讓他灰心喪志,反而促成他龍場悟道,悟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

【青閱讀】《典籍裡的中國》第一季收官之作又刷屏!跨越百年看《傳習錄》背後的故事

這一期《典籍裡的中國》採用倒敘手法,從王陽明去世前一年接到前往廣西平叛的詔令講起,回顧他從少年立志、踏上仕途,到挨廷杖貶謫貴州、龍場悟道、平寧王之亂的坎坷一生,同時也是追尋大道的求索一生。

【青閱讀】《典籍裡的中國》第一季收官之作又刷屏!跨越百年看《傳習錄》背後的故事

辛柏青演繹王陽明人生的重要節點“龍場悟道”

首次嘗試古今穿越現場表演的辛柏青,也稱自己對這場戲的印象極為深刻:“我想這個應該是來自生命最深處的吶喊,確實是每次喊完都差點要暈厥了。你看我(在舞臺上)踉蹌了一下,那不是設計。我衝著大屏來了一個‘我明白了’,其實是震爍古今的聖賢強有力的一句話,在那一刻他知道了什麼是聖人之道。”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蒙曼介紹:“儒家歷來有重視實踐的傳統,但是在傳統思想裡頭,‘知’和‘行’往往是作為兩件事來看待的,而且多主張知先、行後,王陽明首次把‘知行合一’作為一個重要的,而且是系統的哲學命題提了出來,是我們中國哲學史上一次非常了不起的突破和創新。

在王陽明一眾弟子中,徐愛因為德行兼備而深受喜愛,王陽明曾將其比作“吾之顏淵”。他不僅是王陽明的妹夫,也是最早開始記錄王陽明言論的人。戲劇舞臺上,王陽明與弟子徐愛用生命踐行“知行合一”,最後生死分離的催淚場景也相當令人期待。

【青閱讀】《典籍裡的中國》第一季收官之作又刷屏!跨越百年看《傳習錄》背後的故事

王陽明晚年時,和孔子一樣回到家鄉講學。後來,他又接到前往廣西平叛的詔令,心憂家國的王陽明抱病出徵,於第二年客死在回鄉的途中。生命的最後一刻,弟子問他有何遺言,他回答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坦蕩地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戲劇末尾,王陽明穿越歷史時空,和當代青年圍坐在一起探討《傳習錄》裡流傳後世的閃光思想,蒙曼倍感動容:“我一下子就想起陽明先生的那兩句詩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我覺得我們跟傳統文化,歷史跟未來在這一刻團圓了。”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