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七夕,一個從古代的婦女節演化成現在的情人節的傳統節日

許多人或許不知道,七夕被我們稱為情人節不過十餘年曆史,所以古代的七夕根本不是情人節。但如果非要問古代的“情人節”是哪個,有“月在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之句的元宵最為匹配了,而七夕在古代的身份則是擁有近兩千年曆史的“乞巧節”,也就是現在的婦女節。可許多人或許並不知道,在七夕作為乞巧節的時候,其實它同時也是情人節。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為什麼七夕是情人節這件事。

七夕,一個從古代的婦女節演化成現在的情人節的傳統節日

七夕時間是農曆的七月初七,其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的《書經》,“七”在《周易》的卦爻中有反覆、歸來的意思,所以古人對七月初七這個節日紀念,最早是一種“數字崇拜”。到了東漢應劭的《風俗通義》裡,又稱其為“七夕”,七夕之稱由此而來。

七夕,一個從古代的婦女節演化成現在的情人節的傳統節日

但是七夕最早跟情人節一毛錢關係都沒有,它是乞巧風俗演化出來的乞巧節。

葛洪在《西京雜記》中說:

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開襟樓,倶以習之”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也說:

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鹹以金銀鍮石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

這表明當時的七夕人們都是為了“乞巧”,婦女們一邊穿七孔針,一邊會把瓜果等放到庭院中,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織網,則說明自己的祈禱和乞求將會得到應驗。至此,這一形式就成為了乞巧節最主要的風俗,比如唐朝宰相權德輿就有《七夕》詩曰:“家人競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霄”,北宋《東京夢華錄》也有,“婦女望月穿針,或以小蜘蛛安盒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都說明了七夕節在古代就是乞巧節,並一直流傳千年。

七夕,一個從古代的婦女節演化成現在的情人節的傳統節日

不過有意思的是宋朝的婦女們發現就放瓜果在庭院中幾乎不太可能引來蜘蛛結網,這“得巧”的成功率也太低了,於是便索性抓了蜘蛛放在盒子內,要人家織一張圓網出來,也真是為難小蜘蛛了。總之,七夕乞巧就這麼流傳了下來。

不過事情可不是就到這兒就結束了,別忘了我們七夕的主角“牛郎織女”,現在,我們從他們的故事起源說起。

《牛郎織女》的故事雛形最早是在《詩經·小雅·大東》之中: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這說明春秋時期的民間已然有了“牛郎織女”的故事,而它的時間正好就是在每年的“七月七日”。

七夕,一個從古代的婦女節演化成現在的情人節的傳統節日

而民間真正對牛郎織女故事有紀念的則是在漢武帝時期,根據《三輔黃圖》記載,漢武帝曾在昆明池兩岸各設牽牛、織女石像以供人們參觀,這說明“牛郎織女”的故事基本上已經成熟並流行開來了,然後是眾所周知的《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則表明“這個故事在民間已經完全成型了。

既然這兩個日子都在七月七日這天,並且都有著非同尋常的群眾基礎,那麼難免就會碰撞到一起。

前文我們已經提及,七夕最早的時候就是為了”乞巧”,既為“乞巧”,那麼參加的人則都是女性,所以在古代“乞巧”節更似一個婦女的狂歡節。

然而問題這樣就出來了,漢武帝連年征戰,男丁往往一去不復返。有些人在這佳節之際對昆明池兩岸這一年一見的悲苦情侶難免觸景生情,再者當這天來臨,又有幾人不抬頭去看銀河兩邊的牽牛織女星的?於是就逐漸把乞巧節的歡樂改成感情寄託。曹丕在《燕歌行·其二》中直接就寫上了: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七夕,一個從古代的婦女節演化成現在的情人節的傳統節日

這已經是在宣洩個人情感了,南朝文學家範雲也寫了一首《望織女詩》:

“寸情百重結。一心萬處懸。願作雙青鳥。共舒明鏡前。”

這說明早在南北朝時期的“七夕”,雖然大家過的都是一樣的“乞巧節”。但對天祈禱的並不一定都是關於“乞巧”方面的願望,更有可能是關於“情感”方面的疑惑。所以當“七月七日”這天來臨的時候,到底是要過“以感情為主的七夕節”,還是“單純乞巧的乞巧節”已經是個人意願的事情,既所謂的“一天兩節”。

最能夠說明這點的是唐代林傑的《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這一邊是瞅著牽牛織女的愛情故事,另一邊則向秋月“乞巧”,看來他是把情人節和乞巧節一塊兒過了。

七夕,一個從古代的婦女節演化成現在的情人節的傳統節日

所以七夕在古代雖然作為乞巧節的標誌性節日,但實際內容還包含著豐富的個人感情,你把它看成是情人節,那也沒啥毛病。

相關文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