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娛樂/ 正文

這一年成為改寫中國歷史的一年,只因他從在“龍骨”上發現了這些

今年是甲骨文發現120週年。1899年,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在從中藥鋪買來的“龍骨”上發現了一些奇異的刻劃符號。這一年也成為改寫中國歷史的一年——它們正是深埋在地下3000多年,商代人決定生死兇吉的“甲骨”,上面奇異的刻劃符號是不為世人所知的“甲骨文”。甲骨文的發現,將有文字記載的中華文明史向前推進了1000年。

作者 曾子芊

這一年成為改寫中國歷史的一年,只因他從在“龍骨”上發現了這些

甲骨文

■前赴後繼的研究學者

120年前,著名金石學家王懿榮對著從中藥鋪買回來的“龍骨”反覆揣摩,覺得這些奇異的刻劃符號和青銅器上的金文有些相似。不過,即使王懿榮是古文字專家,對這些符號,他也只能認出寥寥幾個。

王懿榮決定對甲骨文展開深入的研究,於是,他向外界高價收購帶字甲骨,“一個字一兩銀子”。為了搜求散在民間的甲骨,王懿榮幾乎散盡了俸祿,有時候手頭緊張,甚至還要把妻子的嫁妝拿去典賣。從發現甲骨文到1900年王懿榮去世,期間不過一年多。一年多的時間內,王懿榮就收購了帶字甲骨1500片,為後人打開了一扇探索甲骨文的大門,但因此散盡家財的他也曾寫詩自嘲說:“從來養志方為孝,自古傾家不在錢。”

這一年成為改寫中國歷史的一年,只因他從在“龍骨”上發現了這些

王懿榮

進入20世紀,中國社會動盪不安,一些古物收藏家紛紛出手藏品。1902年,王懿榮之子王翰甫為還清舊債,將其父生前所藏甲骨大部分賣給了劉鶚。1903年,曾著有小說《老殘遊記》的劉鶚將珍藏的甲骨1058片選拓成書,編為《鐵雲藏龜》6冊,這是世界上關於甲骨文的第一本專著。

在書中,劉鶚明確指出甲骨文是“殷人刀筆文字”,乃商代遺物。劉鶚還在《鐵雲藏龜》的自序中記述了王懿榮發現甲骨和收藏甲骨的過程,並試釋了50多個甲骨文,後證明正確無誤的有35個。

《鐵雲藏龜》出版後,學術界掀起了一股“甲骨文之風”,其中有一位名為孫詒讓的學者對《鐵雲藏龜》愛不釋手,開始著手考釋其中的甲骨文,1904年完成了5萬字的《契文舉例》,這份手稿到了1916年才被王國維得到,次年由羅振玉出資將其出版。孫詒讓的《契文舉例》是甲骨學史第一部發凡起例、考釋甲骨文的開創性著作,辨認出了一大批基本的常用字和部分難字,為後人釋讀甲骨刻辭奠定了初步的基礎。

不過,當時的甲骨文研究仍面臨著一個問題:儘管收藏家的手裡已經有了很多甲骨,由於古董商們的隱瞞,甲骨的出土地依然成謎。1907年開始收藏甲骨的甲骨文專家羅振玉經過親自訪求,最終判明甲骨的真實出土地為河南安陽小屯。出土地的確定,進一步促進了1928年以後殷墟大規模科學發掘工作,為考古學的研究開了先河。

新中國成立後,考古工作者對殷墟進行了持續的考古發掘,不但基本搞清楚了殷墟的範圍和佈局,而且發現了很多重要遺址和遺物,對殷墟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甲骨學論文、著作不斷湧現。

■重現殷商文明

司馬遷在《史記》中曾提及,上古時期,中國曾存在一個叫作“殷”的王朝。但在100多年前,儘管中國人對自己的歷史深信不疑,卻沒有一位外國學者願意承認商朝的存在,更不用說中國上下5000年的歷史。甲骨文的出現和出土地的確認,將中國公元前七八世紀的歷史變得清晰明朗、有據可考。

古文字證明了殷商的存在,也為後人瞭解商代文明提供了重要依據。“今天我們研究甲骨文,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透過它來研究商朝的農業、交通、建築、醫學、藝術等。”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立軍說。鮮活的甲骨文,記錄著那個時代動人的故事。

比如說,甲骨文中的“協”字,即代表許多人在一塊土地上同時勞動,商朝為提高糧食產量,田官大量增派奴隸從事耕作,意為“協田”。甲骨文中有“受黍年”“受稻年”的記載,即在乾旱的年份種植耐旱的黍,在雨水充足的年份種植耐澇的稻。這說明商人已發現了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耐旱抗澇能力。糧食多了,為了豐富人們的生活,商人開始用黍釀酒,飲酒之風愈盛,釀酒品種之多和產量之高前所未有。甲骨文中的“牧”字,像一手執鞭驅趕牛羊放牧之形,這是商代人飼養牛、羊等牲畜的證據之一。

在已發現的4000多個甲骨文單字中,目前約有1500個字已為學術界識讀,另外大約有500個字已有學者做過考釋,不過識讀結果尚未取得共識。甲骨文是中國的,也是全人類的文化瑰寶。近日,國家典籍博物館的常設展覽“甲骨文記憶”經改陳後已重新開館,新增了“文字之旅”板塊,以漢字文化為主題,從結繩記事開始,展示了蔚為大觀的漢字文化。

這一年成為改寫中國歷史的一年,只因他從在“龍骨”上發現了這些

1973年,小屯南地甲骨窖穴出土甲骨7000餘片

這一年成為改寫中國歷史的一年,只因他從在“龍骨”上發現了這些

幾個甲骨文單字

■研究甲骨的外國面孔

這一年成為改寫中國歷史的一年,只因他從在“龍骨”上發現了這些

來到中國學習甲骨文的Ben

在國內學者致力蒐集、研究殷墟甲骨的同時,其他國家的有關人士也進行過同樣的工作。最早蒐集殷墟甲骨的外國人是美國長老會駐山東濰縣傳教士方法斂和英國浸禮會駐山東青州傳教士庫壽齡。加拿大傳教士明義士也以十分執著的精神對甲骨文進行了研究,在甲骨的著錄、辨偽、綴合、斷代等方面成績斐然。

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外國人對甲骨的研究客觀上導致了民族文化珍品外流,但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甲骨文字在西方的傳播與研究。如今,在大學校園內,偶爾也可見到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學習古文字專業的外國留學生。

幾日前,我在中國人民大學的校園裡見到了Ben Giaimo。1988年出生的Ben來自美國,碩士畢業於陝西師範大學古文字學專業,目前正在中國人民大學攻讀中國哲學的博士學位。大學期間的一次來華交流讓Ben接觸到了甲骨文,第一次見到甲骨文,Ben就有一種很熟悉的感覺:“因為它大部分是象形的文字,所以即使我是外國人,我也能認識出一些。”

在來中國之前,Ben在美國學的是廣告設計,但這次交流令他完全迷上了這種古老的東方漢字,“漢字看起來很難,但它是有規律可循的。每一個漢字的背後都有故事,它們是3000多年前存在的事物,是活生生的文物啊。雖然許多漢字我們今天也在使用,但是如果隨便問個問題:這個字為什麼它要這麼寫?也許不少人也回答不上來。我想探究的就是這個‘為什麼’。”

老師們對Ben的指導很耐心,經常私下輔導他。Ben拿出他上課時使用的教材《古文字學綱要》給我看,只見裡面每一頁他都密密麻麻地做了筆記、註釋。如果針對某個甲骨文字向他提出問題,Ben立刻能滔滔不絕地說上好一會兒,拆解構造、追溯源流、闡釋意義,令我這個中國人感到十分慚愧。不過Ben也很謙虛:“當然,這些都是我個人的見解,甲骨文還有一大半都沒有破譯成功。這就像古人難以理解今人的生活一樣,古人的生活也有很多參不透的地方,這種盲區放在文字裡,確實很難譯出來。”

既然這件事這麼難,為什麼還要學?Ben想了想,認真地回答說,中國文化就像一棵大樹。“我能看到它繁茂的枝葉,但我對這棵大樹的‘根本’更好奇,這個根就是文字,是甲骨文。我可以透過它瞭解中國的歷史、文化、思想。”

代表了中華文化之根的古文字,蘊藏了無數民族文化的密碼。這種幾千年連貫發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並不多見——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國的甲骨文是世界公認的最古老的文字系統,代表著古代人類文明最輝煌的成就。如今,僅有甲骨文一脈相承,傳承不輟。上承原始刻劃符號,下啟青銅銘文,甲骨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是照亮中華文明的一盞明燈。

在紀念甲骨文發現120週年之際,我們須在今天重拾古老的記憶,繼承和弘揚文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以迎接明日新的輝煌。

(原標題:甲骨記憶 文化之根)

流程編輯 TF003

相關文章

頂部